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梅
【摘要】教研活动是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性、反思性的研究活动。本文就中学数学的教研内容做了详细的分类和阐述,以期改进和优化教师教研水平。
【关键词】教研 数学课堂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48-01
有的教师说:人未老,心己衰,面对教育,满目哀,你是否也有同感呢?当你面对着反复提倡的“高效课堂”、“兴趣教学”是否也因为自己理解模糊而认为那是一种形式?又是否因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有主意,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听管教,从而失去了当教师的热情?其实,以前的我就有以上的那些想法,然而,我非常感谢自己后来参加了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我像干涸的土地喜得暴雨一样得到了滋养和解救,于是,我感慨之余想把本人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形成文字与同行们分享,希望所有的教师们尤其是数学教师们都能有点收获,如果你想让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时身心愉悦,让我们的孩子快速的得到发展。那就开始教研吧。
一、教研到底要研究什么
1.研究分析课程标准。只有研究课程标准,才能明确我的教学方向和教育发展方向,才能明确初中数学涉及到哪些必教必学的知识点,才能知道我们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做出的改变。而数学这一学科正是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无论一个孩子将来成为数学家、自然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还是逻辑学家、艺术学家,都离不开数学的思维能力。就像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那样“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落后的教育方式和目标所致。比如我们很多初中老师,在初一数学第一次给学生讲统计的时候,对于有些数据得来的过程不重视,而只公布结果,这是不负责任的,因为现在你就会发现,很多人对我国每年公布的年生产总值等有关数据不在乎,不去想甚至不知道是怎么得出来,更不会去想这个数量据对不对,如此下去,我们教出来的不就是傻子和文盲吗?由此看出我们根本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根本不明白我们要培养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之前一定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二、研究教法——如何构建有生产命力的数学课堂
构建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首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前提到“兴趣”总觉得是笑谈,因为数学课没有语文课的精美诗句,没有政史课精彩故事,没有地理课的风土人情,没有理化课的实验操作,何来兴趣可谈呢,然而有的老师就能把数学教活了,就像是玩数学游戏一样。比如,在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时,他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文革时期,某户人家生了三个孩子,老大叫“爱国”,老二叫“爱民”,老三叫“爱党”,后来政府里有一个对数学有研究的官员把他抓了起来,原因是把“爱”提出来就是“爱(国民党)”真是即巧妙又深刻,所以说,教学中需要我们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作为一名有责任的老师,作为一名想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就更应该体会其中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研究教学资源
所谓教学资源包括:
1.教师自身资源。教师要重视对自己的开发和利用,“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要重视与其他教师的交流,获取更多的课程资源,平时应当多学习,要重视集体备课、教学沙龙、校际交流等。要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证。
2.网络资源。尤其是对教材资源的二度开发。比如说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挖掘隐含的课程资源等。举个例子: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讲解时,对于“负负得正”这一块,学生很难理解,而且教材也没有分析透彻,有一位老师就进行了这样的演绎:“设好人为正,坏人为负,进城为正,出城为负,好事为正,坏事为负,那么坏人出城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当然明白这是好事,那就认证了负负得正的道理。
3.学生资源。有个老师在黑板上写一道题让学生算:3*2+6=?有个学生写3*4+6=3*6=18,这个时候老师可能认为他是错的然后进行批评,而如果你让他谈谈想法则有奇迹发生,那个孩子是这样进行分析的:3*4+6=3*4+3*2=3(4+2)=3*6=18,这个时候你还能说学生是错的吗?类似的事情有很多,那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教师面对学生“错误”的时候都少问一句“为什么”呢?其实学生资源是无限的,学生的资源也就是学生的智慧,徒弟未必不如师也。
4.考试资源。在这里面我简单的说一下中考资源吧,其中重要的一个资源就是“考试说明”也就是“考纲”,老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考前分析时就要仔细研究考试说明,尤其要注意考试说明中括号里的内容。比如说“不要求分母有理化”这个问题上,就说明在中考出现的可能性极小,这又包含用分母有理化比较大小的题就不能出,同时计算结果的分母上有无理数的可能性也极小,如果你得到那样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做错了,如果你认为没错,那就保持原样不动。
总之,在教研中我获得了很多的营养,也希望把这营养理解消化后输送给每位在教研上困惑和挣扎的老师,愿每位同行都能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