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蕾++张会明
摘 要:课程考核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考核目标定位不准、考核形式单一、考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通过剖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主观化、考核机制完善化的理念,强化了课程考核的反馈功能。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考核;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07
课程考核作为评价高等学校教师授课水平、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核过程既要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评价,更要体现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使考核过程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入和升华,合理的考核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大众化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的不断更新,各高校遵照教育部要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但对课程考核的改革相对滞后和简单,影响了改革效果。所以,近年来,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从课程考核方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如梅迎军构建了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完善了反馈机制, 保证了考核效果。[1]罗三桂等提出了考核主体由教师为主走向教师、学生同伴、学生本人共同参与,充分反映了课程参与各方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2]当然,不同层次的学校存在不同的问题, 本文以滨州学院为例,讨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改革思路及措施。
一、课程考核的现状
滨州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一直在开展课程考试管理改革研究,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和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教学成效突出。但从总体上来看,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课堂考核不严,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个别教师提供考前辅导,期末考试存在批阅“放水”现象等。
二、课程考核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核目的定位不准确
传统意义上,考核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结束对教师来说意味着授课的结束,对学生来说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考核的主要功能是决定奖学金、评优选先的等次的砝码。
2.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我校的考试主要形式是闭卷、笔试,一次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主要依据。考核过程缺乏多元化考核机制,助长了学生平时学习松、考前冲刺复习紧的学风。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考试结束后,学生会忘掉80%以上的内容。随着我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单一的考试形式显然无法满足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阻碍了课程考试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的发挥,甚至迫使学生将死记硬背知识点作为考核过关的“法宝”,形成了错误的学习方法。
3.考试题型和内容不尽合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部分教师工作量较大,很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命题。另外,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多数试卷内容中客观题内容占的比例大,而反映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综合性、主观性题目太少。
4.考后管理缺失
课程考试一般安排在学期期末,教师阅卷结束后,学生已经离校,试卷的讲解均无法进行,导致考试结束即为课程结束,对课程考试分析以及评价环节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忽视了课程考试的反馈和导向功能。
5.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一个评价体系的执行,必须要有良好的执行者。教师就是课程考核的执行者,个别教师在考核过程中缺乏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理解,在考核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导致学校的一些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三、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仅在于学生能够顺利入学、教学体系能够运行,根本无暇顾及课程考试改革及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实施。同时,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于“课程考试”这一司空见惯的工作存在惯性思维定势,缺乏对其进行改革、创新的主动意识,对旧培养机制下产生的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缺乏认识和研究。[3]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一些教师对于考试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往往局限在测试和选拔功能上,对于课程考试的激励、导向和教育功能却忽略了。
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的主体,有权参与各项教育教学管理。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很难发挥其参与作用,仅以被测者的身份出现,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被强制的状态,对政策的制定和环节的实施没有任何发言权。所以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很难体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层次多样,本科学生、专科学生、专升本的学生等,基础参差不齐,任课教师在命题时会人为调控,导致难度降低。
四、课程考核改革的建议
1.正确定位考核目的
逐步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改变“课程考核是课程终点”的观念。该过程需要教师掌握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明白这门课程对于后续课程的重要作用,在考核过程中也要体现出来。
2.考核形式多样化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一直强调考核形式多元化,但从任课教师层面上来看,传统的考核方式简单易行,节约时间。作为教师应该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创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将开放式作业、平时课堂讨论等方式加入到最终的考核成绩中。通过全方位的知识传输,相信学生一定会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提高知识的接受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考核内容主观、随意
近年来,我校本科生比例逐渐增大,但专科生也是我校学生的主要部分,这就要求从系级层面上必须保证任课教师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制订不同的授课计划。在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观题比例应适当提高,给学生提供展示应用知识的平台。
4.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对于多数高校来说,课程考试即为课程结束。建议在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天或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任课教师进行试卷讲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扣分原因,另一方面,可以针对综合性的题目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过程也可以充分体现课程考试的反馈功能。
5.提高教师积极性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考核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的重视程度。教师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另一方面表明,教师责任心不强是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从学校层面来讲,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程考核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改变当前考核现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层面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2]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14,(12).
[3]史 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