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2016-03-16 03:32
文化软实力 2016年4期
关键词:实力中华民族民族

王 在 邦

试论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王 在 邦

自2014年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提到比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广泛更基础更深厚的高度。文化有地域独特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三大重要特征。所谓文化自信,就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自豪、坚守与发扬光大。在21世纪历史条件下,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客观必要性、现实可行性、战略紧迫性,要从传统文化发掘、整理、继承、创新、践行、对外传播等层面启动国家工程,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自信;软实力;民族复兴

随着中国加速跻身世界强国行列,21世纪的中外关系将在全新基础上重塑成型。这是充满复杂深刻认知互动的过程。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历经磨难、几度辉煌的伟大民族,再次启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并展现出引领21世纪世界发展的巨大潜力,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今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赋予“文化自信”特殊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理论界和学术界探讨的重大课题。

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种场合有关中国文化的谈话,可以发现如下大致清晰的脉络。

最初,习近平谈中国文化,主线是强调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履新总书记当天,他就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2013年3月17日,他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时又提到,“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3-17.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2013-08-21.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21/c64094-22636876.html.;2013年12月30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1(01).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在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谈中国文化,主要还是从文化领域或视角出发,把文化定位为软实力。

然而,从2014年开始,习近平则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甚至认为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2014年2月24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l.2014年3月7日,他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会议时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习近平参加贵州团审议:弘扬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腾讯新闻,http://news.qq.com/a/20140307/023367.htm.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10-15.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4年12月20日下午,习近平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习近平的“第四个自信”.学习小组,http://cpc.people.com.cn/n/2014/1226/c64094-26280109.html.2016年5月17日,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0a2.2016年6月28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习近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9/c_1119135896.htm.在这里,他把增强文化自信与党的建设联系在了一起。 2016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china.com.cn/2016-07/01/content_38789860.htm.这时,他把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联系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着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哲学的最新成果,需要理论界和学术界深入思考和研究。

无论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还是文化自信,或者战略自信,都是一个民族的特有气质或风骨,影响着该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与气场。因此,研究增强文化自信问题,某种学理思考是不可缺少的。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其概念内涵有三个层次。 广义上,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与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种大文化内涵相当于文明内涵。 狭义即通常意义上,它是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文、教、卫、体及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最简单意义上,它指一般文字、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文化水平”则体现着受教育程度及其达到的知识水平。

作为意识形态范畴,文化有地域独特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三大重要特征。所谓地域独特性,乃指人类总是择地而居,不同的地缘区位赋予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发展背景。我们可据此将人类文化划分为极地文化、赤道文化、温带文化或者东亚文化、中东文化、中亚文化、欧美文化,以及依照不同经济活动方式划分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所谓民族性,是指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总是由某个或某些比邻而居的民族创造的。文化独特地域性和民族性使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所谓阶级性,乃指社会总是划分为等级和阶级,任何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总是主要由某个阶级所支配,文化又总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和要求,进而使文化呈现出阶级性。

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程度。优秀民族文化总是在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持久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某种民族文化是否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持久生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地域该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连续性。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文化、玛雅文化盛极一时却未能延续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发源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被打断,从而丧失了历史继承性,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自豪、坚守与发扬光大。具体包括对民族文化内容、生命力与影响力的肯定、欣赏与信心。 必须指出,文化本身是发展的。中华文化不仅指中国古代文化或传统文化。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都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都属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范畴。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时,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客观必要性、现实可行性与战略紧迫性。

在对外工作中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客观必要性,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只有在与其他国家或其他民族交往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国家间交往的本质是竞争,只有国家间竞争才能促进各民族发展。国家间竞争是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若一国在与他国交往中忽视文化等软实力因素,就如同独臂侠客与健全武士竞技,难以最大程度地增进和维护国家利益,也势必导致资源闲置性浪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软实力归根到底受到硬实力的制约,但反过来软实力对硬实力有倍增器的效应。重视软实力的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硬实力的作用。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国,特别是没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大国,没有资格成为世界级大国。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进中华民族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如果不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注重增强文化自信,所谓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只会是可能的软实力因素,只有通过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将可能的、自在的软实力因素转化成现实的、自为的软实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在对外工作中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现实可行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区域文化都局限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随着欧美在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着先鞭,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殖民主义,欧美文化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并成为世界支配性文化。长期以来,欧美排斥异己、唯我独尊的文化霸权主义与政治霸权主义交替使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当今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且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近代以来未曾有过的有利物质条件,也对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在对外工作中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文化成为对当今和未来世界发展有影响力的文化,已经不再是奢望或遥不可及的目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增强文化自信就是开顺风船。一句话,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必将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焕发出其特有的划时代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对外工作中全面增强文化自信的时机已经成熟。未来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科技军事大国,也应当成为世界文化大国。而且,世界格局多极化加速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认同,社会信息化则有利于打破欧美长期文化垄断与霸权,彰显文明多样性,还原文明多样性的本来面貌,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中外关系步入前所未有的高度敏感期,在对外工作中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战略紧迫性。必须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几度辉煌都是在相对孤立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实现的。在市场经济全球拓展深化、各国各地区深度依存的背景下,地缘政治的敏感性增强,各国间战略互动频度加快,战略认知复杂易变。当前,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东升西降、南升北降趋势明显,美国实力地位难脱相对下降轨道,中国综合国力可望较快逼近美国。这种情况,既容易而且实际上已经引发外部对华政治质疑、战略疑虑陡增,也容易而且已经引发内部自我意识膨胀、蛮横急躁情绪上升。近年来,随着后危机时代各国经历调整阵痛,社会矛盾和问题突出,外部世界肯定中国模式和发展道路确有成效的同时,预测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模式未必持久、中国崛起未必成真的声音也有所增长。早在2014年,BBC就进行过全球民意测验,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呈现分裂状态,正负两面的看法势均力敌,说明外部对华理解仍然不足。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与制度选择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战略自信,才能增强战略定力,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战略的理解,确保中外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稳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增强文化自信,将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勇于实践,锐意创新,又会反过来为文化自信提供令人信服的诠释。“四个自信”深刻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应当而且必须具有的政治气质与精神面貌,也是理论界、学术界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拖不得,急不得,需要从长计议,稳步推进。

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引领世界的时代正在来临。全球化进程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趋势为中华文化焕发生机、引领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与可能性。未来世界文化必将是中华文化大放异彩的世界文化,未来世界必将是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世界。

要把传统文化的整理弘扬作为国家系统工程来抓。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不遗余力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与整理。要像改革开放后古籍整理那样启动国家级文化整理工程。要形成繁简不同层次的文化整理成果,传统文化要上电视、入课堂。要着眼增强软实力和话语权,重视顶层设计、规划与落实,避免随意性。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既要继承5000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整理成果,也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新的革命文化、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改革文化和现阶段理论反思与实践调整中积累的创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加完备的系统的中华文化体系,塑造出中华民族的崭新气质。

要明确在对外工作中增强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一是要力戒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必然认同文化霸权主义,最终导向政治投降主义。要高度警惕外部世界故意抹黑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阴险图谋,要从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最深厚渊源;坚决避免“月亮还是西方的圆”等言论的流转扩散。要强调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等重要特征,文化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否定民族文化,就是否定世界文化。

二是要力戒文化排外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出发,尊重文化多样性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提倡在民族文化上的谦虚谨慎,坚决反对文化上的唯我独尊、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坚持文化排外主义迟早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政治霸权主义。要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尊重并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与长处,彰显民族文化的包容性。

三是要大力提倡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各民族文明源自各民族独特的地理与历史条件,只有保持多样、平等、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取向,才能有效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因素,发展提升本民族文化。

四是要重视并大力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基本建设。要组建对外文化传播专门研究机构。迄今为止,这在我国尚属空白。要对涉外文化传播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打造中国对外文化传播联合舰队。要编纂中华文化传播系列读本。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和简化提炼,集思广益,编纂多语种、有趣味和可读性强的中华文化读本或者系列读本。要整顿境外孔子学院,把孔子学院教学与对外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改变眼下孔子学院仅限汉语教学的局面。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化传播队伍素质和传播水平。

五是要探索改进对外工作方式与作风。在信息化时代,需要一线外交官及时对有关情况做出回应,宜允许一线中高级外交官在系统领会国家对外政策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要在展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战略自信等方面表现出应有的水平。外交发言人还可进一步改进形象,讲究艺术,提高水平。

六是要慎重对待已被实践证明且行之有效的对外政策方针原则。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但基本趋势相对稳定。对外工作要善于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战略定力。要排除干扰,抵制诱惑,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发展、和谐世界、韬晦有为等重大战略与理念,敢于并善于主导和引领重大国际事务的发展方向。

(编辑:燕霞)

王在邦: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外交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实力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实力抢镜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多元民族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