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莱辛的主要美学著作《拉奥孔》对当时的西欧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莱辛的思想在现代主义之前出现,但是却并没有随着现代主义的成立而变得过时。在探讨艺术形态之间相互的关系时,《拉奥孔》仍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书,即使在今天仍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一、画如此,诗亦然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关于诗歌与绘画的关系的话题经久不衰。在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诗歌与绘画就开始被拿出来进行比较,他认为绘画是用色彩和形态模仿各种事物,而诗歌是用韵律词汇及曲调来进行模仿。亚里士多德也从模仿的角度论述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也
曾说“画如此,诗亦然”。文艺复兴以来,达·芬奇等人努力提高绘画的地位,在客观上引发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重视,促进了人们对画诗在之间共同点的探寻。
小田部胤久认为诗歌与绘画的比较以十八世纪的德国剧作家莱辛的《拉奥孔》最具影响力,莱辛指出叙事诗《艾尼阿斯》 中描写的拉奥孔是张着大嘴大声哀嚎的样子,但雕刻‘拉奥孔群像中的拉奥孔却只是微着口,其面部所表现的痛苦并不如人们根据这痛苦的强度所应期待的表情那么激烈。也就是说雕刻拉奥孔群像的美术家与描写拉奥孔的诗人是依据不同的原理对拉奥孔进行刻画的。
二、并列的符号与承续的符号
莱辛在《拉奥孔》第十六章的开头部分假定,符号无可争辩地应该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相互协调,并在结论部分表示“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也就只宜于用来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作为静止艺术的绘画本来就不是表现行为而是用来描绘物体的,这一点我们通过动画与绘画的差异就可以知道。莱辛对于描绘以时间上有承接关系为对象的绘画持批判态度,例如他曾批判将两个瞬间组合后放到一幅画里的画法。按照其一贯批判“用并列的符号来表现时间上相继发生的对象”的标准,东方的“异时同图法”自然也会受到批判。
另外莱辛以荷马的《伊利亚特》为例,指出诗歌的本质即描写主体对象的行为。“赫柏则干脆利落地把铜质圆轮装上马车,车轮装有八根辐条,边缘则是坚固耐用的黄金材料,中间是一圈结实的青铜轮胎,这美丽的组合让人惊叹不已。银质的轮毂在两旁转动,金丝银线织就的带子环绕在两旁的车杆之上,闪闪发亮。在伸出的银辕上接上黄金的轭架,两条黄金飘带系牢在上面。”从这段诗歌中就可以看出荷马史诗的灵魂在于有先后承续关系的动作的细节描写。与此相对莱辛批判哪些只是试图描写并列关系的对象的诗歌,如哈勒的《阿尔卑斯山》,“洁白的叶透出深绿的条纹,闪耀着五色缤纷的露珠”等诗句在莱辛看来,“实在表现不出什么,我从每个字里只听到卖气力的诗人,但是看不到那对象本身”。
三、幻想的可能性
实际上莱辛并不反对语言具有描写并列对象的能力,语言的符号是随意的,因此语言不仅可以描写具有承接关系的对象也能描写具有并列关系的对象,那么为何莱辛仍要批判哈勒的诗呢,莱辛指出了瞬时性这一要素。通过绘画描绘诗歌中的场景时,鉴赏者可以捕捉到场景的瞬间的整体形象。而通过哈勒的诗歌,则需要以文字为媒介,逐词逐句地往前推进,才能逐步产生完整的印象,因此不读完整篇诗歌,不将诗歌中描述的各自独立的景物描写联系起来,就无法获得诗歌所描绘的完整的景象。他认为将作为整体的对象进行分割,对各个独立的部分进行描写是分析说明性质的语言,而不是诗歌的语言,所以莱辛对《阿尔卑斯山》进行了批判。而莱辛所谓的诗歌语言,指的是不通过对整体进行分割就能迅速唤起读者整体概念引发读者想象的语言。
而这种诗歌语言在王维的诗歌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对比之前哈勒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诗描绘了一副活泼生动的动态的场景。该诗按时间顺序描绘出了一幅花落,月出,鸟鸣的动态场景,因此可以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虽说语言是一种随意的符号,但莱辛认为,各个词语的承续方式应该与其表现的事物的承续方式在构造上相呼应,他认为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如绘画就只宜于表现那些本来就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如诗歌也就只宜于用来表现那些本来就是在时间中有先后关系的事物。也就是说,语言符号应该是是透明的,但像哈勒的那种用有先后关系的语言表现没有先后关系的静止的对象的诗歌语言,作为符号就不是透明的。
四、现代主义中的拉奥孔
美国美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其1940年的评论《走向新的拉奥孔》中,指出了莱辛的拉奥孔中的一些缺陷,他认为莱辛虽然意识到了艺术的混乱的存在,但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批判其负面影响。根据格林伯克的论述,在莱辛所处的时代,欧洲占据支配性地位的艺术类型是文学,十七到十八世纪的绘画,最强调就是文学的效果。在那种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为了使作品达到文学的效果,往往会通过阐释文学的主题进行客观写实的模仿。而为了清晰地阐释主题,媒介也就是莱辛所谓的符号的透明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格林伯格指出,由莱辛所代表的对绘画的观念,实际上后来被以库尔贝为开端的前卫运动所超越。前卫运动的绘画,不再对文学的主题进行阐释,并脱离了原有的绘画和雕刻的艺术框架从而获得自由。因此格林伯格主张,绘画要获得其作为一种艺术类型的纯粹性,应该强调媒体的不透明性。各种艺术因其媒体的不同而不同,艺术因其媒体而存在,要恢复某种艺术的独立性,就必须强调其媒体的不透明性。以古典主义绘画和印象派绘画为例,越是接近描绘对象本身的古典主义绘画,其媒体的透明性就越高,同时不透明性就越不受重视,而越是接近媒体本身的印象派绘画,媒体的透明就越低,也就越重视媒体的不透明性,格林伯格主张的正是这种不透明性。
参考文献:
[1][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商务印书馆.2013.
[2]小田部胤久.《西洋美学史》.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
[3]埃德蒙·伯克.《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探讨》.
[4]格林·伯格.《走向更新的拉奥孔》.
作者简介:易新新,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日语系2013级硕士在读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