熊化梅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要实现学生思维的自由放飞,就要求教师把课堂创设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要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因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要让安分的学生“动”起来,让寂静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自由、宽容、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词:合理搭配;提倡民主;增进感情;动态生成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传授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教师给他们灌输的知识,只是作为一个被动接纳物品的“容器”。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通过多年来不断的摸索与研究总结,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促进学生的小组合作:
一、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是良好发挥小组合作作用的基础。
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效果。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其次,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再次,在评价问题上,要以小组作为基本的单位进行评价,使学生形成“小组荣我荣,小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
二、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调节学生与小组的关系。
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该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虚心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当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并且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和学生共同探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学习小组陷入学习困境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对比、分析;当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意见发生分歧时,教师又要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合理正确地评价小组各个成员各个方案的优劣以及正确与否,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完美的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目的。
可以说只要有考试,就有尖子生和差生的差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尖子生可以说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可以说并不存在差生在尖子生面前信心不足的问题,正所谓“一荣俱荣,一耻俱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的各个成员都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小组合作学习使个体的学习进化成为一项集体的活动,例如:以前教学计算课时,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就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笔者采用“接龙比赛”的方式,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让小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计算,比赛中算得最快和正确率最高的一组获胜。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为了比赛获胜,连课后都自觉地练起口算来。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要以小组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一个人的成绩可以给整个小组带来荣誉,一个人的错误也可以让整个小组丢分。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全组成员彼此“荣辱与共”,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能得到认可。激励每一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四、提倡在民主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其他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平行四边形和剪刀等工具,一个小组的学生一起比画着,讨论着,大约过了几分钟,学生A叫起来:“我知道了,只要把左边这块移到右边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可以计算的。”有的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坐在他身旁的学生B说:“什么意思?”她还不太明白如何下手,A解释到:“要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还不会,但我们会算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只要把左边的这一块移到右边,不就变成我们会算的长方形了吗?”多精彩的解释!A的话让B豁然开朗,学生B兴奋地说:“哦,我知道了”,也动手裁剪了起来!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苦口婆心辅导一后进生,他就是不开窍,可让另一学生点拨两句,他很快就懂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有时比教师的教学更有效。因此,教师在编组时应当按学生的不同情况如成绩、智力、性别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混合编组的目的是提倡学生之间互教,对学者和教者都有好处。
五、在增进学生之间感情的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学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难免会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使学生从小养成合作的习惯。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感知一毫米有多长,可让小组合作实践,一个学生手捏住一枚2分硬币,另一个学生把2分硬币从手中抽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在小组汇报时,教会他们学会合作分工,让口才好的学生讲说,一人帮忙摆投影,有的板书,有的补充等等。这样,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让大家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个人不可代替的。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这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工作效率。
六、动手实践,让知识在合作中动态中生成。
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空间。为让学生充分探究“圆周率”,课前让每名学生都去收集圆形实物(包括圆柱形)以及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讨论测量的方法,以他们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既方便正确率又高的方法,如测量之后总结了“滚动法”、“拉直法”、“绳测法”等等,整个活动中创设了开放的空间。不同的圆形实物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建构。通过讨论、动手、合作,将亲身体验与生活中的认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在活动探究中发挥了创造性,在测量中也为学生创设了合作的动机情境与交流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知识的同时又不断地生成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不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的新的想法,出现新的问题,产生许多新的见解。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的时候要多为学生留些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以人为本”,要关注每一名学生,要让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
总之,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符合课程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灵活恰当地采用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发挥其优势,从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和谐发展为目标,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