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翻译商榷

2016-04-21 13:00郭宝玉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商榷翻译古诗文

摘 要:我们指导学生翻译古汉语,有两个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这两标准的贯彻不是机械的,而是要综合考虑的。笔者在此选取了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一句翻译,作一商榷。

关键词:古诗文;“者”;“一言”;翻译;商榷

作者简介:郭宝玉(1978.11-),男,汉族,西北大学研究生,榆林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人教版高中课本《先秦诸子选读》把其译为“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这个翻译值得商榷。

我们先不论翻译是不是符合古人原意,先来看看这个翻译后的现代文本身。此句明显是遵循翻译中的“字字落实”原则,即一词不落地对照翻译,这就语法而言,是病句。此翻译句,有三处不妥:一处是把原句中“者”理解为“的”,“它的”成了的字短语;一处是把“言”翻译为“字”; 一处是把“行之者”中“之”译为“它”。

一、原文中“者”的翻译

原注释译 “者”为“的”,与“它”,构成“的”字结构的短语,很不合理。所谓“的”字短语,是将助词“的”附着在词语后面构成的具有指称作用的名词性短语。“的”字短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物体的领有者、性质特点的所属者等意义,如“卖菜的”意思是卖菜的人。在具体语境中,的字短语本身意思就很完整,不需在后面再加其自身所指代的人、事、物等,加上反而是赘余。但从课本注释来看,即使把“之者”翻译为“它的”,并不具有“的字短语”的功能,其后面还需要添加一个中心语“字”字;否则,就是病句。

“的”有个功能,就是作为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或已然的语气,如“这句话是很对的”。但在原文语境中不好解释,因为原句中没有肯定或已然的语气。由此看来,把“者”直接翻译为“的”不太妥当。

那么,“者”在原句中到底有什么功能或作用呢?

“者”字有一个用法——辅助性代词,与一系列词语构成“者”字结尾的短语,表示人、事、物、时间等。《说文·白部》:“者,别事词也。”如《论语·子路》:“近者悦,远者来。”

“者”与“乎”在古代经常连用,如: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今天下得无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以上三例,“者乎”中的“乎”都是语气词,可译为“吗”;而“者”属于辅助性代词,其作用就是“与一系列词语构成‘者字结尾的短语,分别表示人、事、物、时间等”,译为“……的人(事、物等)”。我们讨论的句子也有同样的“者乎”一语。结合语境,“者乎”中的“者”也是辅助性代词。

那么“者”在原句中该如何翻译呢?

从下文孔子的回答(其“恕”乎)来看,“恕”是一个字,所以上文“者”应该译为“……的字”。

二、原文中“言”字的翻译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原句按课本原注释就成为“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字吗”。这很显然还有问题,前后不通顺。原句中“言”意思是“字”,“一言”就是“一个字”,但直接翻译出来,读起来就很别扭,属于语意重复。古汉语也有专门的量词,但一般很少加在数词与中心语之间,翻译时往往是视情况而加的。这里“一言”可以翻译为“一个”,修饰句子后面的“者(……的字)”。

原句中还有“而”字,这里作连词,表示“一言”与“可以终身行之”之间的并列关系,无需翻译。

如此,原文就可以译为“有一个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字吗”。但此句仍需要推敲,“它”由“之”译出,在句中有指代不明的嫌疑。

三、原句中“动词+之者”结构的翻译

原文中有“动词+之者”这样的结构,而这样的结构在《论语》还有不少。

1)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事,总不会多的。)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懂得的人不如喜爱的人,喜爱的人又不如快乐的人。注:孔子的这句话应该是在谈到对待知识学问等时说的,不可能很突兀地直接這样说。所以,笔者认为,句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并非大家通常理解的指代“知识学问”的代词。)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4)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5)然则从之者与?

6)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7)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以上是《论语》中几则关于“之者”的例子,可以看出,七个例子中都有“动词+之者”这样的结构。除了例5),其余六个句子中的“之”实际上都是音节助词,用在动词末尾,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应该删去;而动词后的“者”都作了辅助性代词,可以译为“……的人(事、物等)”。如例1),可以去掉“之”,“ 以约失者鲜矣”,完全能解释得通;又如例3),去掉“之”,“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也”。比较特殊的例5),也可以去掉“之,”“然则从者与”,“者”直接作了“从”的宾语。

原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中,“行之者”也是“动词+之者”结构,“者”是辅助性代词“……的字”,“之”字没什么实在意义,译时可以省去。

总之,原句可以翻译为“有一个可以终身去实践的字吗”。如此,意思表达清楚,也不存在语病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先秦诸子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5页.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猜你喜欢
商榷翻译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地方性本科院校视觉传达专业综合改革探讨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人教实验版高中《语文》(必修1)指瑕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