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校本课程的重要来源,是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怀的优质素材。本文就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展开论述,主要探讨了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目的、途径和实践操作中的困惑。本文对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有助于推动更多的历史教师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热情。
【关键词】乡土历史 课程资源 利用和开发 目的 途径 困惑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45-02
乡土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利用和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建议,并对如何实施乡土历史教学提出多项具体要求。下面,以宁化地方史为例,谈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问题,供大家商榷。
一、利用和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目的
1.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杜甫)……这些千古名句无不流露出人们对家乡的一种特殊情怀,这种对家乡天然质朴的感情几乎与生俱来。“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加里宁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如能积极使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认识家乡先辈的业绩,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自然产生对家乡乃至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能培养学生的故土情结,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美好明天和为实现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把爱国主义教育情感付诸实践。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就在我们周围,学生对这些资源既熟悉又喜爱,充满好奇,倍感亲切。记得有一次,在讲授“明清时期的文化”过程中,我想到了家乡历史文化名人黄慎。于是我即兴给学生讲述了“青石脚印”、“喝点墨水”、“三进扬州”等有关黄慎刻苦自学的故事。同学们屏息静听,格外专注,被这位不断追求文学艺术真谛的客家“画圣”深深打动了,同时也为家乡有这样一位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而感到自豪。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也便于产生联想。因此,教师恰当地利用这些学生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必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使历史教学从“纸上谈兵”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提高学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积极开展以乡土历史资源为主题的活动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场所,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实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譬如,利用“春游”、“秋游”、“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和革命遗址,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听讲,拍摄照片、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写成随笔、小论文或调查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视野更开阔了,获取知识、提取信息、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二、利用和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途径
1.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知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历史知识,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如,讲述近代中国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时,我给学生列举了以下乡土史料:土地革命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1930年1月,毛泽东在宁化行军途中还写下了著名词篇——《如梦令·元旦》。1929至1934年间,宁化每年为中央政府和红军提供“千担纸、万担粮”,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全县有13700多人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因此,宁化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和红军长征出发地。
这样把通史和乡土史有机结合教学,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历史学习的效率,是平时教学中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
2.开设乡土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指导学生从乡土历史资源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而且还有许多便利条件。
首先,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乡土史料的基本方法。如查阅文献法、实地考察法、调查访问法等。
其次,应加强校内分工协作。以收集内容为例:针对初中年段学生知识基础与能力特点,可以安排一些简易的操作,如收集家庭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采访老辈对往事的回忆等等;对于高中生则可以指导其进行较为复杂的操作,如查找族谱、地方志、外出考古、调查资源点情况等等。
最后,要寻求外部支援,建立乡土史料交流网络。依托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方志办、党史办、研究会等单位来获得信息资料,并与这些单位建立起长期的联系,寻求这些部门的支持。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和突破口,研究的主题要从学习、生活两方面发掘,侧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进而做出评价。这样,很容易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3.组织参观考察活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进行乡土历史参观考察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实施历史教育德育功能、提升人文素养的好方式。
4.举办乡土历史故事会
讲故事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活动方式。举办乡土历史故事会,不仅学生参与的热情高,而且便于收集故事素材。宁化是闻名遐迩的客家祖地和革命老区,历史悠久,人才荟萃。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传奇故事,如“黄巢与葛藤坑的传说”、“悠悠慈恩塔”、“伊秉绶与方便面”、“黄慎三进扬州”、“少年歌手陆祖贤”等等。举办故事会,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当地掌故、民间传说的书籍,或请教行家、阅历丰富的长辈,搜集整理故事素材,然后再加工、改写、提炼,形成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乡土历史小故事。有了一批较优秀的故事作品,便可以举行别开生面的故事会,让学生在听讲故事活动中,锻炼口才,增长知识。
5.编演乡土题材的文艺节目
文艺表演生动活泼,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
可以同音乐老师合作,把表现宁化客家人劳动和生活的欢快场面——踩竹麻、擂擂茶改编成舞蹈,组织学生排练,来展现浓郁的客家风情。
还可以尝试“荒诞”的手法,跨越时空,把宁化历史上的一些文化名人巧妙联系起来,编写成快板、相声或小品,组织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来表演。
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通过艺术加工搬上舞台,不失为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新途径。当然,这些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
三、利用和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困惑
1.客观条件的限制
一是我县有关乡土历史的材料残缺不全,很多材料无从查找,给课题研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二是要开展社会调查就必须走出学校,这很难在时间上得到保证;三是由于各种原因,学校的许多设施也难以满足进一步拓宽乡土课程资源的需要。
2.家庭认识的制约
许多家长认为:开放式、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成绩提高难有直接、有效的帮助;中学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太重,没有必要开设乡土历史课程,这些东西等孩子长大毕业后再看也不迟。
3.教师主观的困恼
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历史教师只能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下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乡土历史教育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教师常规教学任务已经十分繁重,很难有更多精力从事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致使研究速度进展缓慢;教师普遍缺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对这一问题有突破性认识,导致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有效性。有些历史老师甚至很直白地表示:现在乡土历史没有纳入到中考考试的要求中去,可以不上,即使以后会考所占分值很少。
是否需要将乡土历史教学纳入升学考试并且加大分值?这倒不必!关键要认识到乡土历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让它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既要做好教材、学科建设,又要开发丰富生动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多地认识我们的家乡,从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
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我们也相信,经过磨合和调试之后必将迎来改进和完善,以上这些问题也将很快不成为问题,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阻挡的,代表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方式的新课改必将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教学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黄凯洲.论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3、06、30
[2]牛林豪.中国近现代史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设计及利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5)
[3]付书华.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6、10、16
[4]邹美兰.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了解身边的“历史”》教学例谈[J].中学教学参考.2009(3)
[5]肖延安.乡土历史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05(7)
作者简介:
谢美英(1971.6-),女,汉族,福建省宁化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职称,现任职于福建省宁化第六中学。研究方向:宁化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担任“宁化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