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永飞
秦艳友、张宝艳何以感动中国
文/蔡永飞
2016年2月14日,民革党员、“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始人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荣膺感动中国2015年度十大人物。
一个民间自费创办的网站,经过8年的努力,凝聚集结了17万多名志愿者,协助解救了1400多个走失和被拐儿童,理所当然应该“感动中国”。
张宝艳、秦艳友和所有志愿者,做的都是一些具体细微的小事。但是,网上登记信息,QQ群上沟通交流,相关志愿者线下寻找,协助警方解救儿童,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和亲人的心,也都体现着张宝艳、秦艳友和志愿者们的崇高精神。
张宝艳、秦艳友崇高精神的核心是爱。长期持续地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找回丢失、走散、被拐的儿童,让宝贝回家,张宝艳、秦艳友心灵深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就是爱。
张宝艳、秦艳友的这一份爱,源自于他们自己的切身体会。1992年的一天,他们四岁多的孩子跟着姥姥逛商场,一转眼,孩子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见了!姥姥立刻打电话告诉秦艳友,说孩子丢了。那一刻,一家人慌了,拼了命到处去找。张宝艳说:“当时如果孩子真丢了,我就没法活了。”幸运的是,孩子凭借记忆自己走回了家。这件事虽有惊无险,却让秦艳友、张宝艳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次丢失孩子的那种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伤痛感受,更让他们联想到:那些真的丢失了孩子的父母、亲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作为计算机专业教授的秦艳友自然想到了建立网站、网上寻亲的办法。“宝贝回家”网站不一定能够让所有所有寻子家长找到孩子,但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抚慰,而张宝艳、秦艳友并没有得到也没有想要得到物质上的回报。
张宝艳、秦艳友最令人感动的是坚持。1940年,毛泽东为吴玉章祝寿时曾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好事难在坚持。“宝贝回家”网站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秦艳友、张宝艳的诚意和决心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作为一家寻亲网站,最重要的是信誉。如果不能取得寻子家长的信任、志愿者的信任、社会公众的信任,网站就一天也不能生存。因此,在网站运行的初期,他们从不轻易接受任何好心人和爱心企业的赞助。“万一把人家的钱花完了,一件好事没做成,就会影响‘宝贝回家’的信誉。”秦艳友夫妇坚持自费维持网站运营,直到网站的实效说服了人们。而且后来爱心人士和企业的资助也只是以公开透明的方式维持网站的运行,所以“宝贝回家”网站始终保持了它的公信力。张宝艳、秦艳友坚持了8年之后,现在,网站登记的信息超过4万条。这些信息体现了求助者的信任、希望,更饱含张宝艳、秦艳友和所有志愿者的真诚和坚定信念。
张宝艳、秦艳友事迹的突出亮点是智慧。善于利用网络技术,善于通过网络把17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连接起来,以众人之力来共同努力,这是一种智慧。善于从各种细节、各种“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耐心、细心、爱心,也是一种生活智慧。通过东北人“任”、“尹”发音相似,通过南方人“辉”、“飞”发音相似,通过“可贝儿”这样一个方言词,通过孩子的一个习惯行为,他们可以找到“寻亲密码”,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对于张宝艳、秦艳友来说,他们的智慧更在于,他们始终不忘自己是民革党员,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民革社会服务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民革参政议政工作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他们依托民革通化市委会、吉林省委会乃至民革全党,得到了民革组织的全力支持。特别是,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不仅几次亲切接见他们,还直接指导了在张宝艳、秦艳友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关参政议政文稿的起草,直接推动他们一些意见建议得到了采纳。民革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使张宝艳、秦艳友的工作得到更好更快发展,也使所有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好更扎实的保护。
这是民革组织的力量:通过民革组织的建言献策,公安部门把儿童失踪24小时立案的规定修改为“立即立为刑事案件侦察”;公安部建立了全国联网的打拐DNA数据库,免费为失踪儿童家长与被拐寻家的孩子采集DNA,并把采集到的信息收入到数据库。尤其是,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吸纳了民革的建议,将刑法第241条“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中的最后一句话修订为“可以从轻处罚”,加大了对买卖儿童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了对儿童合法权益的保障。保护所有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让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正是张宝艳、秦艳友和所有民革党员的最大心愿。
张宝艳、秦艳友的作为表明,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多党合作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是多党合作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者,这是他们感动中国的根本原因。
1.强化基层人民政协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协委员整体素质。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客观上要求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界别、各阶层,必须包括各方面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性人才,这是保证政协委员整体履行职责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政协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的作用,必须强化基层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协委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履职的意识。不管哪一级的人民政协,首先应依照政协的《章程》开展工作。其次是高度重视政协委员的遴选和委任。要认真细致做好委员名额分配工作,真正把那些群众公认具有较强的履职能力的人选进政协组织。第三是加强对政协委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委员素质。作为县市级人民政协,应加强政协委员的学习和培训,促进政协委员提高自身素质,履行委员职责,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会议和活动。县市级政协应定期组织委员开展视察、考察等活动,并组织委员列席有关政协常委会。向委员讲解有关怎样撰写提案、批评、意见和建议以及社情民意反映等方面知识,努力提高委员的自身素质。
2.充分发挥政协组织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议献策。一是应充分挖掘政协委员的人才智力资源,组织调查研究,建言立论,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产业、重大项目等全局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协商议政。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等,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二是要针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加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政府各级部门正在实施的政策举措,要及时了解和反映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对党委政府尚未发现或潜在的矛盾问题,要积极反映,以引起重视,推动问题解决。三是要切实履行政协民主监督的基本职能。要积极探索开展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主动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计划及财政预算的执行、重大项目建设进展,开展调研视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设身处地感受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认真倾听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准确全面地加以反映,使党委政府更好地掌握真实情况,所出台的决策更加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克服不利因素,解决好基层人民政协履行职能中容易出现的偏颇和矛盾。一是解决好县市级政协委员中领导干部、工商业从业者相对较多、专业人才相对较少的问题。政协推选委员对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考虑的多,往往忽略了其是否愿意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是否有利于政协工作的开展,导致有些委员有名无实。有些委员因文化素质不高,很难写出一篇完整的或者有独到见解的提案,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欠缺,其调研能力的层差不齐影响了民意的真实表达,常常是发言说不到点子上,无法完成调研任务,难以形成一篇提案。一些委员在平时工作或委员活动中确实发现了问题,但对如何促进部门解决问题一筹莫展,缺少应有的组织协调能力,再加上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对发挥政协委员职能作用支持重视不够,导致委员履职困难。二是努力克服政协工作中政治协商不够,政协意识不强,民主监督职能有所松懈的问题。作为政协组织应积极探索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工作力度,促进政协机关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和良好作风。政协机关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总体是好的,但也应当警醒,要多进行自查,多照镜子,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政风,塑造作风过硬的政协形象。政协领导干部要带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机关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不能让人民政协成为某些“问题”领导干部的避风港。
(杨贵峰,民革甘肃灵武市委会机关支部党员)
青岛市坐落于花岗岩基础之上,地质条件优越,属少震弱震地区,发生强震的概率很小,因而市内防震避难投入较少,很多市民都不清楚青岛市有哪些防震避难应急场所,更谈不上了解一旦发生地震应该如何进行避难。
根据青岛市防震减灾网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青岛市共有功能完备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6个,临时地震避难场所180余个,基本为公园、广场及学校操场。其中国家一类防震避难场所一个也没有,目前6所功能完备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施也不尽完备,除了指示牌尚比较清晰外,其余如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厕所等设施欠缺严重。尽管青岛市发生强震的概率不大,但笔者以为依然需要做好相应的必要措施。为最大限度节约空间,高效利用资源,建议结合公园新建、改造,建设和发展青岛市防震避难应急场所。一般来说,大型公园功能齐全,可容纳防震避难应急设施的设置,部分设施可以作为公园日常设施进行使用,降低防震避难设施投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以青岛市李沧区沧口公园改造为例,在公园改造方案设计之初,由李沧区地震局牵线青岛市地震局,以沧口公园改造为试点,进行青岛市第一处一类防震避难应急场所建设。通过公园改造建设与防震避难应急设施建设的结合,减少防震避难应急场所建设资金60余万元,有效避免了重复投资,减少了资源浪费。
沧口公园防震避难应急场所建设与公园改造相结合的成功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促进青岛市一、二级及其他临时防震避难应急场所的建设,提高应急场所的服务水平,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防震减灾应急场所建设规划。青岛市近几年大力进行绿色青岛建设,公园建设和改造的力度逐年加大、数量逐年增多,在公园的新建及改造时,应由各级建管部门联合市、区地震局,进行防震避难规划,并预留足够的建设资金。市、区地震局可以采用以奖代补或者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的方式对公园建设进行补助。
二是加大一、二类防震避难应急场所的建设,逐步填补青岛市缺乏高标准防震避难应急场所的空白。目前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厂址及配套设施》规范( GB21734-2008)尚未强制要求一、二、三类防震避灾应急场所的设施,考虑到目前青岛市大部分应急场所属于三类防震避灾应急场所,且人口密度大,建议各区、市(县级市)至少建设1处一类防震避灾应急场所,2~3处二类防震避灾应急场所。
三是防震避难应急场所的建设与公园新建与改造有机结合,互相利用,节约建设资金,提高设施日常使用率。比如可以将公园管理房结合应急指挥室、应急储备室、医疗救护室及广播室使用;结合公园路灯改造,进行应急供电建设;结合广场铺装,进行应急停机坪及应急停车场建设;结合公园公厕及排水建设进行应急公厕、应急排污及应急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结合公园监控及宣传需要,进行应急显示屏及监控安装;等等。避免公园建设与防震减灾应急场所建设重复投资、建成后束之高阁、使用效率低下、摆设作用大于实际意义。
四是做好防震减灾应急场所日常维护工作。按照《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公园防震减灾应急场所应该由各公园主管部门负责,由各级建管部门列支足够的经费进行日常养护,由市、区地震局定时组织人员进行检查。
五是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及微博、微信等媒介,及时将青岛市防震减灾应急场所相关情况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广泛普及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提高人民群众抗灾应急的能力。
(于晓,民革山东青岛李沧支部党员)
2015年末,民革芜湖市委会题为《芜湖市实施“畅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社情民意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和采纳,芜湖市将启动市区道路泊车位智能化改造工程,推进联网收费和一体化管理,激活全市停车资源“一盘棋”。拟定在近期,市区核心区道路临时泊车位将率先实施收费新标准,提高车位使用率和周转率,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
芜湖市正在进入“有限资源”的时代,中心城区可谓寸土寸金,而地上停车场已经达到饱和,难以满足芜湖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停车。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或节假日,有车一族要想在繁华商业街区、学校附近找个车位往往伤透脑筋,“一位难求”成为困扰芜湖交通发展的城市顽疾。为纾缓交通压力和停车压力,2015年初,民革芜湖市委会经调研,上报了题为《芜湖市实施“畅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社情民意,从停车矛盾分析、解决问题思路、管理协调机制等方面,“量身定做”了破解对策。特别是针对高峰期路边车位已经车满为患,地下停车场却远未饱和甚至空空荡荡的现状,提出以价格杠杆引导车辆向地下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分散,缓解路边泊车压力的建议。
建议提上去,措施落下来。民革社情民意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疏堵结合”激活全市“一盘棋”。“疏堵结合”的措施主要是两个,一是完善公共停车设施建设,二是激活释放部分路权。到2020年,芜湖市区将规划新建32个公共停车场,利用棚户区改造地块、城市“边角地”等建设停车场、立体停车楼等,可提供车位约1.5万个。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商圈,车位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车辆增速。“破解之道是利用智能联网技术,进一步规范路边停车,同时统筹调度路边泊车位、公共停车场、配建车位三类设施资源,提高车位的使用率和周转率。”
此次针对路边临时泊车收费普遍比地下停车场、公共停车场收费低,车主自然更愿意将车辆停放在路边。加上有些社会停车场、配建停车场未充分对外开放资源,车位使用率不高的现象,芜湖市将实施市区道路临时停车泊位收费新标准,提高路边临时泊车的价格。物价部门目前正在制定具体收费标准。同时,还将加快停车设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改造后的每个车位下面,都有电磁感应线圈。车主可通过POS机刷卡或利用手机APP两种方式缴费,逐渐告别现金交易,还能利用手机实时掌握周边停车场分布和车位数量情况,方便寻觅车位。”做为芜湖“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内容,未来全市范围内的所有收费停车场和泊车位都将实现智能联网,统筹调度管理。
(张卫强,民革安徽芜湖市委会机关支部党员)
只要有人类活动、或活动过的地方,必然会留下文化的痕迹。文化也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包容性影响着人类生活、思考、行为和创造,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一个村庄、一个社群,还是一个人,唯有文化,才能充分彰显其精气神。毫不夸张地说,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路一桥,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流出文化的气息。当然,这种文化气息,可能是高雅的,也可能是低俗的,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造作的。这种气息,就是品位。那么如何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品位体现在精神、物态、制度等方方面面,一个城市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能反映这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追求。我们从何处入手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呢?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人文追求和价值判断。做什么样的制度设计、进行什么样的城市规划、构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是由人来决定的。什么样的人决定我们会做什么样的事。所以说,人的文化品位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关键在于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我想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领导要带头提升文化品位。在文化建设的传递系统中,顺序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在中国的政体结构里更是如此。周公制礼,天下就井然有序;“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成吉思汗尚武,马背上的英雄就多;北宋崇文,唐宋八大家中,有宋一代,八居其六;乾隆喜欢臣子溜须,就一定会出一个拍马的和珅;徐才厚好财,就必然会有一个敛财有道、挥金如土的谷俊山。所以,领导要带头提高文化品位。上有所好,下必趋之。
二、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有一群文化人,要有一批该城市文化的守望者和热心人,和一支有文化品位的文化干部队伍。个中道理,不言自明。“文化的东西,需要文化人去研究。”
三、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就要努力提升全体市民的文化品位。文化大家季羡林先生说:“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我们恐怕都耳闻目睹过这样的一些现象:身穿貂皮大衣的“贵妇”在公共场所嗑一地瓜子的,开车醉驾撞死人后说一句“我爸是李刚”的,为了一个公交车座位大打出手的,不一而足。经济发展后,人们富裕了,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就是个迫在眉睫的话题。
如何提升人的文化品位?途径有二:一、修身;二、读书。我们可以毫不武断地说:善于修身的人一定有文化品位,善于读书的人一定有文化品位。
中国文化典籍《五经》之一的《礼记》中说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可以让人内具“仁义礼智信”、外呈“温良恭俭让”。如果一个城市人人都是“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你能说这样的城市没有文化品位?
再说读书。书籍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读书让我们纵横宇宙、遨游天地、穿行上下五千年;读书让我们拓宽视野、增长才干;读书让我们怡情悦性、滋养灵魂;读书让我们丰富阅历、涵育人格;读书让我们趣味高雅、追求真善美。读书是一种人生的经营。读书不只是一时地满足我们心灵的需求,读书让我们的人生丰富生动、斑斓多姿、温润充实、精彩纷呈。所以,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是一个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不可能在一天中来完成、也不可能在一年中完成,也许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来完成,但我们必须现在就要开个头,而且要开一个好头。坚持以“文”化人,让文化品位追求成为人民的集体人格。百年以后,这个城市的后人在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会向现在的我们投来充满敬意的目光,就像我们现在看胡媛、看王艮、看郑板桥、看刘熙载!
(封立群,民革江苏泰州市委会机关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