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能顶
1 导学案的优势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持续深化改革的阶段,很多教师在此次课程改革中转变了教学观念,教学时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摸索和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中学科学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其中导学案的使用就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引领作用。
笔者所在学校的许多科学教师也在摸索着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导学案,并以导学案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传统教案的特点是以教为主,教师是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法的指导。传统的学案则强调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但这种学案在学生学习时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导学案不同于传统的教师的教案或者学生的学案,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导学案包含两层意义:学生的学案和教师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导学案既要反映出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也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由于本校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因此追求有效课堂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导学案编写案例
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切入点,讨论如何从学生出发编写合适的导学案,以“导学案”为载体,采用“导学案”与“教案”相结合。笔者使用一段时间导学案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自主学习意识等有了明显提高。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能力,设计出一种辅助和引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导学案的最佳方案,使学生借助导学案逐步达到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目的。笔者在编写过程中设计了以下6项内容,即学习目标、自学引领、自学检测、合作探究、巩固练习、拓展提高。以初中浙教版7年级《物质的构成》一节课的导学案编写为例做阐述。
(1)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利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本节课的目标是:①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②知道分子间有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2)自学引领,即课前预习环节。
在上课的前一天教师将这个部分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预习书本来完成。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环节,经验证明预习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是显著的。但是如果很多学生都不进行预习,在课堂上会出现跟不上授课的进度或听不懂学习内容的现象。因此在导学案的开头先设置自学引领部分,旨在让学生在上课前能够进行预习,进而慢慢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如何控制自学引领的内容容量和难度呢?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多以填空为主,甚至直接用书上的原文去掉关键词,一般学生通过看书就能填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抓住关键语句,进而增强学生的审题能力。笔者通过自学引领,督促学生学会看书,使学生将知识清晰化、条理化。另外,教师要注意内容设计不能太难太多,否则会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产生倦怠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如笔者设计的本节课的自学引领部分内容。①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蔗糖由构成;水由构成;氧气由构成;氢气由构成;酒精由构成。②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这些填空可以使学生大致知道所学内容。经过预习,学生学习时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也会更有效。
(3)自学检测。
该部分习题可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即在上课前,学生在自学引领完成之后去做的习题。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从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经过自学检测,学生也可以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学会预习,提高预习效率,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4)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重点问题的探究,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综合性的特点,主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设计探究内容时,多以思考题、概念图的形式出现,也可采取表格、图形分析,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导学案设计要针对课本中的重难点和核心问题,用来化解难点,要能够激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到答案的欲望,如通过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动手实验、联系生活经验、查阅资料等。教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例如,关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的问题引导如下:①将方糖放在放大镜下观察,能看到方糖的晶体颗粒吗;②继续研碎方糖成粉末,在放大镜下观察还能看到方糖颗粒吗;③将方糖溶解到水里,看不到方糖了,它存在于水中吗;④它是以什么微粒存在于水中的呢?
(5)巩固练习。
这个部分主要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巩固练习要紧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来设计,题量适中,难度适宜,以此来巩固和检测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的初一学生来说,课后习题不要涉及繁、怪、偏的题目,不能浪费学生宝贵的课余时间。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又能达到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
(6)拓展提高。
这个部分一般为一道题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做或者不做。此部分题目多以材料分析题为主,都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因此利用此题来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也为部分能力较高的学生提供了钻研的机会。另外,题目的设计也可以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材料。
设计如下:小科在家做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水,向水中放入1块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1条水平线,如图1所示。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面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具有哪些性质?选择其中一点性质,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请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3 结语
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可以更加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任务更清晰,能够让学生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导学案也是学生手头上的一份珍贵的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