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不止于此
——“空镜——与摄影无关”展览展评

2016-04-20 03:23刘怡君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木刻摄影艺术艺术家

刘怡君

摄影不止于此
——“空镜——与摄影无关”展览展评

刘怡君

编者按:在当代,各类视觉图像充斥眼球,毋庸置疑这是摄影术产生后带来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出现,催促着摄影艺术的成长。摄影从单纯的记录功能性,兼具了表现性。摄影艺术与其他当代艺术一样,创作手法不再单一,它变得多元化,同时也和大部分当代艺术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摄影艺术突破传统艺术观念,变得已不再像摄影时,有人提出了质疑,“空镜——与摄影无关”当代艺术展是策展人和九位艺术家一起关于摄影走向终结的探讨。在这里摄影不但没有死亡,反而施展出更多的可能。

Editor’s note: Contemporarily, visual images of all sorts are everywhere, undoubtedly an outcome of photography. The emerging new media age pushes photography to grow. No longer merely graphic as it was, photography becomes expressive. As any other contemporary art, it tends to be diversifed in creative approaches, meanwhile keeping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most of contemporary arts. However, when the art of photography goes beyond traditional artistic concepts and becomes no longer what it used to be, some raise their doubts. “Scenery Shot—Unrelated to Photography” is a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 in which the curator and nine artists address terminating photography. However, here photography is not dead; instead it gives birth to more, encouraging possibilities.

展览现场

陆亮 安全通道2 布面油画 218×388cm 2013-2015年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人类日常生活便随之发生改变,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摄影术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摄影术不仅代表着艺术创作新形式的出现,还预示着一个新的视觉图像时代的到来。摄影经过将近180年的发展,当初提出“绘画的死亡”的看法,在现在看来也不过是悲观的哀叹。有意思的是,近期“摄影已死”的话题却被热议。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摄影开始走近人群,成为一种“大众艺术”,人们可以随手拿起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传统摄影师扮演着客观世界记录者的角色,而当全民化身为“摄影师”时,艺术家不得不开始警觉,并更加重视对作品的主观表现。摄影内容从探索客观外在自然转向内心,摄影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走进当代艺术现场,从“照相”走向“造像”,与其他艺术媒介相结合,拓展艺术创作方式,摄影艺术看起来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般模样,因而“摄影已死”的提法,也不是不可理解。摄影面对如今的“窘境”,也许只有艺术家身体力行的行动才更具说服力。

2016年4月14日,由上海新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担任学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专业的领军人物王川教授作为策展人的“空镜——与摄影无关”当代艺术展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包括迟鹏、冯梦波、计洲、康剑飞、陆亮、渠岩、石煜、王庆松及彦风在内9位艺术家的23件作品。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就“摄影的影像”及“图像的延伸”各抒己见。

本次展览名为“空镜——与摄影无关”,“空镜”作为一个摄影术语,其本意是指在影像中只出现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与情节有关的人物)。看似空荡荡的画面,只有景物的存在,但这实际上加强了作品艺术表现力。“与摄影无关”,余丁老师认为,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双程语意,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作品都从摄影中来,而又都不局限于摄影。展览主题就将摄影艺术赋予了十分广泛的当代趣味,耐人寻味。

迟鹏 同面 木头、彩色相纸、有机玻璃、镜子 40×40×12cm 2015年

迟鹏的作品《同面》,是由一个人的左半边脸和另一个人的右半边脸拼合而成,当你从画框左侧或是右侧观看时,只能看见其中一人的脸,但是大脑中会自动补全另外一半,形成一张完整的人脸,可当你走向另一侧观看时却出乎意料,这是一张完全不同于脑补形成的脸。艺术家通过拍摄、合成的手法,将实景与幻象相连,他一边建构一边遮蔽,观众同时也在一边建构一边重建。迟鹏通过图像向观众发出的深度交流邀请函,让那种微妙的感受体验在实景与图像间有了落脚点,观众总是不自觉地在物与像的幻象空间里穿梭。

渠岩在许村待了七八年,在这里他思考了中国近百年的变迁。《祖灵的居所:在最后与可能之间》是他对于乡村了解、调查的成果,这并不是传统的摄影,而是有关人性缺失的成像思考,对乡村的结构、权利、信仰、仪式、情怀的理解和诠释。“祖灵的居所”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圣地,是确保血脉延续、祖灵保佑子孙兴旺的宗祠。“宗祠”的重建,好比今天“信仰”的重建,这是中国乡村在面临现代化压力状态下必要的文化反思。

雷德·伏特曼为摄影辩护时说道:“摄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并取代了木刻与雕塑,或是使二者经典化,但它无限地扩大,便利与改造了艺术复制的工具和目的。”①康剑飞的《作为媒体的艺术》要做的是还原版画的基本传播功能。他削弱木刻版画中的精髓——刀痕和由刀痕组织而产生的黑白关系,留下黑白木刻最基本的黑点疏密成像方式。黑点疏密的成像就如今天数字成像技术中的像素化,这种的成像方式,使我们更加便捷地获取图像,图像也得以更快速地传播。在一个图像泛滥、人们对待图像变为“浏览”的时代,图像的解读还是人们的需求所在吗?康剑飞用木刻的方式,一点点一刀刀再现那些被复制过无数次的大众图像,以期在这些可以轻易瞬间得到的消费图像中,探寻它的意义。如此这般,消费图像的节奏被木刻所终结,同时图像属性也发生了转变。

王庆松的《世界地图》横在展场中心地面,这是一件不用任何相机、不用任何胶片、没有闪光灯的摄影“巨制”。艺术家每天工作8小时,连续作战一年,伏在电脑前,在鼠标的晃动和指尖的点击间,通过图像软件完成。作品展示了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借用国际航线图,绘制从北京始发通向世界各地的无数飞行路线。以中国为中心,呈现出和世界各地紧密相连的状态,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现状,也是发展需求,这是艺术家要说的。不同于康剑飞的“回归式”复制,王庆松的直接复制,将纯技术手法无限放大。这样对于摄影和基于镜头叙事的“疏远”,就好比电影中空镜的转场,一种不在场的存在。

康剑飞 作为媒体的艺术No. 2/绿-木刻 黑白木刻 109×170cm 2010年

冯梦波 195809 视频截图 33min 2015年

彦风 观·山水 视频截图 3’40” 2014年

本次展览中计洲的《镜像No1.2008》是唯一一件还具备传统摄影特征的作品,可是他又用这样的方式清晰地告诉你镜头的不可信,通过最摄影的方式对摄影提出了质疑。在计洲的这件作品中,他精心布置了镜头前的一切,摆拍出各种虚拟的镜像场景,看似完全镜像对称物象,细看却是貌合神离。照片的“断章取义”与“客观”地记录“主观”内容,这样的悖论关系也正应对了艺术家眼中的当今社会状态。照片完美地展现了传统摄影的最优品质,游戏的心态告知观众摄影的不真实。

在石煜眼里,照片都变成了半成品。《涂鸦》是一组30余件描绘都市夜景的实验性油画作品,照片上闪烁的霓虹灯和刺目的远光灯下被捕捉到的那些落寞身影成为油画颜料的底板。空间上油画颜料和画布的上下层次被拉开,跳动飞扬的笔触在纵深的空间中与照片交融,产生出一种当代生活中焦躁不安的情绪,而涂鸦恰好是这种焦躁不安的最好的表现语言。艺术家在相纸上作画,是对油画语言和空间拓展的实验,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当代人,在充满规则的时代背景下,对按部就班生活束缚的摆脱。

陆亮的《安全通道2》是一幅油画作品。在所谓的安全通道墙壁上,遗留下各种痕迹,它们像是僵硬而又神秘莫测的表情。总有一天我们会抵达通道尽头,而在其中的过程中无法摆脱对危险无穷猜想的宿命。艺术家显然已经意识到并认可了摄影的“入侵”,而这一切终不能成为能威胁到绘画的问题,相反适当的处理会让摄影的一切成为绘画的映衬。

王庆松 世界地图 C-print 500×833cm 2012年

展览链接:

空镜——与摄影无关

展览时间:2016年4月14日—6月14日

展览地点:上海新美术馆(上海市徐汇区古美路1528号7号楼207室)

策 展 人:王川

学术主持:余丁

主办单位:上海新美术馆

参展人员:陆亮 迟鹏 冯梦波 计洲 康剑飞 渠岩 石煜 王庆松 彦风

学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冯梦波喜爱收藏教学挂图,与原子弹有关的系列最让他痴迷。影像作品《195809》取材于《居民防御原子弹武器常识挂图》,名字取自其出版日期。艺术家仅选用了挂图中的几帧画面制作成电影,挂图中的白天变为黑夜,每两帧图片间有四分钟的过渡,这对于观众来说许是漫长难耐,既成图像在冯梦波手里化为娓娓道来的倾诉,伴随呼吸任由艺术家将我们拉进一个陌生的时空,那是他心酸童年期盼独处的世界。

彦风的《观·山水》是一个关于思维的作品。山与水作为古老意象时,便和思考有关。彦风说,可能我的这耳朵较眼睛而言接受信息的速度更快,对于声音的敏感要强于图像,创作《观·山水》也正因如此,才先有了曲式,再根据曲式合成图像,然后按照个人观点进行数据抓取、整合、输送和再创造。这恰巧是当今读图的方式,它成为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彦风娴熟游走于交互设计中,利用自己的“山水心像”,建立作品与观众的交流互动。

九位艺术家的作品无一与摄影有着直接关联,可是他们都从摄影中来。策展人王川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与摄影紧密相关的展览,这种关联串起作品、艺术家、学术观点和现场。”虽然观众没有直接感受到以“镜头”为标志的摄影,但它却以这样一种不在场的方式告知人们,摄影以更有力的方式延展着图像的魅力,书写着新的视觉文化历史。正如策展人所说:“当摄影不再是只做它自己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它的终结而是相反。”②

注释:

①转引自霍斯特·布雷德坎普《被忽略的传统?——作为图像学的艺术史》,李震译,《艺术设计研究》,2011年01期。

②以上两段引文出自王川“空镜——与摄影无关”展览前言。

刘怡君: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Photography is More than This: An Exhibition Review of “Scenery Shot—Unrelated to Photography”

/Liu Yijun

猜你喜欢
木刻摄影艺术艺术家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林玲摄影艺术
长征(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