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情境和教学效率的关系

2016-04-19 11:04李统先
关键词:提高情景效果

李统先

【摘要】初中数学并不是枯燥的讲与练,趣味性一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努力方向,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的良好教学途径。

【关键词】情景 提高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4-02

教学情景的设置,关系到课堂气氛、和课堂效率。好的教学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新课程提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的活动。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全神贯注、积极去思考感兴趣的问题,才能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因此,教师可根据数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思考问题、理解所学内容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焕化活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情境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为教学内容服务,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服务,只有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是有效的情境创设。

一、情境创设要有目的性

我们知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实现教材的优化使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以实现知识的生活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展现,使学习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引起学生的情境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但是情景的创设必须依据教学内容,为教学服务,这其中的意思,也是凸现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要先考虑到所情境创设是否有必要性,是否有价值。

例如:七(上)1.2《数轴》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情景1:(实物加多媒体演示)观察生活中的杆秤特点:拿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陀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显然秤陀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

情景2:(实物演示)观察温度计,将温度计靠近热源(如酒精灯),在靠近冷源(如冰水),观察水银柱的变化。

引出问题:

问题 l:能否抽象出杆秤和温度计的一些相同的本质属性?

问题2:秤陀的重量和杆秤的刻度之间、温度的大小和温度计的刻度之间有对应关系吗?

你能找到对应的规律吗?

这样做的目的性就很明确,这里创设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情境,就使得“数轴”这个抽象的概念和生活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二、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数学教学应以现实材料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激活学习经验,使学生有可能在现实的、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等手段,从而形成科学家、数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用情境的现实性素材要贴切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的问题,把学生学习新知前在生活中碰到的事出来给学生认识。创设的情境越真实,学生构建的知识就越可靠,且越容易向实际生活迁移。因此,教师在结合相应课题设计情境时,应避免那些脱离现实的、人为编制的情境,而盲目地为用情境而用情境,因为对于脱离现实情境的教学,学生往往只能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刻板的、机械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从而使得课堂丧失应有的“数学味”,造成学生应用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综合、优化各种社会、自然因素,以现实逼真的情境引入课题,尽量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间的合理融合,使数学真正的融入情境。

三、情境创设要有积极性

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力求吸引每个学生,引发其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学习心向和需求,处于“愤、徘”状态,从而乐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并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和主动的再创造行为。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平衡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因此,问题设计的首要任务便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情境,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主动的学习活动又可以促进和强化学习动机,形成良性循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淡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若情境创设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探究欲望,缺少创造性,学习效率低下,易产生消极体验和厌学情绪,从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奇特、生动,对学生要能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能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以求得学生认知上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初中数学卷? 吴炳星、刘晓波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法? 顾继玲 开明出版社

[3] ?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陈明华、林益生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猜你喜欢
提高情景效果
情景交际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