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2016-04-19 16:54郑忠平
关键词: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培养策略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构成进行分析,梳理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通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多方面探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核心能力 培养策略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和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资助成果及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号: 2011C0168)。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54-03

目前所培养高职学生在毕业就业创业和工作过程的核心能力欠缺,迫切要求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措施,培养大学生核心能力。

一、核心能力的内容界定

核心能力都是指一种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核心能力指的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跨职业的通用能力,是一种促进学生灵活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应当依照一个职业人生命的运动规律进行体系构建,包括学生顺利取得职业人资格的能力、学生维持职业人资格的能力、学生发展职业人生命意义等三类能力。所谓职业人就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等,通过自身参与社会分工,不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获得其合理报酬和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群体。

1.取得职业人资格的能力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

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应具有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从业资格的取得需要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政府规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确认从业资格:具有本专业中专以上学历,见习一年期满,经单位考核合格者;按国家有关规定已担任本专业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资格,经单位考核合格者;在本专业岗位工作,经过国家或国家授权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合格者。

执业资格是政府对一些社会通用性强且责任较大,并关系着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所实行的一种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依规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在学识和技术及能力上的必备标准。执业资格的取得需要通过国家定期举行的考试取得。

2.维持职业人资格的能力

职业人在从业期间,为自身从事职业有所作为而应必备的学识、技能和素质等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

(一)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交流能力是指个体间彼此采用有效且适当的方法就事实、情感、价值取向和意见观点等方面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表现在:善于倾听,能够清晰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能与他人很好地沟通,坚持以理服人并积极提出建议;向别人传授新技术或协助他人学习;具有很好的听、说、写的能力;协调能力,资源交换,化解利益等方面的分歧,以达成共识;共处能力,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事。

(二)适应与自我管理能力

适应能力即学会适应环境的能力,它是高职院校学生以后从事任何一个职业所必须的跨专业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及时间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自我管理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教导及约束的力量,亦即行为的制约是透过内控的力量,而非传统的外控力量。

(三)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其在各种组织内外关系及其职业生涯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合作能力是指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协调协作能力。包括:积极与人合作,谦虚谨慎,对自己和他人有正确的评价,仅仅关注自己则难以成功;作为集体的一员,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团结互助,为完成同一目标共同努力;将沟通能力视为必修课程,相信沟通能够解决一切。

(四)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能力

数字应用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通过对数字的采集和解读、计算和分析得出计算结果,在结果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做出一定评价及结论的能力。包括:取得有效数据,准确进行数字运算,并将结果进行展示;灵活运用数理原理,使其服务于具体任务和目标,解决实际问题;能运用数字化媒体更清楚地解释抽象的原理性知识。

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传达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是指有效的获取、判断、选择、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传达能力亦可称为表达能力,即通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两种方式与他人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图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会搜集、创造所需信息,评价所得信息的关联性和切合性;组织和维护信息,以系统化方式组织、处理和维护各种信息;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能运用计算机获取、组织、分析和传递信息。

(五)角色认知与职业责任

角色认知是个体对自身在社会和组织中所处地位、作用、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社会其他角色关系及其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扮演各种角色,取决于对角色的认知程度。角色认知包括:要求大学生知道现在和将来的目标任务,即要知道具体的职责或者负责的后果;要求大学生知道不同的任务和目标期望之间的优先顺序;要求掌握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的首选方法。

职业责任是指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职责,它包括人们应该做的工作和应该承担的义务责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人品修养,学会“做人”,遵守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保持主动与耐心,把职业规范视为不可逾越的权威;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懂得复命,主动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个人自信心。

3.发展职业人生命意义的能力

职业人在从业期间,为自身职业阶段能够持续发展不断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而应必备的学识、技能和素质等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

(一)自我学习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包括:能理解各种书面文件,并正确写书面报告和说明书等;知道如何学习和使用学习工具、技巧、策略等来获取新知识;能够掌握良好的运算能力并熟练计算各种数据;能合理地安排学习精力和时间,从而不断获取需要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为核心能力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是指人类个体主动的通过各种反应形式来对付所面对的压力和障碍所产生情绪波动时,在心理上及时自我调整,适应外界环境以获得更好地生存的能力。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磨练过程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持续的工作热情,把职业视为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理想和永恒的事业。

(三)职商

职商是职业胜任力的量化标准,是一种包含判断能力、精神气质、积极态度等要素的综合智慧,关乎个体自我与工作、现状与发展的契合度,代表着个体在就业、创业、从业等职业活动中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素质在内的各种胜任素质的综合水平与同类群体相比较而言所处的位置。其内涵主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道德等四个方面。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当下,个体的职商如何,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直至引发个体的生存危机。可以说,“职商”是一个人职业生命力的源泉。

(四)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运用现有的知识理论和物质条件,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或创造新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本领或技能。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核,我们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仅要求他们会吸纳知识,更要求他们需学会利用现有的知识来创造新事物,不断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核心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分析

1.大学生自觉培养意识淡薄

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大部分是95后的独生子女,在溺爱中长大,强调自我为中心,人际包容相容性差;感情较脆弱,不愿意接受严格管理和约束,经受不起挫折;缺乏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妥协的磨练,导致他们独立意识和能力不强。有一部分学生对核心能力也不甚了解,并且缺乏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有足够的思考与规划,重视其专业技能证书的程度远高于对核心能力的重视,加之学校也没有集中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学生不会主动想方设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导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工作。

2.学校忽视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将主要精力都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在短期内确实是行之有效,却忽视了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现实,因而单纯依靠一门技术,已不足以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很多学校有所认识并开始改革,但落实不力,效果不明显,仍大多停留在基础课程教学的层面上,对某些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及课程开设未有足够的重视,或者只限于简单重组原有的课程设置,不是从根本上进行内容的整合;除了来自行业一线教师少,现有的教师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自身核心能力较低,而且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导致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的脱节;教学方法大多还是以理论教授为主,训练方法的利用上也不大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评价方法还是结论性的考试评价为主,缺乏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提高。

3.教师缺乏应有素质能力

由于多种原因,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要完成规定工作量,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更缺少对核心能力课程的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而且还处于努力实现“能力本位”、“行动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未能完全按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相对比较缺乏专业的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技术发展运用情况的了解,使得院校在开设核心能力培养的显性课程时,必然产生师资缺乏问题,再加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系统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以及职教师资认证制度的缺乏,导致教师的素质能力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4.社会认识观念的影响

目前政府推广核心能力培养政策引导、经费支持及观念宣传的力度不够,以及相应管理部门不统一,培训机构及证书的权威性不强。也使得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的企业方由于无明显的效益获得,便缺少参与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社会这些重技术的观念和现状,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就是没能形成良好的核心能力培养风气,他们认为自己只要学到技术,就一定能够找到满意地工作,对核心能力培养的自觉意识也就淡薄或忽视了。

三、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1.提高大学生培养核心能力的自我意识

(一)学校确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营造核心能力培养氛围。明确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目标具体化;明确规定核心能力的培养,既要规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也要把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个性品质锤炼和良好职业道德培养等目标有机结合,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使学生认识到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学校需要整合资源,以学生为本,重视素质教育,构建能力导向教育体系;要加强对核心能力培养的宣传工作,通过讲座、报告、宣传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并自觉将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相结合,从而增强核心能力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掌握提高核心能力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二)学校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旨在针对具体学生的个性情况,采用有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评定手段和鉴测方法,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其个人的长处,找到并坚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另外,要鼓励和组织学生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使其在帮助别人的义工或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体验自身价值和乐趣,最终让学生真正地认识理解并接纳自己,对自己以充分的肯定,从而能以积极的状态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

2.强化教学与实践环节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加强综合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课堂就是与工作环境最相近的实习课程。学校要在坚持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和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内外并重,核心能力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特别要重视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并合理安排核心能力课程内容,或者把核心能力的相关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学习的比例;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学生的实践锻炼平台,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及职业性,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以及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学生活动平台,发挥实践平台作用。

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渠道,高职高专院校要定期开展一些科技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艺术体育、社会调查研究和志愿服务等与各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既活学活用了专业理论知识,优化自身能力结构,又强化了实践操作能力,不断训练提高其核心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多方引进人才,来拓宽高职教师的引进渠道,选贤任能,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别是应加大对具有技师、工程师等各种技术职称,同时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的人才的引进。还要从企业聘请一些技师、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同时要强化培养,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优化教师能力结构。通过安排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或在每年的寒暑假或者其他时间,走进企业、工厂参加实际工作等方式,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的能力水平和核心能力,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教师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生态体验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3D虚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行为导向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并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关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把和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的模块穿插到相关课程内进行教学。同时,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大胆质疑,自觉去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与他人合作或与教师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以求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使课堂内容丰富有趣,从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4.改革完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形成性评价利于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并达成新的目标,也能够使教师更注重学生发展,看到每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依据这些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而总结性评价依然是目前我们考察一些专业课程的一种不错的方式,能让教师整体上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成果,利于更好实施下一步教育教学计划。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利于面临就业压力和职业困惑的大学生得到权威机构给予核心能力方面的认证后,更加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束语

近些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职高专院校顺势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使其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不大可能系统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在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持续竞争力,真正满足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这有待继续努力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2]刘铭.高职高专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s1

[3]楼淑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理论界,2008.12

[4]张琼.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

作者简介:

郑忠平(1971-),广西平乐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培养策略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