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明 张起燕
陈建仁上任
2006年1月,从台大流行病学研究所教授刚刚转任台湾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才两天的陈建仁,接受时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苏贞昌的邀请,出任科技主管部门主负责人一职(任期2006年1月—2008年5月)。
陈建仁是台湾著名流行病学专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地下水中砷含量与健康关系的学者,在2003年非典(SARS)肆虐岛内期间,临危受命出任台湾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领导岛内全体医务人员,成功抑制该病的传播,获得各界一致赞扬。
陈建仁信奉天主教,喜欢搞学术研究,不喜欢做行政工作,其家人、亲友多数也不支持他担任行政官员,因为在党派斗争激烈的台湾官场,担任此类职务是一件苦差事,不仅要面对立法机构“委员”们的强烈炮轰或谩骂,又要确保让基层科技人员的经费预算和法案能够通过,实在不好干。
陈建仁后来回忆道,在他内心最纠结的时刻,便翻阅《圣经》,看到耶稣在最后晚餐帮门徒洗脚的经文:“你们在众人当中为首的,要做众人的奴仆”,以此来激励自己。上任后,他常常向科技主管部门的同事说:我来到这里,不愿以官员或机关首长自居,而希望成为众人的奴仆,扮演好公仆的角色。因为我觉得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的功能,从极端一点的角度而言,就是要“图利”学者专家和科技产业,让他们有足够的经费、人力,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下,积极投入台湾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主管部门就是为科技界服务的机关。
陈建仁上任后,很快制定了三项政策目标:第一是增加与提升台湾学者所发表研究论文的“量”与“质”;第二是大幅提升科学工业园区的产值,促进台湾高科技产业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第三是建立更完善的科技预算审议制度,以便整合并促进各部门的科技研发工作。
他很清楚自己的任期只有兩年零4个月,因此要求自己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想做的事,再加上他是急性子,所以对工作目标盯得很紧,给了科技主管部门同事不少压力。经过其不懈努力,在这段时间,不仅达到了目标,也取得显著的绩效。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MD)所公布的2008年全球竞争力评比中,台湾的科学建设及技术建设分别名列全球第4和第5名,2007年发表的SCI收录学术论文数的世界排名由17名进步到15名,而EI收录工程论文数的世界排名更由多年来的11名进步到第9名。科学工业园区2006年的产值高达新台币17,500多亿元,2007年增加到19,700多亿元,园区产业也跃升到附加价值更高的尖端科技产业,而台湾的产业聚落整合绩效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的排名也位居世界前列。
推动“学术攻顶研究计划”
陈建仁刚到科技主管部门不久就面临两项重大事件,需要花费很多心力去解决。一是副职负责人谢清志因南部科学园区高铁减振工程案被台南地检署羁押禁见,使陈建仁刚上任就失去了一位副手,陷入极大的困境;二是当时“国研院”在人事不稳定的状况下发生了一些弊案,如“国研院”科技政策中心到六星级温泉饭店开会,参会者携家带眷,两天一夜就花了台当局补助的研究基金36万元新台币,被举报假借开会之名,行享受之实,必须迅速秉公处理。但不久之后,谢清志就被解除羁押,最终被判无罪,而“国研院”也在科技主管部门的监督之下,建立起严格的稽核制度,各项运作得以健全。
陈建仁任内曾会见2005年澳大利亚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鲁宾·华伦(J.Robin Warren)及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给他很大启发。澳大利亚的人口数与台湾差不多,却培养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该国的重点研究强项只有医学和物理。他们说澳大利亚太小了,不可能样样专精,必须慎选研究项目,以求重点突破。这个观点对台湾相当震撼!因为科技主管部门一向注重普遍均衡补助各研究领域,所以虽有普及科技研发和广泛培育科技人才的功效,但却缺乏重点拔尖的成绩。因此,陈建仁要求科技主管部门规划推动“学术攻顶研究计划”,将研发力量集中在少数重点项目,相信未来会有所突破。
与前任翁政义一样,陈建仁在担任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期间,仍未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每到周末,他都会回到台湾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与研究生共同讨论学术问题,晚上则修改学生论文,或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
推动生技产业发展
由于其学术背景,陈建仁对发展台湾生物技术,特别是生物医学产业非常热衷,在任内积极筹设新竹生物医学园区及南港生物技术园区,并于2007年初完成制定《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
早在1982年,台湾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中就把生物技术列为八大重点科技之一。1984年,经济主管部门出资成立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1985年2月又成立“生物技术与制药产业发展推动小组”(2001年更名为“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但由于缺乏基础生命科研积淀及高素质的相关人才,台湾生技产业一直发展缓慢。
1997年,台当局先后通过了《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制造中心——生物技术与制药工业推动计划》和《农业生物技术与基因医药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从法规制度、投资环境、专案研究计划、人才培训、生技园区等各项着手,全面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包括在台南科学园区设立生技产业专区,在新竹科学园区南部建立生技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原料药产业及检验试剂、新药研制产业。
同年4月,台行政主管部门召开第一次“生物技术产业策略会议”,正式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继电子、信息、通讯产业后另一个“明星产业”。在1998年“第二次生物技术产业策略会议”上,决定将以蛋白质药物、中草药、诊断检验试剂为重点的制药与生物技术研究列入岛内发展计划。为了集中力量,台行政主管部门仿照信息电子产业成功的模式,成立了包括科技、经济、农业、卫生、教育主管部门与台湾中研院的跨部门指导小组来推动生物技术产业。
为此,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制定了“生物技术发展策略与措施”,提出健全法规体系,推动投资,研究发展,技术转移,培育与使用生物技术人才,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相互认证与资讯等,目标是把台湾建设成为国际生物技术企业研发与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及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制造与营运中心。科技主管部门确定了包括基因医药卫生科技在内的4项重大科技计划,包括建立台湾本土特有基因资料库,利用基因科技预防、诊断、治疗台湾民众常见病与多发病、开发药物。
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方面,台当局采用了产学合作、创业育成机制和与海外研究机构合作等策略,如在许多大学内成立创新育成中心,专注于产学合作、产品与技术开发以及产业技术咨询服务的推动,育成中心确定了医学电子与影象系统,生理光学与超音波、生物力学与骨科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制药工业、医检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六大发展重点,以大学的基础科研成果,为台湾生物技术及医疗保健产业提供有利的产学合作媒介,为整体产业的研发与升级提供推動力。
1997—2000年,台湾的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由171亿元新台币上升到250亿元新台币。但台当局仍然认为发展得不够快,于2001年开始推行“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扶植的“明星产业”之一,希望强化台湾生技研发与设计创新能力,积极提升产业竞争力,用它带动其它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设立八大生物科技园区
台行政主管部门于2001年修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时,设立生技产业奖励措施,取消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产业投资的比例限制,并将设立生技产业聚落列入推动项目,希望能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促进生技产业聚落的成形。在推动过程中,台当局在北、中、南各地区共设立三个中央主导型园区,包括台北南港生技研究园区、新竹生物医学园区和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以及6个地方主导型或与当地产业经济结合的园区,包括南港生物科技园区、高雄生物科技园区、宜兰县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嘉义县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等。
新竹生物医学园区是2003年游锡堃担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时核定的重大建设之一,也是民进党当局提出“挑战2008六年发展重点计划”的一项重要政绩。该园区设在新竹县竹北市的高铁特定区,紧邻台湾大学竹北校区和交通大学竹北校区,规划面积38.3公顷,以设立研究型医学中心为主,包括医疗、临床试验机构,以及综合医院、临床试验病房、研发中心、创新育成中心等,未来的研发项目包括心血管疾病等生活习惯病、癌症、疫苗暨新滋生疾病、分子诊疗、再生医疗暨组织工程、医疗器材暨生医光电、生医资讯等领域,同时也对基因组、干细胞、纳米生技等新技术进行研究。
该园区最初指定由台湾大学负责筹建,计划在未来20年内投入273.2亿元新台币,预计在2006年8月完成建设,预期在2025年能够达到200亿元新台币的营业额,引发超过423亿元的经济效益、创造1万个高级人力就业机会,并期许能够将台湾塑造为亚洲医学教育与研究中心、国际生医研发及商业的重镇。
然而这项计划却进行得很不顺利,从2003年至2007年,台当局先后投入105.33亿元新台币,却因民间投资意愿过低、行政效率不彰及修订计划迄今尚未定案三大因素,致使招商成效不佳,进驻率偏低,营运时间一再延后,加上同南港及路竹生技园区相互竞争,有沦为台当局长期财政负担之虞。
2005年10月,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以“台湾大学级别太低,缺乏集成能力及行政效率,严重影响园区筹建进度”为由,对筹备组织及营运组织进行大幅度改组,2006年改由科技主管部门科技园区管理机构接手,并设立计划办公室,进行后续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及招商营运。直到2007年3月,陈水扁亲自在园区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主持园区启用典礼,空荡荡的园区内仅见一座客服中心、地下停车场和三条主要道路,放眼看去仍是黄土一片,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进驻,但陈水扁仍看着讲稿照本宣科,表示发展生技产业发展决心,要将台湾打造成为“生医科技岛”,实现“绿色硅岛”的愿景。
幸亏陈建仁做过台湾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凭着他的人脉关系,由现任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侯胜茂答应让其下属疾病管制局防疫中心成为第一个进驻新竹生医园区的机构,并编列100亿元新台币预算,预计2011年建设完工,届时至少有1000名硕博士专业人才进驻园区。
南港生技园区其实是南港软件工业园区的一部分,位于台北市南港区三重路台肥公司南港厂旧址,邻近台大、中研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单位,总占地约10公顷。2004年8月,台湾经济主管部门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占地4000多平方米,内部设有19个独立培育工作室,另备有精密仪器室、组织培养室、公共实验室、负压工作室、温控室及冷藏室等共享实验空间,并购置生技相关仪器设备,由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负责营运管理,提供给生技新药、中草药、生技药妆产品、农业生技、生医材料、生技检测、基因体医学、生物信息、医疗影像、科技法律及商务等领域的新创中小生技企业进驻培育,包括仪器设备、行政支持、信息服务、人力技术培训、法务商务咨询、财务金融协助、技术引进及技术合作等,希望整合业界和研究机构资源,互惠合作发展,扶植新创生技医药厂商加速成长。
到2007年,在各方积极投资下,岛内生物科技厂商数量迅速增加至近300家,其中以医疗检测公司最多,占19%,上市生物科技公司达33家。除了新创企业,岛内一些经营传统产业的大企业集团,如统一、台盐、台糖、永丰余、味全、大成、卜蜂、金车等也纷纷投资生技产业,陆续进驻园区。
2007年6月,台湾立法机构通过岛内唯一对产业立法的《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其中包括制定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技术研发者利用其成果自行创业,或将研发成果转移给生技新药公司,并协助其后续研发活动,藉以畅通上、中、下游的成果转移机制,促成研发型生物技术新药公司的大量创设,并藉由奖励研发型生物技术新药公司、培训与延揽生技新药研发人才、鼓励技术创新及技术引进、引导资金投入、改善审查效率、协助厂商技术辅导、促进产学合作等等手段,提振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是台湾首次就某项产业提出的投资奖励法案,有效适用期至2021年,即2009年台湾《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到期废止后,生技产业将成为台湾唯一享有租税优惠的产业,为台湾生技制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留学生、华裔专家学者回台湾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