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强王皓然(安徽省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22;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创新驱动支撑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王泽强王皓然
(安徽省委党校,安徽合肥230022;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从产业发展规律及特点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科技创新所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其发展内生动力源自于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创新也就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引领和创新驱动是战略性新兴发展中的最根本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影响该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及其创新驱动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安徽的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等现实情况,对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创新驱动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影响该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自主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努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对此,本文将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及其创新驱动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安徽的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等现实情况,对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进行相关探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全面依托先导技术带动产业优化升级,而成为各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如美国政府2009、2011年曾两次发布国家创新战略,并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促进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欧盟则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创新型联盟”战略,明确提出发展知识与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和高就业经济,以此作为建设欧洲社会市场经济的三大优先任务。与此同时,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也提出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发展赶超。显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践中,无不注重创新驱动,积极培育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而若仅靠投资驱动是难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势必会失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基。
每一项新技术可能都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早在20世纪初,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中就曾指出,创新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随之而带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从产业发展规律及特点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科技创新所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其发展内生动力源自于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创新也就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引领和创新驱动是战略性新兴发展中的最根本特征。基于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既有产业在各自发展中的最大区别也就体现在:前者是现代科技创新前沿成果与产业的融合,后者则是既有成熟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以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为基础和前提、以相应的制度和组织创新为保障的产业。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突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战略平台建设,在支撑转型发展、创新产业蓬勃发展、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集聚、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都取得新进展。安徽所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作用。
(一)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
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两大平台带动下,安徽创新载体建设正加速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进入了国家层面,成为全国四大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截止2014年底安徽共有包括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慈湖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内的16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85个(其中国家级17个),在孵企业达到2969家;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8家(其中国家级1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27家(其中国家示范中心7家)。2014年,安徽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5家、企业技术中心11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43个。
(二)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
2014年,安徽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出台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1+6”政策文件,坚持立足产业层面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立举措、促整合,积极发挥合芜蚌试验区龙头示范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支撑作用,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014年,安徽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361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5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实现增加值33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占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0.3%;实现增加值20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60.4%。
(三)专利申请与授权增速加快
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对于创新能力乃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并且成为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2014年,安徽全省共申请发明专利49960件,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43.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9.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全省共获授权发明专利5184件,年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5000件,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同比增长22.2%,高于全国平均增幅8.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2014年全省共申请PCT国际专利119件。截至2014年12月底,安徽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939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7件,同比增长37.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6.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3位。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渐增强
目前,安徽企业创新活动较为活跃,其创新主体地位逐渐增强。2007-2014年,安徽企业的R&D经费、专利授权、技术出售和技术购买等都呈现不断提高的基本趋势。具体来看,安徽企业的R&D经费、专利授权、技术出售和技术购买分别从2007年的47.2亿元、1370件、21.1亿元和23.6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259.2亿元、36511件、153.0亿元和97.7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也分别从2007年的64.8%、40.1%、79.9%和89.2%变动为2014年的91.0%、75.5%、90.1%和70.5%(见表1),安徽企业自主创新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其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明显,正成为自主创新中的科技投入与产出,研究开发以及市场交易等方面的主体。
表1 2007-2014年安徽R&D活动中的企业贡献情况
(五)创新人才加速培养集聚
安徽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省份中,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坚持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发展中凝聚人才,不断培养和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科教方面,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理工农医齐全的众多高校,每年为本省、本区域乃至全国都输送了大量的优质人才,优越的人力资源条件为安徽自主创新活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高技能劳动力及创新人才。2007-2014年间,安徽科技人才规模呈不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加速聚集的基本态势:全省从事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从2007年的3.50万人年增加为12.93万人年,每万人口中从事R&D活动人员则从5.80人年/万人提高为21.26人年/万人;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从2007年的11.22万人提高到2014年的35.51万人,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则从18.30人提高为58.38人(见表2)。
表2 2007-2014年安徽省科技投入情况
(六)产学研合作格局基本形成
2009年12月,安徽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实施意见》,并启动建设了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院、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合肥语音信息技术研究院、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合工大(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实体。由政府推动,通过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以“技术研究院”为模式的产学研实体正迅速扩展到安徽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域。截至2014年底,在中科大先研院成功建设的基础上,安徽又新建了清华公共安全院、合工大智能院等一批新型产学研实体,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安徽产业转型升级作用进一步凸显。目前,安徽80%以上的工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80%以上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由产学研联合承担,全省自主创新已由过去由高校与科研院所扛大旗状况逐渐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基本格局。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条件。
安徽拥有良好自主创新基础条件,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践中发挥了有效支撑作用。当然,安徽在自主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实力较弱、科技创新投入和应用机制不健全、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科技创新转换水平比较低、产学研互动性不强等诸多制约因素。鉴于此,安徽要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契机,以重大技术的自主创新产业化为核心,以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创新驱动支撑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机制。
(一)制定产业技术路线,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这决定了将自主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协调的重要性。就安徽而言,既要坚持将国家发展战略与地方资源优势相结合,又要超前部署,因地制宜地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发展路线,明确适宜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把选择产业、布局产业等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在产业选择方面,研判和筛选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生长点,以世界眼光和科学的战略思维把握国际技术研发动态、产业发展趋势,严格按照是否有稳定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是否有强烈的产业带动效应等基本原则,并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按规划和路线图加以培育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的客观实际,明确不同地区的产业功能定位,围绕安徽各地的产业发展基础、要素聚集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定位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二)以科技创新为主线,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能力
安徽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把创新驱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线,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努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增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二是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三是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努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四是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的主流模式,是当今经济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熟经验。对此,安徽要继续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完善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一是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与水平。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提升创新创业辅导、创新成果和产权保护、融资等公共服务能力;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增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支撑能力;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投资服务、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它组织机构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围绕安徽重点发展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联盟,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程度。
三是加强产业园区载体建设。依托安徽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园区,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创新示范效应,增强园区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将各类创新型的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安徽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四)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有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安徽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安徽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明确发展方向,核定发展目标,甄别利用比较优势,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利益协调等机制,在国家的大战略框架范围内,合理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展,防止产能过剩,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机制。
二是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引导需求,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为各种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完善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三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在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引导的同时,通过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引进和组建风投公司、创投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种形式,调动企业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的长效机制。
四是强化科学考评机制。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政绩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重规模轻效率等问题,强化科学考核引导,建立科学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考核指标体系。
(五)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增强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从产业组织演进来看,产业集群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许多国家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通过积极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将不仅能加快知识、技术的转移扩散速度,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且也能够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目前,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在培育阶段,各级政府还需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外需求、国内竞争、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居民消费和应用范围等多种因素,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通过各级政府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创新引领、集聚发展、省市联动”的原则,依托具有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围绕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配套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积极引导技术、人才、资金和重大项目向产业基地内集聚,形成要素集聚、规模集中、配套齐全、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而打造成为安徽自主创新核心区、国际科技合作承载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三是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体系。围绕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和内容,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研发、技术转让等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安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搭建集研发、中试、检测、验证、专利、标准和科技文献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降低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本。根据安徽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适度扩大孵化器建设规模,创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孵化环境,吸引初创型战略性新兴企业、高技术人才、科技企业家向孵化器集聚,提高孵化器内企业的成功率。
责任编辑:汪晓梦
作者简介:王泽强,安徽省委党校教授、博士;王皓然,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
收稿日期: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