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欣 李泽锋
摘 要:唐卡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美术,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鉴赏唐卡、购买唐卡已经成为西藏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进一步发挥旅游在传承和保护唐卡中的作用,更好地借唐卡提升西藏旅游的文化艺术品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学术界和地方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游客对唐卡的感知,对保护唐卡的措施的态度发现:一方面,游客对唐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高、对唐卡画面的象征意义了解不够、对唐卡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感知比较肤浅;另一方面,游客对“多元参与”的唐卡保护模式的认同度高,对提高唐卡的旅游吸引力的外在辅助措施的认同度高,对改变唐卡的传统形式的分歧大。基于上述分析得出:旅游为唐卡的“活化”提供动力;唐卡为西藏旅游增加文化艺术品味;“动态本真”是唐卡旅游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游客感知和态度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唐卡(ThangKa)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美术,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谓唐卡即为卷轴画。在《藏汉大辞典》和《西藏历史文化词典》中,唐卡被定义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唐卡指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布帛与丝绢之上,是西藏地方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1]。唐卡以表现藏传佛教为主,题材涉及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和藏医藏药等,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大发展,欣赏唐卡、购买唐卡成为旅游活动内容之一。但是,游客在走马观花的旅游过程中,难以对唐卡的艺术魅力,历史、文化和宗教内涵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利用旅游这一方便之门,提高游客对唐卡鉴赏能力和传承、保护意识,是目前学界十分关注并积极探讨的问题。
1 有关唐卡的研究综述
在笔者掌握的有关唐卡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唐卡以及唐卡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研究。
1.1 唐卡的起源与特点研究
谢继胜从唐卡语源、唐卡与汉幡的关系两个方面,探讨唐卡的起源[2]。黄春和从汉文文献、藏文文献、现存早起西藏唐卡和印度布画的比较、从宗教修行看西藏唐卡和印度布画的关系,对唐卡的来源进行研究[3]。叶星生不仅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唐卡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2],而且对唐卡的起源和形制,以及唐卡的题材和特点进行了分析[6,7]。关却呼尼玛从线条、色彩、构图、画面整体等方面,对唐卡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研究[4]。宁世群从唐卡中的佛像、构图、人物造型、线条等方面对唐卡的宗教特点进行了研究[5]。
1.2 唐卡的价值和保护研究
张小燕从宗教艺术作品的两大基本属性(宗教性、艺术性)出发,分析了唐卡的宗教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8]。康·格桑益希从唐卡的宗教传播功能、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探讨了唐卡的保护[9]。胡海燕等以勉萨派唐卡为例探讨了唐卡保护的模式[10]。杨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运用“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分析得出唐卡保护的内容和基本框架[11]。
1.3 唐卡在旅游中的作用研究
不少学者肯定了唐卡和旅游的互动关系,明确了它们之间相互的促进作用。梁玉金认为:唐卡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马多尚等从民族文化艺术与旅游互动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12,13]。王亚欣在分析唐卡的积极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唐卡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14]。杨桂红等从宗教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上,提出应开发不同档次的唐卡,着重体现唐卡艺术性和宗教性的结合[15]。马雨睛等在总结热贡唐卡在产业链、监管融资以及人才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法和对策[16]。胡海燕等通过对勉萨派唐卡的调研,认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坚持走精品道路[10]。
1.4 唐卡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研究
吕海荣以热贡唐卡艺术产品为例,提出必须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术产品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地域经济(旅游业)三者的关系[17]。凡建秋提出应传承唐卡技艺,保护唐卡的文化内涵,淡化唐卡艺术的商业属性[18]。
尽管学者们对唐卡已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多从唐卡本身的特点出发进行定性的分析和阐述,缺乏从游客出发,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视角,对唐卡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2 案例区、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数据的获得
本文选择西藏的拉萨作为案例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2012年7月在西藏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哲蚌寺等主要景点周围,随机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回答问卷、回收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10份,有效问卷202份。采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Alpha信度系数法,通过计算克朗巴哈信度系数(Cronbachα)①,得出结果为0.730,大于0.7,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从受访者的身份特征来看,被调查游客以女性偏多,占55.9%;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在15岁~44岁的占87.1%;民族以汉族和藏族为主,汉族占45.5%,藏族只占38.1%;学历层次比较高,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54.4%;职业以学生、经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分别占21.3%、13.9%和18.3%;客源地以非藏区略多,占52.5%(表1)。
3 游客对唐卡感知状况及分析
为了获得游客对唐卡的感知,从唐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的艺术特点、唐卡的价值、唐卡的游客吸引力、购买唐卡的动机等方面,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唐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高。在被调查的202位游客中,知道唐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游客仅占一半多。这反映出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不够,宣传的方法过于单一。在百度新闻中,输入“唐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3730篇相关信息;输入唐卡和“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仅获得788篇相关信息。在百度视频中输入“唐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92条结果;输入“唐卡”和“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获得2条结果。
第二,对唐卡画面的象征意义不够了解。调查发现,占53.0%的游客对唐卡画面的象征意义不清楚或不了解(表2)。唐卡具有以直观形式表现复杂文化内涵的特点。一方面,唐卡的题材以宗教为主。“作为西藏唐卡范本的绘画……是绘在布帛上的一种宗教画。这种绘画常常用作宗教仪式,宣扬教义,信徒用以积累善业公德(如擦擦tsha-tsha)”[1]。唐卡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侧重于表现各种神灵,旨在演示佛教基本教义内容,图解佛理,是宗教膜拜艺术的典范[19]。另一方面,唐卡是通过画面讲故事和表现人物的传统民间美术[5]。由此可见,唐卡是在藏民族文化底色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渲染而成的艺术珍品,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鉴赏力,很难理解画面背后的象征意义。
第三,对唐卡价值的认知度比较高。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游客对唐卡价值认知依次为宗教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和纪念价值(表3)。这是因为唐卡的题材以宗教类型为主。在众多的唐卡店和唐卡画室内,陈列的多是佛像、菩萨、度母、护法神、坛城等。这样很自然地使游客获得对唐卡宗教价值的感知。但是,游客对唐卡所要表达的敬佛、拜佛、积善祈愿的宗教用途;方便礼佛和讲经释法的宗教传播功能;绘制中遵循“三经一疏”②的宗教规范等深层次的内容并不了解。游客对唐卡的收藏价值的感知与近年兴起的唐卡收藏热有关。市场经济的大范围参与,导致人们对唐卡经济价值、收藏价值的认知不断提高,甚至有人称唐卡为挂在墙上的“股票”。比如,原来预估价位8000万港元的巨幅明代永乐御制红阎摩敌次秀唐卡,就最终以3.48亿港元的拍卖价格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世界拍卖的最高纪录[20]。
收藏热在扩大唐卡影响的同时,也引发过度商业化问题。“过去,绘制唐卡要先焚香沐浴,念经祈祷,静心入画。而现在心态和目的都变了,变得极不严肃、极不老实,甚至流水作业,一人面对多幅唐卡,同时绘制某一部分,剩余部分又转入其他人完成。而师傅只画最重要的部分。还有颜料上,以前的矿物质颜料由珠宝、 珊瑚、绿松石研制而成,色泽持久,常年保持鲜艳不掉色;而现在许多新唐卡绘制时常常混入廉价的广告粉,而导致大批量低劣、粗俗、廉价的唐卡进入市场,大大降低了唐卡的质量和神圣的形象”[21]。第三,唐卡作为极具特色的艺术品,对游客极易产生视觉冲击力。但是,唐卡在构图上的严谨,线条的细腻,色彩的渲染,颜料的考究,画工的精湛,画面的整体美等,绝非一般游客可以鉴赏和审美的。第四,唐卡的纪念价值偏低,是由于唐卡的宗教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过于显现以及与一般的旅游纪念品相比,唐卡的价格不菲有关。
第四,对唐卡艺术美感的认知差异大。游客对唐卡艺术美感认知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色彩、画面、材料、画工,四个方面所占百分比相差不大(表4)。对唐卡艺术美的感知,一方面取决于唐卡本身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取决于鉴赏者审美水平和审美偏好。唐卡设色浓重,对比强烈。色彩的审美是第一性的,唐卡的色彩不仅是艺术美感的展示,更是藏民族性格的外显。“(唐卡)在色彩的运用上多用单色、间色、大红、金色作画,自由地增减配合,巧妙地大胆应用,使整个画面在不调和中求得和谐统一,显出热烈明快,金碧辉煌,非常华丽的艺术效果。这种色彩的多运用构成的整个艺术色调正是藏民族勇敢坚强、智慧勤劳、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所形成的审美情趣的艺术表现”[4]。其次,以宗教题材为主,画面以佛为中心。“在唐卡的中心通常是一尊大佛像,称为主尊像,而把一段故事,从唐卡的左上角开始围绕主尊像,顺时针布满一周”[5]。唐卡用材考究,“颜料是用矿物或植物茎等加工而成,有透明和不透明两种。矿物颜料有事情、石绿、中黄、红、黑、黄、白等,这些颜料建工全是手工操作,过程慢而复杂,但颜料纯度高、质量稳定、覆盖力强,画面效果厚重艳丽,因西藏唐卡的色彩保存千年不变”[5]。绘制唐卡最关键的是勾线条和上色。一个唐卡画师的培养,光打线条这一道工序,要学7年,上色要学4年③。对唐卡画工的鉴赏并非一般游客能达到的艺术水准。
4 游客对保护和传承唐卡的措施的认同及分析
4.1 游客对“多元参与”的保护模式表示赞同
为了获得游客对“多元参与”模式的态度,从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画师、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唐卡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提高唐卡的旅游吸引力等方面,设计问题对游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4.1.1 游客对保护措施都给予较高的认同
目前对唐卡传承和保护采取的是政府主导、传承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参与”模式,游客对此给予高度认同,对各项措施认同度的平均值都较高,在3.78-4.05之间(表5)。
4.1.2 对保护、传承中人的力量给予很高的认同
传承人和画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体。游客对开设培训班、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提高画师的素质三个方面的措施给予更高认同,平均值分别为:4.05、4.04和4.04(表5)。这说明游客对唐卡传承中,对“人”的作用更为重视。在传承的真实语境中,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情,掌握独特的技艺和行业信仰,所以作为主体极其重要;画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者,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的程度,决定着他们的态度和决心,因此画师的素质是关键。
4.1.3 对政府的主导作用给予肯定
调查发现游客对政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传承人的津贴、为唐卡的商业化提供条件、在中小学中开始唐卡兴趣课等措施给予了肯定,平均值分别为3.78、3.89、3.87、3.88(表6)。这说明,游客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导作用给予认同。这是因为政府不仅颁布和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政策,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而且能够整合人力、财力和知识领域等多方力量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4.2 对提高唐卡旅游吸引力的方法表示赞同,但有分歧
为了提高游客对唐卡的了解和鉴赏力,强化保护意识,我们在问卷中提出增强唐卡旅游吸引力的方法:第一,针对观光游的特点,通过增加导游的讲解,出版有关光盘、书籍、杂志,提高游客对唐卡的认识和理解。第二,针对体验游游客的特点,开设唐卡绘制观摩室,增强游客对唐卡的绘制方法、绘制过程的了解;增设唐卡专卖店,提高游客对唐卡的鉴赏和辨别能力。第三,针对唐卡艺术有特殊需求的游客,开发唐卡艺术文化专项游产品,满足深度了解唐卡艺术的历史文化,掌握唐卡创作的基本方法,提高唐卡艺术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的需求。第四,针对传统唐卡画面突出宗教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提出增加反映传统故事和新生活的题材。第五针对唐卡作为旅游纪念品价格比较高,提出采用现代印刷方法和现代绘画材料、画技。游客对上述方法的态度如下:
第一,游客对提高唐卡旅游吸引力的辅助措施表示赞同。游客对提高唐卡旅游吸引力的方法认同度都比较高,平均值在3.66-4.06之间(表6),特别是游客对发行光盘、出版相关书籍和杂志,开设唐卡绘制观摩室,开发唐卡专项旅游,增加反映新生活的内容等的赞同度更高,平均值均在4.04以上。这表明:第一,对唐卡的宣传不够,宣传方式比较单一。游客希望借助相关媒体扩大对唐卡艺术的宣传,提高知名度;第二,由于唐卡旅游以观光为主,不能满足游客对唐卡深层次的消费需求。增强唐卡艺术的展示方式,开发体验和专项旅游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第三,尽管传统唐卡具有很高宗教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但是由于游客构成的复杂性,导致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层次性。因此,在唐卡画面设计中兼顾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开放性。
第二,游客对改变唐卡的传统形式有较大分歧。从调研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尽管游客对批量印刷唐卡画和采用化学颜料绘制唐卡的认同度也比较高,但是标准差比较大,分别为1.110和1.096(表6)。这说明,在能否批量印刷唐卡画和采用化学颜料绘制唐卡的问题上,游客间的分歧比较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特点等认识和理解不够,导致在如何保护唐卡的原真性问题上认识不够清晰;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中国旅游纪念品价格普遍比较低廉,较之它们唐卡比较昂贵,一些游客希望以此降低唐卡的价格。
5 结论
第一,旅游为唐卡的“活化”提供动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和传承性的特点。把唐卡艺术纳入到大众旅游消费中,不仅有助于扩大唐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而且使唐卡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宗教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起藏民族以及全体中华民族对唐卡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唤起人们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为唐卡的传承和保护获得资金。
第二,唐卡提升了西藏旅游的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和智慧才能的文化产品。唐卡不仅拥有强烈的艺术美感和感染力,而且包含着丰厚的思想内涵。唐卡的艺术美是画师对西藏历史、文化、宗教的认识、评价,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思想倾向、爱与憎的情感态度,甚至自己的意志、冲动等熔铸于画面之中。因此,一幅好的唐卡是画师思想、情操的外现,是民族精神、文化精髓的展演。但是,从游客对唐卡的感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游客对唐卡的认识、理解和鉴赏仍都处在相对肤浅的层面。为此,如何使游在获得感官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享受的同时,在思想和精神上获得启发和教育,为工作、生活集聚正能量,是唐卡旅游面临的最现实和重大的问题,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第三,“动态本真”是唐卡旅游遵守的原则。《威尼斯宪章》十分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本真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和《关于本真性的奈良文件》中把“本真性”视作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原则。与此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它是靠人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另一方面,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变异和创新。为此,唐卡旅游应以“保护性开发”理论为指导。对唐卡形制,颜料、技法等保持不变;宗教题材的唐卡,应严格依照宗教的规范和程序。对传统唐卡所表达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思想等,应结合当代的文化需求,做出科学、合理、恰当解读,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和艺术审美要求,适当增加反映当代文明的艺术题材和画面内容。
参考文献:
[1] 叶星生. 西藏唐卡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色[J]. 艺术评论, 2008(6):13-22.
[2] 谢继胜. 唐卡起源考[J]. 中国藏学, 1996(4):101-120.
[3] 黄春和. 西藏唐卡来源初探[J].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3(00). 12-27.
[4] 关却呼尼玛. 唐卡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J]. 西藏艺术研究, 2009(3):25-31.
[5] 宁世群. 西藏唐卡的宗教特点[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1):47-52.
[6] 叶星生. 唐卡[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
[7] 叶星生. 唐卡的起源与形制[J]. 收藏, 2014(23):111-115.
[8] 张小燕. 试论宗教艺术作品的价值——以热贡唐卡艺术、无锡灵山胜境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4(6):108-114.
[9] 康·格桑益希. 唐卡审美功能的变异发展初探——以当代“多吉画派”唐卡为例[J]. 中国藏学, 2013(3):144-150.
[10] 胡海燕, 巴桑吉巴. 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运作模式研究[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14-20.
[11] 杨昆.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唐卡的保护——基于“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3):41-44.
[12] 梁玉金. 保护和开发青海农村文化资源探析——以湟中县鲁沙尔镇的民间手工制造业为例[J]. 青海社会科学, 2009(3):79-81.
[13] 马多尚, 卿雪华.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7(1):26-33.
[14] 王亚欣. 藏传佛教文化的旅游价值探析[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1(1):15-19.
[15] 杨桂红, 陈劲松. 滇西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宗教旅游商品开发设计[J]. 经济问题探索, 2000(5):119-121.
[16] 马雨婧, 魏婷. 热贡唐卡艺术市场发展状况及对策初探[J]. 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 2014(2):115-127.
[17] 吕海荣.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关系—以热贡唐卡为例[J]. 青海社会科学, 2009(4):69-71.
[18] 凡建秋. 艺术产业化背景下的唐卡发展空间考量[J]. 青藏高原论坛:社会科学版, 2014(4):87-92.
[19] 马志华. 唐卡背后的宗教与民俗[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6(6):12-16.
[20] 一喆. 唐卡收藏缘何热[N]. 中国文化报,2015-04-15.
[21] 蔡萌. 唐卡:雪域高原的传奇密码[N]. 中国文化报,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