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怡
摘 要:本文总结并分析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的观点,如诗与画的界限,艺术家选取的情节性安排以及艺术的规律总结等。
关键词:莱辛;拉奥孔;诗画界限;顷刻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177-01
莱辛在温克尔曼的影响下写成的《拉奥孔》,主旨是为了反对把温克尔曼的艺术理想应用到诗或文学的领域。他从前言开始提出诗(文学)和艺术(造型艺术与绘画)都能令人产生一种快感。两种艺术都可以把不在目前出现的表现为就像在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显示;他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诗与画无论是从摹仿的对象来着,还是从摹仿的方式来说,却都有区别。在此莱辛从拉奥孔雕像群出发,提出了诗与画在美的规律,诗画的界限,是诗摹仿画,还是画摹仿诗的问题。
萊辛从拉奥孔雕像群的表情入手,提出了处理哀号表情的手法应用在诗与画里面的分别,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形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形艺术所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莱辛提出了绘画当中应选取具有运动情节的顷刻,来表现绘画中的瞬间;他把这种瞬间表达为“最富孕育性的顷刻”,指画家描写动作时应选用的发展顶点前的一顷刻,这一顷刻包含过去,也暗示未来,所以让想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莱辛根据“最富孕育性的顷刻”进一步说明诗与画的界限:诗人运用观念性,意象可以最大量地想象,并且是诗具有时间的承续性;而绘画的意象是直接代表具体的实物,在时间的承续性上,绘画只能截取其中一点“最富孕育性的顷刻”,而不能像诗那样表达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承续性。
通过莱辛对诗画界限之间的分析,说明了诗是时间艺术,而画是属于空间艺术。这些论据包括了在选材,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想象方面的差异去表达。绘画处于空间艺术表达的范畴,也表达了具体事物的直观反映,采取描绘美的事物的特征。正如黑格尔所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的形式来表现的。
绘画作为空间艺术的表达,一般采取“最富孕育性顷刻”。该种情节采取的手法出现在很多绘画当中,例如巴洛克绘画,采取运动的瞬间表达出画面气氛的紧张。而诗作为时间艺术,可以从头到尾具有绘画所不具备的性质,例如时间上先后的顺序。
文学的语言在想象的情况下让我们去填充的自由空间,我们在其中紧跟着小说家的语言的引导。而绘画要表达诗所特有的顺序,就需要不断把情节性分次绘出,组成连环画性质的绘画。莱辛论述诗画之间的界限,诗画的根本区别还在于二者不同的根由是二者所运用的媒介符号不同。绘画 运用媒介是空间存在的形状和颜色是自然的符号。诗运用的是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是认为的符号。
“摹仿自然”是诗画相同之处,也是艺术的共同规律。亚里士多德的模仿伦也以承认客体的实在性和先在性为前提,建立了摹仿论的理论框架来认识艺术的。诗歌语言可以为了感受在其身上延长其力量,并且同一部作品内是在连续性上被感受,而不是空间性上感受的。在该点上,什克洛夫斯基也具有与莱辛大致的想法,他认为绘画、雕塑可以说是有形象的艺术,音乐、抒情诗等艺术则未必有形象。
但自然中也包含着美与丑这一对立的范畴。丑在诗人与绘画家之间的不同运用,以说明美是造形艺术家的最高准则,而丑是可以应用在诗或剧之中,并与其他情感联系的作用之下,作为一种讽刺、滑稽、恐怖的情感出现的。而莱辛从拉奥孔这一雕塑群中出发,从悲怆和哀号的角度入手,也是对悲剧的一个很好的说明。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拉奥孔属于一个悲剧的最精彩部分,即是戏剧冲突部分,诗人采取的方法,是根据描述进行幻想,而艺术家则采取了这个“最富孕育性情节”的部分作为拉奥孔雕塑群的题材,这都说明了情节是悲剧的根本,也是艺术家采取作为拉奥孔雕塑成像的原则之一。
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特征;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作者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
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莱辛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摹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