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言语行为理论和连贯两个概念的探析,引出语篇中无形连贯的概念,其中语境是判断隐行连贯的重要手段,并阐述了如何把握这种连贯和注意这种无形连贯对翻译的作用。
关键词:言语行为;交际;连贯;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奥斯汀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词和句子,而是应该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表达的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也称言外之力。言后行为指某一行为意图一旦被受话人所领会而对其产生的影响或效果。言内行为,即说话行为本身,着重于“说某事”。言外行为,受话人实现自己的某种意图,“说某事”的同时“做某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如请求、建议、提议、抗议、威胁等。言后行为,所说的话对受话人实现某种效应,比如通过警告使人警觉,通过争论使人信服,通过陈述使人受到鼓舞。
说话人通过不同方式达到言语交际目的,如要取暖,说话人通过直接语言途径(“打开取暖器吧”)或者间接语言途径(“这里很冷是吧?”)来达到目的。可看出一个言语行为在说话人意图指引下产生言外之意。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之间的偏离产生语用意义,说话人话外有话,产生间接话语意义。相同的言内行为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力,例如:
“What time is it?”根据具体语境,可能产生以下语力:1.说话人想知道时间。2.说话人非常恼火,因为听话人迟到了。3.说话人认为现在是受话人回家的时候了。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若把语篇当作一个整体言语行为来看待,就会发现语篇在这三个层面上连贯的方式和特征不一样,即言内行为的连贯是以语法、词汇、逻辑关系和主位一述位结构等有形标志为表现特征,其特点是有形的;言外行为的连贯是根据社会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去推导说话人的含义而得出的,其特点是隐形的;言后行为的连贯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互动,其特点是无形的。尽管不同层面上的形式与特点不同,却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完整的言语行为。
实际语言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依赖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就是说,衔接手段并不总是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有时以隐形方式存在于推理中。因此语篇的街接与连贯不但要看到句与句之间的有形性和命题内容上的关联性,而且还要考虑到语句之间在言外行为这个层面上的联系。否则,许多语篇仅靠语言形式是难解释通的。如:
1.A: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B:I have just arrived.
2.A:That is the telephone.B:I am in the bath.A:Ok
就1和2字面而言,A和B之间对话没有什么连贯性,即没有什么衔接手段将它们联系起来,但从言外行为上看,A和B之间所说的话语是相关的。其相关性存在于话语的隐形衔接与连贯上,只不过没有在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而已。如将其补缺,会产生下面的结构:
3.A: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B:(1 do not know what the police are doing because)I have just arrived.
4.A:That is the telephone.B:(No,I can not answer it because)I am in the bath.A:Ok.(I will answer it then.)
语篇连贯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命题内容的问题,还是一个言外之意表达和理解问题。因为交际行为,特别是言外行为,其连贯机制在深层的语用联系是与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换言之,要想把握言外行为中的语篇连贯,就必须根据言语行为发生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作出判断和推导。
二、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作用
语篇理解与推导过程并非只有唯一推导步骤或程序。一篇意义连贯的译文需要译者联系相关语境进行判断。翻译中所处理的各种语言表达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基础准确地表达语言层面内容。有些衔接不太明显的语篇,内容也是连贯的,受话人根据语境、语用等言外知识来掌握说话人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目的。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分析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还要对原文语篇所涉及的语篇外部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无论采取何种翻译标准,首要任务是将源语言中的语境中,意义蕴于文化当中并取决于作者的意图,很难完全译出语境中的意图又译出源语言文化方面的含义。从言语行为理论翻译视角,争取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用等效,帮助译者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例句很清楚说明了不同语境对上下文理解不同意义。例:A:I really disliked that man you introduced me to.
B1:Actually,he's your new boss.
B2:Anyway he's your new boss.
B3:After动加is your new boss.
B4:Sti11力e is your new boss.
B5:Well,he is your new boss.
根据逻辑联系语在上下文所隐含的用意,B1的actually表示警告,整句译为:“说话谨慎点,他可是你新老板”;B2的anyway表示耐心的说服,整句可译为:“别那样,他可是你新老板”;B3的after all是建议不要对新老板表示讨厌,整句可译为:“他毕竟是你的新老板嘛”;B4的still是好意的劝告,要对方朝好的方面去考虑,整句可译成:“你还是算了,他可是你的新老板”;B5的well表示安慰,暗示A有些问题,整句可译成:“好自为之吧,他可是你的新老板”。通过语用分析,原作中隐含在指示语中的意图或语用用意在译文中清楚地表达出来。如:A1:That's the telephone.(接)电话,而不是“哪是电话”。B:I'm in the bath.我在洗澡(你去接)。A2:OK.好吧(我去接)。
表面文字,两人话语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言外行为在交际这个更深层次上是有联系的。A1不是描写,而是一种请求,要求B去接听电话。B又因做不了此事,拒绝,而非描写。同时,B回答也是一个请求,请求A去接听电话。A2实际上也同时完成了一个接受B的拒绝行为和接受B的请求行为。这样分析使其理解在更高层交际实质,能准确理解并翻译对话,克服字面文字障碍。
三、结语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看,译者任务是在处理源文本时要确保翻译的最佳等效性。翻译研究必须把文本当作一个有一系列言外功能——涉及主题性、功能性和语用层面——组成文本综合体,引导译者去理解源语言文本,掌握其隐含言外功能。言语行为理论的有效性主张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的有效结合,使翻译思维摆脱了词、句和段的本位的束缚,可以帮助译者判断原文可能存在的错误,让译者在“信”的前提下,灵活创新,译文质量也会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华丽.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
[2]严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93.
作者简介:谷雨(1988年11月—),男,研究生。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