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学生阅读浮躁症

2016-04-18 18:51林晓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悲歌荷花淀荆轲

林晓

现在大家都在谈学生应该大量的阅读,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人在阅读过程中显现出明显的阅读浮躁症:阅读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阅读单纯追求量而不是质;阅读跟着感觉走,很少理性地阅读……这些阅读浮躁症如果不戒除,实际上就是陷入了一种新的急功近利的作法之中,使青年学生,很难有比较大的进步。戒除学生阅读的浮躁症要从以下着手:

第一、需要大声地朗读。文章的美感非朗读无以体会到其中的妙趣。只有静下心来认真的朗读以至成诵,方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心通的综合效应。宋代朱熹十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诵读得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如读《荆轲刺秦王》非熟读无以体会刺秦时的紧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这一系列短句的使用,就把荆轲的镇定从容、秦王的惊惧慌乱、群臣的尽失其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只是泛泛而读,不反复的吟诵很难体会其中三昧。

第二、克服阅读浮躁症,还要是思考式的阅读。“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每个人都是个世界》)阅读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徐特立先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是思考的具体体现,是更高层次的思考,苏轼说:“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难遇一也,况了然于手与口者乎?”踏下心来谈自己的感受,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思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阅读更应该侧重质,而不应该仅仅是量的增加。现在学生许多人攀比的是读了多少本书,而不是真正走进多少本书。现在名著的缩写本很多,这些书籍的价值可以说微乎其微,它满足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人的需求。这种作品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文素养,甚至适得其反。当你精读了一部优秀的作品,深深体会其中的精妙,这部作品实际上在你的灵魂中已经成为一座高峰,再读其他类似的作品,你就有了一个参照物,你可以品味出其中的高低。因此在早期的阅读中一定要精读自己喜爱的大家的作品,然后在此基础上广泛地阅读,在头脑中就有清醒的判断,孰优孰劣,一清二楚。同时在早期的阅读中应该阅读质量比较高的作品,一定要听听老师或者专家的意见,现在图书市场良莠不齐,一种审美趣味一旦产生,往往能够影响人生很长时间。

第四、阅读应该平视作者,而不是仰视或者俯视。仰视作者很容易失去自我,读的越多,越容易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俯视作者的情况很少发生,但有时青年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割裂时代背景,用一些现代的眼光来评价作品。如有的人联系〈〈拯救大兵瑞恩〉〉对《荷花淀》做如此评价:“我分明听到在美丽的荷花淀上空,飘荡着一曲失落人性的悲歌。…这首悲歌的主题是—耻辱。”这样的阅读只能制造浮躁。阅读应该是平心静气地平视文本,客观理性地评价,学他人之长为己用。正如钱钟书先生说:“当以蜂为模范,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而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成面目。”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提升自己。

戒除阅读浮躁症非一日之功所能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静心脚踏实地去做。救治学生阅读浮躁症说到底是使学生真正培养出健康的精神家园,不可不慎!

猜你喜欢
悲歌荷花淀荆轲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畅游南极之海豹的悲歌
海豹的悲歌
探究“水生嫂无名现象”的普泛性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