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训练,适切为要

2016-04-20 15:09储红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苏教版教学内容文本

储红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转变,教学方式正发生着变化,语言文字训练得到了有效落实。然而,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会导致语用教学过度,产生为语用而语用训练的现象。语用训练如何做到适切,即适度、贴切、不过度、不缺失?笔者试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内容适切

王荣生教授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他认为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往往凭经验、凭直觉解读文本、设计教学,而很少想或没有能力想教这些、这样教是否科学合理。因此,理性地选择适切的语用教学内容是关键。

1.不拔高

语用训练内容难度过低,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难度过高,学生达不到,就会主动放弃。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中有这样一段话:“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一位教师将“体会动词的准确并尝试运用”作为语用训练的目标,先让学生画出这段话中表现木兰动作的词——披、跨、渡、过,通过朗读体会这几个动词运用的准确,感悟木兰的飒爽英姿。再紧扣“赫赫战功”一词,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多年征战中,木兰( )敌情,( )敌计,( )敌将,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让学生填写表示动作的词。课堂上,学生虽跃跃欲试,想出了好多表示动作的词,但都不够恰当,最后答案还是得教师给出,如此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究其原因,教师所设计的语用练习内容难度过高,超出了二年级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水平。如果将这样的语用练习变为选词填空的形式,即给出三个动词——擒、探、破,则难度降低,学生在比较分析后进行正确填写的同时既感悟到动词意思上的区别,又尝到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阅读与写作中定会有意识地关注到用词的准确。可见,语用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不能随意拔高训练的难度。

2.不降低

细读各年级教材就会发现,课标所要求达成的语文知识点散落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呈螺旋式递进。教师在选择语用教学内容时,如果不考虑教材编排特点,就会出现重复训练现象,导致语用训练难度降低。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句中的“挨”是该课需要掌握的生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掌握字义。在理解字义时为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可结合此句,让学生表演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再看图理解“满山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挨着”就是“靠着”的意思,并感悟到梅花的多和美;最后让学生用“挨着”练习说一句话。整个字词教学经历了从理解到运用,扎实有趣有效。可是在教“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鸟岛》)时,有教师还是抓住“挨着”来展开语用训练,先表演理解,再进行说话练习。甚至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中“荷叶挨挨挤挤的”时,还让学生表演理解“挨挨挤挤”。学生味同嚼蜡,无精打采地予以应付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不偏离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鸟岛》一课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细读课文,处处能感觉到鸟岛的鸟儿多。一位教师在教学此课时,以感悟“鸟多”为线索,在讲到“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时,先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各种各样”“鸟的世界”感悟鸟多,接着设计了这样一个语用练习:这么多的鸟,它们在干什么呢?(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再出示: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岛成了鸟的( )。细加分析就可发现,这样的语用练习设计更注重引导学生感悟鸟儿的各种姿态,而不是体会鸟儿的多,因而偏离了文本教学内容。再看此处训练的是“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这是教师提供的句式,不是本课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又偏离了文本表达特点。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中“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丹顶鹤的高雅,笔者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书中插图,找出丹顶鹤在引吭高歌和展翅飞翔时的优美姿态,再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姿态的丹顶鹤是否也高雅优美,最后出示练习:丹顶鹤不论是在( ),还是在( ),都显得那么( )。此处的语用练习既紧扣文本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到了丹顶鹤的高雅,又紧扣文本的表达特点,进行了“不论……还是……”的句式训练,从而让语用训练与文本内容实现了完美的融合。由此可见,语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偏离文本的核心内容和表达特点。

二、 方法适切

语用训练内容确定好之后,就要寻找到达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笔者以为,适切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语用训练取得最佳效果。

1.前呼后应

前呼后应法原是记叙文的一种写法,开头和结尾照应,开头提到的意思在结尾处再加以强调和深化,从而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突出。笔者将其用到阅读课堂教学中,即同一个语用训练内容在一节课中至少出现两次,前呼后应,使得整个课堂教学一咏三叹,浑然一体。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中有这样两个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他们(蝈蝈)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一位教师在指导时,先将这两个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找出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点,都有“有的……有的……”,再出示几组词语“1.搬粮食 背 拉 2.乘凉 唱歌 睡觉 3.学习 读书 写字 4.玩 跳绳 踢毽子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接着回到句式“ 。他们有的 ,有的 ,个个 。”让学生练习说话。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带有更多的理性分析,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不相适应,必然会导致语用训练单调乏味,学生无精打采,不知所云。

笔者以为此篇课文中的语用训练完全可以采用前呼后应法。教学前半部分,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还有的在干什么呢?(生:有的扛,有的举,有的抱……)多辛苦多勤劳的小蚂蚁,此时的蝈蝈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还有的干什么呢?(生:有的散步,有的吃东西,有的嬉戏…… )教学进行到这里,只是让学生模仿课文简单地练说,感知“有的……有的……”这种句式的特点。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时,让学生结合文中插图,用“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们围坐在火炉旁,有的 ,有的 ,个个 。蝈蝈们缩在洞里,有的 ,有的 ,个个 。”的句式练说。如此前呼后应,循序渐进,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中,语用训练目标自然达成。

2.朗读比较

比较法是一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会用到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即将一组相似的词语或句段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其表达效果的差别,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语用训练的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中的动词“飞过、穿过、越过”的准确,笔者采用了朗读比较法,将原句三个动词调换顺序后变为:“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穿过花丛,越过树林,飞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让学生朗读比较:哪一个句子中的动词用得准确,为什么?学生很快体会到原句中动词运用得准确,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树林很大,树很高,蝴蝶越过树林太难了,它们不可能一直飞那么高,而树与树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让蝴蝶们穿过。花朵们挨挨挤挤的,蝴蝶们也不容易从花丛中穿过。不过,飞过小溪应该是可以的。于是笔者将原句再次改为:“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感悟到连用三个“飞过”有点啰嗦,笔者再稍加点拨,学生即可明白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可以让文章更生动。

3.相关联想

相关联想是一种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的和这一事物有某种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将其迁移到阅读教学中,指由某个词句段的教学联想到与之意思相近或结构相似的词句段,从而完成对某一类词句段的教学,提高语用训练的质量。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第一自然段描写花生的句子:“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绿油油、黄灿灿”让花生的叶子显得更绿,小花显得更亮。像这样表示颜色的叠词还有很多,如蓝湛湛、碧澄澄、红通通、紫莹莹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并使得所描写的事物更美。因此在教学这个自然段时,教师可紧扣这两个叠词,让学生体会到花生叶子的绿和花的美,再运用相关联想,让学生说说还想到了哪些这样表示颜色的叠词,接着将这一类词语板书出来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最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送回家”:(红通通)的苹果、(碧澄澄)的小河、(蓝湛湛)的天空、(红艳艳)的花儿。如此由两个词到一组词,由课内到课外,达到在文本中学词、在生活中运用的目的。

4.模仿创造

模仿创造法是一种由模仿引发物而设想出与其类似的创造物的方法。笔者将其迁移运用至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模仿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式进行创造,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让学生在模仿创造中习得语言表达方法。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问银河》是一篇诗歌,全诗共五小节,前四小节构段方式相同,都是“银河呀,在你 ,有 ?”非常适合学生模仿创造。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分别向银河“清澈的河水里、宽阔的河道里、宽广的河面上、你的下游”发问,所问问题都与之有关;再引导学生想象还可以向银河的哪里发问,还想问银河哪些问题;最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小诗)的格式写两节诗。从学生创作的小诗来看,结构与课文相似,所问问题与发问对象切合,语言活泼生动。如此,学生在模仿创造中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更习得了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语用训练内容,不同的语用训练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适切,方法适切、语用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苏教版教学内容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