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余勇
【摘要】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学生从过去的被学校、家长督促着学习变成自己主动的想要学习,愿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主体性意识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55-02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谓的学生主体性意识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它集中体现为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创造性。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适应未来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是现在教育的关键。
1.主体性意识的内涵和表现
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学生主体性主要取决于两方面: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积极备课,设计教学方案,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条件;学生自身条件。前者是外部条件,后者是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只能为内部条件的发展创造机会却并不能决定内部条件,因此,在实现学生主体性上,学生本身是最重要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只有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学生才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改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了,但课改效果总是不理想。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上仍存在误区。
2.1教育缺乏民主氛围
教育民主是教学主体性意识培养的第一步,具体表现在,学术自由、教学自由。中国的民主化已经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民主的发展进程,但沿袭已久的已经被扭曲的师道尊严思想依旧充斥在学校教育中,古人所说尊师重道指在学术和人格上尊敬老师,对待老师心存敬重之心。但发展到现在,很多人的眼中变成了老师是绝对的权威,无论对错都必须听从,无论什么时候反对老师都是错的,但老师不是圣人,总有犯错的时候。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老师因为疏忽出现了错误被学生指出,学生反而被指责。教学氛围紧张、沉闷,学生思想被严重束缚,自然很难培养主体意识。
2.2教师缺乏主体性教育素质
老师很难改变原有的思想,课堂教学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追求课堂效果限制了学生思考,学生只要记住老师讲的内容就好,这种形式明显是有问题的。还有老师有主体性教育的意识却没有相对应的方法,使主体性意识培养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是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依旧受到老师思维的限制,达不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关键要培养老师的主体性教育素质。
2.3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自古代以来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中考,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应试、升学成为教育的主流,住房、工作等都与学历挂钩,学历、证书成为现代人结识办事的敲门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自然难以培养。
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3.1注意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严肃,大多时候都是老师不断地在讲,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虽然不涉及学习本身,却能让学生不再排斥课堂,排斥老师。
3.2以学生为主的进行高中语文探索性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叶老多次强调要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语文课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进行探究性教学,让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来,避免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等现象的出现。叶老曾说“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课堂上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情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好习惯”。
4.结束语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十分重要。这就要求老师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顺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消除当前教育模式中的一些误区,科学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的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一思想贯彻下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莫慧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1(02)
[2]黄越欧.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