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全英
教育信息化技术进入课堂,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传统看法,教师和学生纷纷对此感到新奇和兴奋。过去几年里,各学校都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地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驾驭操作能力迅速增强。但是信息化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病也同时暴露出来,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有利必有弊,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也不例外。下面笔者重点谈谈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误区及解决的方法。
1 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误区
1.1 信息化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盲目崇拜,导致有些教师放弃了课前深刻钻研教材的机会,而把过多精力放到了制作课件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了多幅美伦美奂的幻灯片。曾经有一位教师,在40 min的一堂公开课上,放映了25张幻灯片图片和资料,其中还特意添加了超级链接。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位教师在播放和简单解说,学生充满新奇的目光欣赏美景,而课本中优美的文字描述却被抛在脑后,听课的教师后来忍不住质疑,这位教师担任的是“课堂的引导者”还是“放映员”?学生到底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
1.2 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不能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计算机多媒体在视听冲击上有长足的优势,有的教师在语文课教学设计时,往往喜欢用展示图片、影视片段或播放音乐来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不是让学生阅读课文,透过文字去体味桃花源的美景,而是用已设计好的或动或静的图片来表现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观文者不披文又怎能入情呢?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观看一两组画面、听一首歌曲能实现的。特别是小说、散文,它们被人们所喜爱,缘于文学特有的模糊性,其中的情、意需要学生通过品读用心去感受,用想象去揣摩。若一味追求视听效果,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将被弱化,形成定向思维。
1.3 信息化技术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之一,现代信息技术虽然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优势吸引学生,但容易淡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作用,使课堂上只有知识的流动和学生机械的反馈。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的感情渲染,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播放一些悲伤的音乐,并且教师在范读时自己感动得眼泛泪光,有些心软的学生自己也跟着哭,而一下课,学生就抹干眼泪,笑着去玩了。他们其实并没有从课文中真正体会到悲伤,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流泪,他们哭也许是看见老师哭了,也许因为听了哀伤的音乐。人的感情表现应发自内心感受,自然流露出来才真实。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单靠哀伤的音乐、悲伤画面、教师的“表演”,只会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被动和做作,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显得非常失败。
2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2.1 巧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李将军列传》一课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剧《李广射虎》,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漏看了什么。然后笔者让学生谈论:“《李广射虎》中,李广为什么会射中了一块大石头?”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的说是因为李广力大无穷,有的说是因为晚上天黑漆漆的,他看不清路边的东西……学生因喜欢情景剧而对学习内容变得非常专注。这时教师适机地提问点拔,学生畅所欲言,把教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出来,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有了全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
2.2 巧用信息化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是教给学生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字;二是使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学生素质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2.3 巧用信息化技术拓宽学习渠道,补充学习的材料和内容
随着课题实验的不断推进,使得互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实践,步入语文课堂,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教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口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参与者。
在《海燕》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就让学生对有关海燕的资料进行查找,他们通过多媒体,主动地、大量地吸收课外知识,还把自己找来的资料在同学之间互相传阅。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材料和内容就大大地丰富了。
总之,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中,教师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把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在钻研新课标理念上。只有真正领悟了新课改精神,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钻研课本教材上,才不会在教学上走弯路,才能摘取得累累的教学硕果,获得教学上的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