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与近代中国教育

2016-04-19 08:11
文化软实力 2016年4期
关键词:陈嘉庚集美厦门大学

周 正 伟

陈嘉庚与近代中国教育

周 正 伟

抗战时期,基于对中国革命的再认识,陈嘉庚将中国革命的希望重新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他的这一转变被国民政府及其后的台湾当局视为“投共”之背叛,既而否定其历史贡献,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本文通过分析陈嘉庚早年南洋经历,深入挖掘其创建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思想渊源,从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充分肯定其对中国近代教育之贡献是卓越的,其“毁家兴学”改良教育之精神是划时代的,其筹办的集美学村及厦门大学之历史价值也是不容抹杀的。

陈嘉庚;近代教育;集美学村;厦门大学

一 陈嘉庚对中国革命的再认识

中华民国国民参政会于1938年6月,依据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第三条(丙)项:“由曾在海外侨民居留地工作三年以上者,有信望或熟谙侨民生活情形,信望久着之人员中遴选六名”,选出陈嘉庚(1874-1961)等为第二届侨民代表。

1940年,陈嘉庚因中央未对陈仪(1883-1950)及徐学禹(1903-1984)祸闽伤民乙事作妥善处理,*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下[M].福州:集美校友会,1950:325、329-330.深感难平,“此种无是非之举,何能服众”,*同①329.“攻击陈仪、徐学禹,此岂本人之好事哉,良心上出于不得已耳。”*陈嘉庚.考察福建耳闻目见, 闽侨大会宣言宣布陈仪拾罪[M]//陈嘉庚.陈嘉庚文集(征求意见稿)目录六.厦门:华侨博物院,1994:445,495-498.且在同年6月访问延安后,对延安之风貌和毛泽东(1893-1976)等人之表现,留下颇佳的印象,因此渐转为支持共产党。

毛泽东于1945年11月18日,在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上,曾书面赞许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贺陈嘉庚安全返回新加坡[M]//张迪杰编.毛泽东全集:第21卷.香港:润东出版社,2013:69.肯定陈氏的贡献。

陈嘉庚先生安全庆祝大会启事,《中央日报》,重庆,民国34年11月17日,第1版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陈嘉庚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及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1961年8月13日于北京医院病逝。

台湾当局对陈嘉庚“投共”之行为,颇有微词。*祝秀侠.陈嘉庚[M]//华侨名人传.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118.但治史者,当以客观之事实下判断。陈嘉庚对中国近代教育曾经付出的贡献,似未可轻言抹杀,集美学村及厦门大学之筹办,确有其历史价值。至于陈嘉庚主动为中国兴办教育,则与早年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二 陈嘉庚早年经历

陈嘉庚,生于1874年10月21日,福建泉州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人。1881年,父陈如松只身渡海往新加坡谋生,经营顺安号米店。两年后,陈嘉庚进入家乡南轩私塾就读,随塾师陈寅学习,课程以背诵《三字经》及《四书五经》一类之传统古典文学书籍为主;但随师数年学习,却识字甚少,且未明其意义,俗语所谓“念书歌是也”。*同①393.

1890年,应父函召,自集美南渡星洲(新加坡旧称),随父经商,协助料理米店业务。1893年秋,陈嘉庚奉母命从南洋返回集美与张宝果成亲。“自来洋及回梓三年,守职勤俭,未尝费一文钱,亦无私带一文回梓。……在膝下三年,终日仆仆于事业,亦未曾撄其怒也”,*同①394.并“对乡党祠堂私塾及社会义务诸事,颇具热心”。*同①1.

翌年冬,更出资两千元,于家乡创办惕斋学塾,以便教育村中儿童。1895年夏,陈嘉庚重返星洲,继续协助父亲。

1903年7月初,当陈嘉庚将母亲丧事办妥,返抵顺安号后,发现店中已被苏氏母子舞弊十余万元,加上向外利债及房产跌价,共损25万元。但“余是以抱恨无穷,立志不计久暂,力能作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下[M].福州:集美校友会,1950: 398.至年底,顺安米号歇业。翌年春,用七千余元之资本,经过数年不断努力,除收回日新黄梨厂,更创办新利川黄梨厂、谦益米店及经营树胶等事业,并购地种植黄梨、树胶,以保证原料之供应。

1909年,孙文(1866-1925)为筹募革命经费,亲到南洋各地向华侨劝捐。陈嘉庚经友人林义顺(1879-1936)介绍,得与孙文结识,并因此了解救国救民之理。

1910年,当孙文为整顿同盟会而重返新加坡时,陈嘉庚决定投身革命,“剪去辫发,与满清脱离关系”,*同①3.参加同盟会,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而奋斗。

同年12月,陈嘉庚被选为中华总商会第六届委员会协理及道南学堂第三届总理。“其时国内学制虽已改革十余年,而南洋学校寥寥可数,……时社会甚幼稚,侨民只迷信鬼神,爱国观念,公益观念均甚形薄弱”。*同①3.为救时弊,乃倡议向闽侨募捐,兴建校舍,以便推广海外华侨教育,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播。

11月9日,武昌起义成功后,陈嘉庚闻闽省光复,立刻于新加坡福建会馆召开会议,经会上推选,出任福建保安会会长,负责“筹款救济闽省及维持治安” “月余之间,计汇去二十余万元”,予新政府应用。*同①3.

迨“民国光复后,余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棉力,回到家乡集美社创办小学校”,*同①4.且“余常到诸乡村,见十余岁儿童成群游戏,多有裸体者,几将回复上古野蛮状态,触目心惊,弗能自己。默念待力能办到,当先办师范学校,收闽南贫寒子弟才志相当者,加以训练,以挽救本省教育之颓风”,*陈嘉庚.致叶渊先生, 谈闽省教育——在怡和轩演讲[M]//陈嘉庚文集(征求意见稿)(目录一、四).厦门:华侨博物院,1994:1,14.加上“念邻省如广东江浙公私大学林立,医学校亦不少,闽省千余万人,公私立大学未有一所,不但专门人才短少,而中等教师亦无处可造就,乃决意倡办厦门大学”。*同①13.

故陈嘉庚乃以其经商所获盈利,开始大规模参与近代中国教育树人工作,集美学村及厦门大学之开办,皆其努力之成果。

三 陈嘉庚与集美学村

民国伊始,陈嘉庚返回集美故乡,目睹孩童失学严重,乃“鉴于吾闽文化之衰颓,师资缺乏,海外侨生之异化,愈认为当前急务,而具决心焉”。*张兴汉.陈嘉庚兴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M]//华侨教育:第二辑.广州: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1984: 210.遂于1913年春,利用旧祠堂开办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内分高等、国民两部,学生135名,按程度共分五个班级,高等一个班、国民四个班。并聘洪绍勋为第一任校长、教员五人,经费全由陈嘉庚个人支付,每年约三千余元。由于校舍缺乏,陈嘉庚再增资两千,购下村外西边约数千亩之鱼塘。经过填池造屋,耗费一万四千多元,一座可容纳七个班上课和操场之新校舍,终于在同年秋落成。为了加强师资,更从简易师范专科毕业生中,择优聘请两人,担任教席。当小学开办后,陈嘉庚再次返回星洲,继续料理事业。

1916年10月,陈嘉庚托弟陈敬贤(1889-1936)返国策划女子学校,调研师范、中学及幼儿园等各级学校筹办之可能性。经评估后,陈嘉庚决定先开办女子小学,并致函弟媳王碧莲负责。由于当时仍处民国初年,一般家长多不愿女儿入学,且部分家庭经济亦有困难,女孩需协助料理家中一切。陈嘉庚为解除女子上学之阻碍,除规定免缴学费外,每月再发予二至三元之津贴。

1917年2月初,集美女子小学正式开学,共招生60人,分三班上课。校长由男小校长洪应祥兼任,并聘四名专职女教员任教。小学虽已成功开办,但因当时闽南仅福州一所省立师范学堂,每年招收两班学生80人,而其中又多半为豪绅富商子弟,到校只图文凭一纸,藉将来可另谋职业,并无意从事教育树人工作。故虽有此校,但小学教师仍形缺乏。

1917年,陈嘉庚“以两年来有利,乃思前年获悉闽省师校之腐化,师资之缺乏,若力能办到决在集美办师范学校,兹正其时矣”。*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下[M].福州:集美校友会,1950: 409.

翌年10月,集美学校师范和中学两部(均为男生)正式开学。共招生196名,按不同程度分编为三年制师范讲习班、五年制师范预科两班及中学一班。中学生只交膳费,学宿费均免,师范生膳费亦免,各生不拘师中,所需被席蚊帐,概由学校供应。每年春、冬两季发放统一校服各一套,使贫苦失学之青少年能获得就学机会。并求招生范围普及,更函请闽南三十余县劝学所长,于大县代为招选贫寒学生五六人、小县三四人,共120余人到校就读。南洋华侨小学毕业生,有志回国升读中学者,则由新加坡谦益行予以介绍函,到校参加考试,凡未及格者概入补习班重新学习,“此为优待华侨派遣子弟回国而设,此例永存不废”。*同①7.

1919年4月,为使集美学校经费有可靠来源,遂将南洋所有不动产全部捐作集美学校永久基金。“此后本人生意及产业逐年所得之利,除花红之外,或留一部分添入资本,其余所剩之额,虽至数百万元,亦决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费用”。*张泉林.陈嘉庚捐资兴办的教育事业[M]//当代中国华侨教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68-169.6月,返抵故乡,即着手创办各种实业学校,“余以本省海岸线长,渔利航业关系非鲜,故拟办水产及航海学校”,*同①9.又认为“因科学落后,……故收获不丰,民生困苦,本省虽临海,农业实占一大部分,尚乏农林学校,以资研究改良,余对于农科尤为注意”。*同①10.故于翌年2月,即开办水产科课程,至1925年春,增设航海科,并改称水产航海部。同年夏,于同安安仁里天马山麓,筹办农林部。此外,南洋闽侨经商方式落后,缺乏竞争力,陈嘉庚为培养商业人才,以销弊端,乃于1920年8月,开设商科,共招生学生20余名,修业年限为四年。

1921年2月,再开办女子师范,提倡女子应接受教育,后改称女子中学。9月,为解决幼儿园师资缺乏问题,又创办幼稚师范学校。

从1913年集美小学创办,到1927年3月,集美学校已先后成立有男女子小学、男女子师范学校、男女子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业学校、幼稚师范学校、国专学校共十校。另有幼儿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及教育推广部等,已渐成一完整之学村。

四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

“科学之发源,乃在专门大学。有专门大学设立,则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人才,乃能辈出”。*张兴汉.陈嘉庚兴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M]//华侨教育:第二辑.广州: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1984:213.自1918年集美学校师范及中学两部开办后,即遇到师资严重缺乏之情形,故陈嘉庚乃决心创办厦门大学,既可培养专门人才,又能解除集美学校及闽南各地师资短缺之问题。

1919年6月24日,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集美,即开始筹办厦门大学,并选定演武场附近山麓为校址。7月,在《筹办福建厦门大学校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知》中,指出:“专制之积弊未除,共和之建设未备,国民之教育未遍,地方之实业未兴,此四者欲望其各臻完善,非有高等专门学识,不足以躐等而达”,又说:“长此以往,吾闽岂有自由幸福之日耶?且门户洞开,强邻环伺,存亡绝续迫于眉睫,吾人若复袖手旁观,放弃责任,后患何堪设想?鄙人久客南洋,志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不揣冒昧,拟倡办大学校并附设高等师范于厦门”。*陈碧笙,陈毅明.陈嘉庚年谱[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25.7月13日下午,陈嘉庚再邀集地方人士300余人,于厦门浮屿陈氏宗祠召开特别大会,说明筹办厦门大学之动机及经过。并强调:“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此,唯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若摒此而无之,是置国家于度外,而自取灭亡之道也,救亡图存,匹夫有责”, “民心未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民众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张泉林.当代中国华侨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73.当场即捐开办费100万元,经常费300万元,分作12年支付,每年25万元。并希望海内外同胞,慷慨捐资兴办厦大。

自陈炯明(1878-1933)回粤成功,汪精卫(1883-1944)须襄办政治,遂无暇兼顾校长一职,故陈嘉庚于1920年10月,乃亲往上海,为厦大组织筹办委员会,邀请蔡元培(1868-1940)、郭秉文(1880-1969)、余日章(1882-1936)、胡敦复(1886-1978)、汪精卫、黄炎培(1878-1965)、叶采真(1889-1952)、邓萃英(1885-1972)、黄孟圭等为筹备员,并公举教育部参事邓萃英出任校长,主持筹备工作,后由林文庆(1868-1957)博士接任。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暂借集美学校即温楼正式开办,设师范、商学两部,在厦门和南洋各地招收120名学生。翌年2月,第一批校舍落成,学生即由集美迁回新校址上课,并扩大招生。1930年,厦门大学发展成为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17个系之闽南最高学府。其后院系设置有所调整,到1936年合并为三院九系,学生共320人。

“自16年之后,世界景气日非,悲惨之象日深,富侨破家荡产难以数计,其他虽可维持,损失亦多,对于厦大募捐巨款事,更觉灰心无望矣”。*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上[M].福州:集美校友会,1950:17.陈嘉庚之“营业自民15年起,至22年终,此八年间如江河日下,不但无毫利可长,且逐年亏蚀及支出百余万元。……外国银行因余侵欠巨款告予停止校费,余不可,故民国20年秋改作有限公司,……然厦大逐月尚须25,000元,集美一万余元,共三万余元。除国府补助五千元,其他收入两千元,有限公司七千元,共14,000元,尚不敷22,000元”。*同①18.由于经费困难问题日趋严重,“民26年春,余(陈嘉庚)念厦集二校虽可维持现状,然无进展希望,而诸项添置亦付缺如,未免误及青年。若政府肯接受厦大,余得专力维持集美,岂不两俱有益,此乃出于万不得已之下策”,*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上[M].福州:集美校友会,1950:18.遂修书南京教育部长王世杰(1891-1981)及福建省政府,表示自愿无条件将厦门大学献与国家。不久接教育部函同意,自此厦大改为国立,并委派萨本栋(1902-1949)继任校长。陈嘉庚对此不无感慨,“每念竭力兴学,期尽国民天职,不图经济竭蹶,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抱歉无似”。*同①19.

综上,陈嘉庚愿为当时贫困落后的中国教育事业,散尽家财,培养后代,树人之功,不可没矣!

五 嘉庚精神跨越时空

陈嘉庚认为,欲求社会进德,人类文明,非振兴教育不为力,而尤非振兴实业不为功。有实业而无教育,人才何自出;有教育而无实业,经济何自来。是教育与实业大有连带存亡,互相消长之关系,而不可须臾无之明矣。*戴渊.陈嘉庚企业兴亡的历史经验[M].马来西亚吉隆坡: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2012: 2-3.据陈嘉庚表示,其“办学之动机,盖发自民国成立后,念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以一平凡侨商,自审除多少资财外,绝无何项才能可以牺牲。而捐资一道,窃谓莫善于教育,复以平昔服膺社会主义,欲为公众服务,亦以办学为宜”,*同①下611.“果不幸因肩负校费致商业完全失败,此系个人之荣枯,与社会绝无关系也”。*同①下420.

陈嘉庚这种宁愿“毁家兴学”也要改良教育之精神,不论在叻埠(新加坡)、或是集美,都可谓是划时代的。事实上,这些由陈嘉庚兴办的各级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的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对祖国、对地方,都曾作出相当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海外仍有许多侨胞,继续秉持陈嘉庚的兴学理念,愿意为祖国、为故乡,尽一份心力,去协助栽培更多的人才。这也是嘉庚精神跨越时空的历史延续。

[1] 新华日报[N].重庆,1940-06-01(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修订本)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92-193.

[3] 毛泽东.和陈嘉庚的谈话(1940年6月1日)[M]//张迪杰编.毛泽东全集:第15卷.香港:润东出版社,2013: 28.

[4] 王唯真.陈嘉庚访问延安;冰清.回忆陈嘉庚访问延安片断;林连玉.陈嘉庚访问延安归来的一席话;梁披云.追随陈嘉庚回国劳军杂忆[M]//回忆陈嘉庚.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5] 苛政不除,闽省将永不安宁——在巴生侨团联合欢迎会上的讲话[M]//陈嘉庚文集(征求意见稿)目录五.厦门:华侨博物院,1994: 415-417.

(编辑:孙国伟)

周正伟: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陈嘉庚集美厦门大学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一诺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专辑1(2021年第2期) 文章回顾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专辑2(2021年第3期) 文章预告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悼念许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乐——许集美同志生平简介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