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重角色转化

2016-04-17 01:18:40李晓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经济

李 森,李晓燕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重角色转化

李森,李晓燕*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制作模式,所以制作效率低下,规模较小,制作工艺变化慢。随着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变化和迅速发展,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迅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原来的东西不断被超越和代替是一种历史规律。这些情况导致了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没落甚至消亡的边缘。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正处在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是朝阳产业,投资不多,污染也少。因此,其保护应注重角色的转化,应从手工作坊式的传统生产制作模式角色转化为现代文化产业角色,从单纯保护角色转化为持续市场发展的角色,从摆地摊赚吆喝的角色转变为具有现代商品品牌意识的角色,从传统的墨守成规、不思创新角色转变为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科研开发角色,地方政府从行政干预角色转变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提供有利的招商政策和平台的角色,从单打独干、独立经营的角色,转变为联合民间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产业化发展角色。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经济;角色转化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由于时代的快速进步和发展,我国传统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原来的生活习惯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很多传统工艺和技艺逐渐消亡,那些看不见的、长期的精神文化遗产现在甚至达到毁灭的尴尬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在我国出现较晚,也就十几年的时间。日本、韩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着手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定等措施,而且效果较好。相对中国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太明显。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它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记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永恒灵魂。“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映。历史是一条河,文化就是这条河中所哺育所滋生的一切生命的形式。文化因历史而存在而发展而变化,历史因文化而延续而充实而多彩。”[1]由于30多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物质文明大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是奋起直追,速度惊人。我国于2004年加入非遗保护公约,在第二年颁布许多相关的意见和措施,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

2011年人大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立法,于当年6月份开始正式实施,重视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制订相关的措施、开展研讨会、加大投资力度等方面成果颇丰。比如全国各地近年来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00多项,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计其数,目前为止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的总量是最多的。随着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变化和迅速发展,新产品和新技术越来越多地不断出现,迅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原来的东西不断被超越和代替是一种历史规律,这些情况导致了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没落甚至消亡的边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制作模式,所以制作效率低下,规模较小,制作工艺变化慢。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些传统的技艺,特别是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发展进程所需要的时间要比他们极大地缩短了,可以说我们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得到了一些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损害。在保护方面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效果;有的赞成全力保护,否定市场开发;有的搞大开发,产生大破坏;有的搞行政干预,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角色转化,即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角色转化成现代的产业化角色。以安徽省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为例,他们始终围绕市场经济的需求来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角色,转化成现代的产业化角色,在转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措施是可以借鉴的。

(1)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利用媒体来提高宣传力度。地方政府利用有利政策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小企业联系贷款,加大资金帮扶力度,解决他们的资金困难。对于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申请国家和省级补贴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地方各级政府和文化广电部门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同时也在生产基地的选址开发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奠基仪式在合肥市长丰县举行,这是我国目前唯一正式立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列入安徽省政府‘861”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利用当地生态环境优势,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安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统一规划和开发”[2]。

(2)重视后继人才培养。后继人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至关重要,是关乎发展前途的大问题。阜阳市政府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和培训班,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知识和技法特点,效果明显。苑利、顾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那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人和工匠们,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年龄大的艺人在生活上采取发放生活补助金的方式;对于年轻的工匠采取技术培训的方式进行技术帮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人和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政策、拓展市场、广泛进行宣传、提供交流平台等进行多种方式的辅助。”[3]

(3)举办招商、研讨会,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机制。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知名度,对于促进经济建设作用很大,也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全国的许多地方都举办了民间艺术节,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云南的泼水节等,阜阳市委、市政府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拓展问题,近几年来先后举办了5次皖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贸易洽谈会,规模巨大,来自全国的有关客商前来进行洽谈商贸事宜,成交金额上亿元,为当地经济作出重大贡献。另外先后举办了数十次阜阳剪纸、界首彩陶以及阜南柳编的研讨会,针对阜阳剪纸、界首彩陶以及阜南柳编的产品设计、后继人才培养、市场拓展以及产业化等问题进行研讨。如2006年灵壁县举办了钟馗文化艺术节,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学术专家到会,对钟馗文化节的广泛开展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钟馗文化的出路作出学术性的指导。界首彩陶发展论坛于2010年在界首市举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在会上进行了积极的发言讨论,对界首彩陶的市场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去积极准备申报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可以了解“非遗”的深刻的文化含义和珍贵的历史信息,说明人类的文化在世界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它可以使人们了解到目前这些技艺的濒危程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角色转化的现实性意义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在讨论,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重角色的转化,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搞市场开发,要扩大再生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生产效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御市场带来的风险,是相对正确的改革出路。还有人持否定意见。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传承到现在,就是由于它采用了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味道,如果采用产业化生产,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表决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之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正处在关键时期,传统的第一、二产业成本大,占用自然资源多,资金投入较大,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现代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是朝阳产业,需要的投资少,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少,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是全世界目前最为提倡的产业,全国上下目前都在积极发展这项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走产业化之路,仍然是手工作坊的传统经营模式,其发展规模必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新产品的研发、资金的投入、产品品牌的打造、后继人才的培训再教育、市场的开拓等方面都会受到约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就会集合同类的手工企业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群,对于以上出现的情况就会避免,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能。有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角色转化意义认识不够充分。他们只是片面地认为很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还停留在单纯保护的被动角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商业化角色转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产业化之路却没有清晰的思路,认为只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纯加大保护的力度就行了,但是在具体怎样保护的措施中一筹莫展,缺乏真正的改革开拓精神。

(1)地方政府有的盲目乐观,只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认为是可以发展成产业化的。因此只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立即进行实施产业化,既不做调查研究,又没有详细的论证和计划,匆匆上马,搞形象工程,结果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拿国家和人民的金钱搞没有把握的实验。“不少地方政府片面理解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四项基本原则,忽略文化建设,导致社会生活中物化现象突出。在非遗保中,他们认为,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其物质利益而非社会效益,关注非遗申报而非非遗保护,非遗保护困境重重,乱象环生。”[5]

(2)还有地方政府采取大包大揽的做法。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转化是地方政府自己的事务,从市场开发、产品创新、扩大再生产,到产品的销售等各个方面无一不管,甚至出现产品没有销路地方政府自己掏钱收购的荒唐行为。说到底还是采取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管理办法,不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以充分的自主权,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而是自找麻烦,不是一个称职的政府行为。国家使用财政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可能是无限的,有必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规模进行选择,排出需要大力资助的先后顺序。一个国家只能保护最需要保护的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部门被赋予了太多的责任会使它无法承受,以至于无法有效地监督和问责。 还有的地方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转化为名,出现大肆损坏古建筑的行为,比如前一阶段西部某地为了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备把玄奘寺拆掉,结果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停止。有的地方甚至拆掉古建筑重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被保护项目的繁荣,实际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根本性伤害。”[6]这样的行为是盲目的、荒唐的。另一方面,在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由于经营不善、资金投入较少、后继人才稀少、没有市场等原因,致使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到了没落消亡的边缘,甚至一些企业已经关闭,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角色转化的方式

针对以上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安徽省淮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情况,对当地手工作坊到产业化转化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对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笔者的研究做如下阐述:

1.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纯保护角色转化为市场开发角色

单纯的保护政策没有从市场角度进行开发,存在许多不足,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经营的优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运行中的不足,只有少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保护措施,而另外一部分是可以开发的,原来是属于保护范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在其下游在不伤害资源的基础上搞开发。淮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仅阜阳地区就有十几项。地方政府经过严密的调查研究,对于不能形成商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一些古建筑等要加大保护力度。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对环境的要求相距甚远,这就要求现代非遗生存的文化空间及所形成的非遗产品,在不改变其本质属性的前提下要有适度的改变,适应现代生活需求”[7],对于可以形成商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阜阳剪纸、界首彩陶以及阜南柳编等,要变单纯保护角色为持续市场开发的角色。经过市场调研,认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通过企业的整合,加大投资力度,开拓市场开发新品牌。经过一系列的政府与企业的联合努力,阜阳剪纸、界首彩陶目前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于象阜南柳编等地方性实用性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国内市场,目前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

2.从传统的个体手工作坊角色转变为现代工厂角色的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大都是个体手工作坊,想要扩大再生产是比较困难的。必须把个体手工作坊角色转变为现代工厂角色。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不太一样,它的必须要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文化传承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工人,以及大量的后继人才;适宜的厂房车间;具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等。例如阜阳市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以阜阳市剪纸传承人刘继承等为技术依托,并高薪从社会聘请具有剪纸资质的人才加盟进行技术指导与管理,把阜阳市熟悉民间剪纸的群众召集起来,投资几十万元,在阜阳市西苑小区建立了一个具有几十人、占地500多平方的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从成立到现在已有5个年头,每年的经济效益达到百万以上,拉动了阜阳市剪纸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和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类似的公司还有很多,比如青平坊剪纸有限公司以及阜阳市剪纸研究会等民间剪纸研究机构。界首彩陶也成立了界首彩陶厂,阜南也成立了阜南柳编长工艺厂。这些公司成立以来,由于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资金融合、人才培训、品牌打造等方面操作得当,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从摆地摊赚吆喝的角色转变为具有现代商品品牌意识的角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是靠摆地摊进行经营的,没有现代商品品牌意识,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必须要走市场经济的路子。“面对当今时代,在固守核心技艺和传统意蕴的基础上,变通产品的旧有形式,使其符合人们的精神诉求,已显得十分必要。”[8]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成功地转变为商品,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打造精品,让其走出国门,在全世界都能畅销。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天优势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文化积淀,有的甚至闻名遐迩,在创品牌方面具有优势。一些法律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确定财产所有权,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获得知识技术或知识产权,并可以依法进行转让、出售。必须注册商品的商标,这才是打造商品品牌的必须之路。不然就会让别的商家抢占商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拿端午节来说吧,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只有中国才有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才逐渐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节日。但韩国却抢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注册了商标,这让中国人后悔莫及,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也是一个经验总结。它告诫世人现代社会的特殊性。界首彩陶、阜阳民间剪纸、阜南柳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果断地注册了商标,建立自己的品牌,为成功地打进市场奠定了基础。

4.从传统的墨守成规、不思创新角色转变为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科研开发角色

很长时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几乎没有创新或者创新很少。那么作为当代的文化企业要想产品创新,就要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科研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进行形式、内涵、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竞争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成功地进行产业化发展,必须按照现代社会的市场规律办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进行科研开发是必要的事。首先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文化底蕴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并归纳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文化发展脉络,作为企业文化去宣传。其次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进行商品包装,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科研开发,对商品的外部包装,包括商品本身的造型、色彩、图案、内容等进行科研公关,把商品的价值进行提升,打造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特有的品质,又具有现代商品的属性,这样的商品才会供不应求。“与地方文化系统签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共建协议,形成校地互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与合作模式。”[9]例如阜阳开源剪纸有限公司与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进行联合科技公关,开发出一系列现代阜阳剪纸作品,在几届皖西北商贸会上大受好评,在安徽省文化节上获得特别奖项,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5.地方政府从行政干预角色转变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提供有利的招商政策和平台的角色

地方政府要改变过去的行政干预角色,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发展提供广泛的渠道和有利的招商政策。在大的有利环境下,企业才有机会快速发展。例如阜阳市政府为非遗企业提供招商政策。一方面,地方政府利用其宣传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特别是加大对外交流方面,以具有显著地方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政府的宣传形象,并制作成对外交流的礼品,向国际友人进行赠送,以扩大国际影响,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招商引资,目前仅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十二家成功进行了招商行为,外资总投资额达到六千万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6.从单打独干、独立经营的角色转变为联合民间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产业化发展角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单打独干、独立经营,要扩大经营就离不开大量的民间资本加入,可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的资金投入,壮大产业队伍,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产业化发展不仅需要外资的投入,更需要大量的民间资本的投入,以增加企业的发展动力。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可以以入股的形式进行参与投入,这不仅可以鼓励企业投资分红,而且可以壮大企业扩大再生产。例如阜阳开源剪纸有限公司、阜南柳编长工艺厂等企业,近几年就成功地招募了民间资本上千万元,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效益和发展规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上市。通过企业上市,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宣传,也提高了筹集资金,提高企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比如:“2015年3月阜阳开源剪纸公司联合界首大唐彩陶公司以及临泉临潭笔庄制笔公司,三家公司强强联手,在阜阳经济开发区投资1亿元兴建起占地28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米的安徽三宝文化园项目,项目建成后主要开展阜阳剪纸、界首彩陶以及临潭毛笔的制作、生产及销售,可以提供几百人就业,预计年产值可达1亿元,是阜阳地区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10]

四、结语。

要科学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转化问题,既不能不加研究盲目因循守旧,又不能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角色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停滞不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利益,这种文化利益既具有经济性的利益,也具有精神性的利益。”[11]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促进富裕劳动力就业,同时也能够使我们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精神文化快乐。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角色转化,这是一项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它既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又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更主要的是不仅保护、传承和发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又能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和精神文化效益,为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经济和社会动力。目前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都较大,政府大力提倡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企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政轩.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策略思考[J].文化遗产,2014(6).

[2]刘纯友.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奠基[J].现代城市,2008(03).

[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廖春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四大亮点[J].江淮法治,2011(11).

[5]刘爱华.工具理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探析[J].民族艺术,2014(5)∶124.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3.

[7]王德刚.空间再造与文化传承——栖霞古镇都村“非遗”保护工程实验研究[J].民俗研究,2014(5)∶20.

[8]刘华年.生产性保护理念下传统手工艺生产的固守与通变[J].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5)∶128.

[9]张仲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10]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新闻.美术学院剪纸、彩陶教研基地扩大建设[J].http∶//210.45.32.7/ xiweb/msxy /index.php?c=article&id=129.

[11]高轩,李建中.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判定标准[J].求索,2013(3)∶120.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ole Transformation

LI Sen LI Xiao-yan
(Academy of Fine Art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ui 236041)

Abstract: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re mostly of manual workshop production mode, so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low, the scale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slow.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new products and new technologies continue to emerge, and change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the people. The original things will continue to be exceeded. These conditions have led to the decli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t present,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longs to the cultural industry. As the third industry,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and second industry, it is a sunrise industry with not much investment but less pollu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s role transformation, that is, from the traditional manual workshop mode to the modern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simpl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sustainable market development, from the stall crying role to the modern commodity brand awareness, from the traditional, rigid, not innovation rol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joi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from the investment policy to favorable platform, from independent operating roles to joint private capit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rket economy; role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J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2-0142-05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34

* 收稿日期:2015-12-27

基金项目:文化部文化科学研究项目“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现状及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阜阳剪纸和界首彩陶为例”(12DG30);安徽省哲学社科学规划项目“淮北地区民间美术保护与开发研究”(AHSK 11-12D235)。

作者简介:李森(1966- ),男,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民间美术;李晓燕(1987- ),女,硕士学位,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民间美术。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1:46:59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