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教学现状与社会脱轨,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落后、课程内容陈旧、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现状;改革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
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主要培养从事文学写作、机关文秘和文化宣传等实际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广博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而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高职教学进行大胆、深入的教学改革,但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还是比较落后,其中不乏照本宣科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很少,更不要说参与其中了。同时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待提高,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没有把现代媒体引入到教学中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比如多媒体、手机QQ、微信大众化的平台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很少出现。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也无成就感可言。
(二)课程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及时更新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培养人才的满意度。在实际教学中,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不少高校使用的教材明显落后陈旧,教学内容也是老生常谈,毫无时代特征。这种情况会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与用人单位实现直接对接,学生入职前还要进行专门的针对性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没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的知识需求为指导,缺乏实用性。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如果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进行讲解,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消极感受,,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现象,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充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启发人与参与者,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管理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学习。例如高职院校目前推行工作页一体化教学,教师不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一讲解,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转变为问题的启发人,设计好课堂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所学内容,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纠错,最后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构建实用性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要想真正获得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建立实用性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性课程,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当下社会发展和需求挂钩,坚持实用性为原则。就目前来说,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网络编辑的需求量较大,学生在打语言功底的同时也要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了这点,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等相关课程,为了使本专业更具有岗位针对性,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开设了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以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这点是很大的改革与创新,需求学校和教师不断挖掘专业和岗位能力的联系,开设实效性强的课程内容。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获得最佳的成效。当讲到元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经典戏曲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放一段戏剧中的视频,并给学生讲解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学生会不自觉的被情节给深深吸引,很容易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在讲到中国传统戏曲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代表性的名家名段,让学生品味不同戏种的唱法,领略中国戏曲之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四)渗透德育教学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作为教师应当具备强大的文学功底,除此之外,教学方式还应具有新意,能够吸引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涉及到中华五千年文化史的一门课程,对其教学任重道远,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比其它学科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教好这门课程,让中华文化得到弘扬与传播。这是作为每一位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责任,也是义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使其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潮流,推动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乐.汉语言文学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未来展望[J].文学教育(上),2014,(04)
[2]王永华.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09)
作者简介:张蒙,男,1982年12月出生,河南周口人,文学硕士学历,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