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语言之美

2016-04-20 07:32徐彩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叠字文学作品生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众多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南朝刘勰曾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其意思是: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现今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多为语言大师们的典范之作,许多精彩深藏其中,很值得我们去欣赏、玩味。

一、欣赏图画美

许多作家往往能借助优美的文学语言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每当我们吟诵时,总能觉得意趣无穷而又真切如画。只不过这画是作者借助生花妙笔描绘出来的,但同样也能带给我们图画般美的享受。唐代大诗人王维诗、画成就都很高,其诗如画卷,美不胜收。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闭了眼睛想开去: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不见草木,更绝人迹。极目远眺,天尽头,一缕孤烟在升腾。蜿蜒的河道中闪烁着粼粼的波光,一轮落日低垂河面,恍然出没于这道长河之中。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苍茫无边的大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下,一缕白烟直上云霄,“孤烟”二字恰能状其神韵。而随后的“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震撼人心。茫茫大漠中,没有任何景物相称,只有蜿蜒的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遥无尽头,“长”字自然恰如其分。“长河”之上,则是那轮圆圆的、橘红色的夕阳静静地悬挂在天边,于苍凉寂寞中透露出些许温暖。画一样的构图,画一样讲究的线条,再加上丰富的色彩,给人以极强的情感冲击力。也难怪《红楼梦》中的香菱读了此诗后不禁慨叹: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来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礼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再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烟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前三句,全名词,共九种事物,看似没有必然联系,但经由作者的匠心妙笔,却又宛若一幅立体画卷,凄凉、冷清之情触目可感,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众多散文、小说作者在创作中也注意构建图画美。朱自清的《春》中有一段描写春花的文字,作者就从色味、虚实、动静、高低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此外,作者精于遣词造句,使景物描写极具情态。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花多,表现出欢欣跃动的活泼与情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则运用排比手法,且选用极其贴切的描写颜色的词语,写出花的鲜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闹”字用得好,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写“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仅写出了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写出了其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让人不得不叹服作品语言之精妙。

鲁迅的小说《社戏》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夜色图。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宛若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月下行船中“碧绿的豆麦”、“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宛转、悠扬的歌吹”,极力渲染了我得以看戏的喜悦之情及急于看到戏的迫切之情。还有船头看戏时那宛若画中仙境的舞台,月下归航中充满童真童趣的偷豆,以及始终陪伴我身旁的热情淳朴的小伙伴们,这些本来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经过鲁迅先生艺术的加工,简直成了人间的仙境。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恋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二、欣赏音乐美

老舍说过:“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要追求表“意”,而且还要追求表“音”,这一点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押“an”韵,韵脚是“天”、“年”、“寒”、“间”、“眠”、“圆”、“全”、“娟”,读音曲折有致,情感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离别的忧伤,以及豁然开朗的旷达情怀。阔达的词境、浪漫的色彩、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代诗歌中也有这一特点,毛泽东的诗词算得上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像他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在这方面都体现了作者刻苦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语言的音乐美,除了与音韵有关之外,还跟语音的节奏有密切的关系。文学作品中叠字的使用及排比、反复手法的运用等都能增强文章语言的节奏感,使文学作品富有音乐美。如在叠字运用上颇受历代词论家赞赏的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十四个叠字极为自然,极力表现了作者孤独至极、冷清至极的凄凉处境。“寻寻觅觅”写心中若有所失,思考追寻。“冷冷清清”状当时空虚寂寞。“凄凄惨惨戚戚”则突出其无可奈何之凄凉心情。叠字的使用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加重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而且在艺术技巧上营造了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其他的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暗暗淡淡紫,融融恰恰黄”“传花蝴蝶深深见,点点蜻蜓款款飞”等。现代文学中也有此特点,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亭亭玉立的荷花、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景,不但传神的摹写出眼前之景,同时加强了语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排比、反复修辞的使用也能增强文章节奏,使文学作品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部分是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主要采用了排比、比喻、反复的修辞,先是生动的表现了后生们的力量美、豪放美,突出腰鼓奏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然后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古代勇敢的战士。在辽阔的大漠上,勇士们骑着战马,举着战旗,为保卫边关,勇往直前、奋勇杀敌。排比反复的修辞使语言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富有节奏美、诗意美。这是一曲生命之歌、力量之歌,也是一曲昂扬向上的民族魂魄的赞歌。“好一个安塞腰鼓”独立成段,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使文章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三、欣赏哲思美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或者领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这不仅是一种文学的价值,更多带来的是心灵的洗涤与启示,其中包括生命的思考、人生的真谛、自然的规律、事物的奥秘、历史的变迁等。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了人生发展变化的某种规律性,即在逆境中蕴涵着无限的希望。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揭示了新旧更替的自然规律。罗隐的《蜂》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对历史的总结,既有王朝兴亡的原因,又有对人生的启迪。冰心的《谈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则给我们生命的启示:只有同时拥有快乐和痛苦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和理解生命的意义。无论我们的人生是否称心如意,我们都应该对生活抱有一颗感恩的心。鲁迅的《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则有自然辩证法的道理,表现了作者对生存、生命、生活、未来的执着的追求。此外,教材中很多作品都具有这些特点。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中“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万里的《过松原晨炊漆公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这些富有哲理的语句,好比耕耘于人们的心田,进而在心坎上开放出奇异芬芳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在人的心灵深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滋养,产生巨大的美的感染力。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字句入手,走进文学作品,这不但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而且获得审美享受,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尤其在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网络垃圾语言横行,低俗读物泛滥的情况下,强调学生吟诵揣摩那些拥有优美语言的文学经典作品,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徐彩,教师,现居江苏丰县。

猜你喜欢
叠字文学作品生命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奇特的叠字联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叠字话趣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