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玉萌,王 莹
红细胞比积对重症病人即时血糖检测准确性影响的研究
霍玉萌,王莹
Study on hematocrit in immediate blood glucose detection accuracy of severe patients
Huo Yumeng,Wang Ying
(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073 China)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病人在不同红细胞比积(HCT)范围内即时血糖检测的准确性。[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15年8月入住重症医学科的90例病人,在同一时间(间隔<3 min)采集外周静脉血和指端血,测得其血糖值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人指端血糖与静脉血糖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0.30≤HCT≤0.60时,指端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并不具有临床意义;当HCT<0.30时,指端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又具有临床意义。[结论] 重症病人病情变化较快,对其进行血糖检测不应单一的看其即时检测血糖检测值,在红细胞比积过低的情况下应同时参照其静脉血糖值。
关键词:重症病人;红细胞比积;血糖;即时检测
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在病人身边进行的检测,这种检测包含了一大类操作简单快速、试剂稳定且便于保存和携带而又不缺乏准确性的临床检测方法。床旁快速血糖检测就属于常用即时检测方法之一,其以快速方便、操作简单、需血量少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家庭自我监测。重症病人由于应激因素(如休克、创伤、感染等)存在,血糖稳态失调,从而导致高血糖的发生。Van den Berghe等[1-2]研究认为,应激性高血糖是危重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Martin等[3]研究发现,即时检测血糖检测可作为ICU预测死亡率的独立因素,强化血糖控制(TGC)有助于改善危重病人的预后,而错误的即时检测血糖监测是加剧低血糖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4-5]。因此,在重症病人血糖调控期间,评价即时检测血糖监测的准确性及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即时检测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受温度、湿度、血糖仪型号、试纸批号、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干扰药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除病人自身的HCT之外,其他影响因素均为人为可控因素,故本研究针对不同HCT范围对即时血糖检测的准确性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2015年8月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病人。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因病情状况需要监测血糖者;③病人或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前已将研究方案上报该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临终病人;②凝血机制异常病人;③不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的病人;④血液净化治疗的病人以及应用维生素C、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者。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人90例,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龄39岁~88岁(59.36岁±16.60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评分15分~39分(23.48分±5.58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16例,外伤原因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1例,重症肺炎13例,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15例,急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Ⅱ级)7例,肾功能不全6例,脊髓神经损伤5例,消化道出血4例,中毒3例。
1.2研究方法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均在同一时间(间隔<3 min)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和指端血(无名指处)测血糖。外周静脉血采集完毕立即送往中心检验室采用己糖激酶法(HK法)进行检验;指端血糖使用拜安康血糖监测系统(FAD-葡萄糖脱氢酶反应酶原理)。检测环境温度保持在22 ℃~26 ℃,湿度50%~60%。床旁快速血糖检测评定参考血糖仪国际标准(IOS 15197:2003)[6]:血糖值<4.2 mmol/L时,允许差异为标准对照值±0.83mmol/L以内;血糖值≥4.2 mmol/L时,允许差异为±20%以内。《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7]规定,便携式血糖检测仪适用的HCT范围至少为0.30~0.60。鉴于此规定标准,首先将全部病人所采集的指端血血糖与静脉血血糖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同一病人于同一时间采用两种血糖监测方法的差异状况;再将病人血糖值<4.2 mmol/L或≥4.2 mmol/L进行分组,分别比较病人HCT<0.30与0.30≤HCT≤0.60时血糖值准确性的差异情况;最后将不同HCT范围内指端血糖与静脉血糖误差例数及误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病人指端血糖与静脉血糖的比较90例病人指端血糖8.24 mmol/L±2.14 mmol/L,静脉血糖9.82 mmol/L±2.79 mmol/L,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3,P<0.01)。
2.2病人在不同HCT范围内指端血糖与静脉血糖比较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人所测得的血糖值均>4.2 mmol/L,故本研究对血糖值准确性进行分析时,均采用血糖值≥4.2 mmol/L时,允许差异为±20%以内。当0.30≤HCT≤0.60时,指端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者误差范围有91%的数值均在±20%以内,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并不具有临床意义。当HCT<0.30时,指端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误差率高达80.43%,既具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HCT范围内指端血糖与
2.3病人不同HCT范围指端血糖与静脉血糖误差例数及误差率比较当HCT<0.30时,指端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误差率高达80.43%;当0.30≤HCT≤0.60时,指端血糖值与静脉血糖值误差率仅为9.09%,经统计分析不同HCT范围指端血糖与静脉血糖误差例数及误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不同HCT范围指端血糖与静脉血糖误差例数及误差率比较
3讨论
重症病人常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外周组织灌注不足及器官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变化,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造成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微循环障碍。当病人发生微循环障碍,外周血容量减少,其指端血糖准确性就会降低。其次,红细胞和血浆具有不同含水量,分别为71%和93%,对其血糖值检测也会产生影响。靳迪等[8]曾研究报道,HCT>55%会导致指端全血血糖值偏低,HCT<35%会导致其偏高,使用检测仪器的不同,HCT每10%的改变会影响血糖检测值变化4%~30%。王淑芬等[9]研究发现,个别病人的指尖HCT可比静脉HCT低10%,此现象的出现可能与指间血存在红细胞破坏有关,从而导致指尖血与静脉血的血糖值存在差异。与此同时,重症病人一旦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可导致机体糖代谢紊乱、免疫功能损害以及炎症介质水平增高,显著增加病人感染及多种并发症发生率,及时准确的血糖检测对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至关重要。即时检测血糖仪检测的准确度往往受环境的温度、湿度、试纸的批号和质量以及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胆红素等药物的干扰;同时,操作人员检测指端血糖时消毒未干、用力挤压采血部位、采血量不足等均会造成检测值出现偏差。
即时检测血糖检测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往往交由缺乏相关的检验学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作为非检验专业人员,对血糖仪的检测原理、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等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糖检测的准确性,促使大多数临床医护人员认为仪器检测的结果都是客观可靠的。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7]规定,便携式血糖检测仪适用的HCT范围至少为0.30~0.60。经过调查,本科室全部护理人员均了解温度、湿度、血糖仪型号、试纸批号对血糖值准确性有影响,但本科室60%的护理人员并不清楚本项规定。此种现象的出现,与医院重视临床操作的培训,而相对缺乏理论的培训以及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拓宽自己的理论知识等原因密不可分。从本研究结果可知,重症病人病情变化较快,对其进行血糖检测不应单一的看其即时检测血糖检测值,在HCT过低的情况下,应参照其静脉血糖值。故对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即时血糖检测理论培训,对病人疾病转归非常有帮助。
有研究发现,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使用血糖仪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专业人员的检测结果不准确度偏倚大、重复性差且结果不一致性显著[10]。因此,对临床操作者进行培训至关重要。重症医学科应成立即时检测血糖检测质量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进行管理监督,护士长为组长,成员应由本科室技术人员和检验科技术人员组成。要求所有操作人员均须参加培训,内容包括理论讲解及操作演示两部分。只有接受过培训并经质量管理小组考核合格者,方能从事血糖检测。同时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可以充分了解血糖仪的管理及操作规范,弥补护士知识层面的不足,增强其血糖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意识,提高血糖检测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即时检测血糖检测应实行规范化信息管理,其报告应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在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同步存档,使用统一规范的报告格式,将报告单存入病人的电子病历。一旦病人转科或者转院,可以使医护人员更加方便直观地了解病人病情,利于病人治疗。
参考文献:
[1]Van den Berghe G,Wouters P,Weekers F,etal.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 Engl J Med,2001,345(19):1359-1367.
[2]曹相原,王晓红,马少林,等.应激性高糖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2):751-754.
[3]Martin J,Blobner M,Busch R,etal.Point-of-care testing on admission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lactate and glucose independently predict mortality[J].Clin Chem Lab Med, 2013,51(2):405-412.
[4]李江,李伦,马彬,等.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症监护患者病死率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6):349-352.
[5]Maser RE,Butler MA,DeChemey GS.Use of arterial blood with bedside glucose reflectance reeler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are they accurate?[J].Crit Care Med,1994,22(4):595-599.
[6]张秀明,黄宪章,曾方银,等.临床生化检验(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4-37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0]3209号.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S].2010-12-30.
[8]靳迪,蔡小兵,董长城.血糖监测仪检测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师杂志,2002,4(4):345-346.
[9]王淑芬,杨云春.不同部位血液红细胞压积或血红蛋白及血糖的比较[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5(21):74-75.
[10]谢杏仪,何琨仪,何思华,等.POCT血糖仪比对试验及其质量管理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163-164.
(本文编辑孙玉梅)
(收稿日期:2015-09-02;修回日期:2016-01-11)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0.020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4A-1222-03
作者简介霍玉萌,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30007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王莹(通讯作者)单位: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基金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编号:[2011]8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