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贵(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长汀 366300)
小说阅读备考的文本意识必不可少
——以2015年高考课标1卷文学类文本选考为例
曹芳贵
(长汀县第二中学,福建长汀366300)
摘要要有效提高高考文学类文本选考阅读答题效率,必须增强文本意识,通过联想想象,填补文本“空白点”,深入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意蕴。答题时必须回归文本,紧扣文本主题、情节和语境,才能维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答案。
关键词小说阅读;文本意识;深入文本;紧扣文本
2016年福建高考将回归全国课标卷考试。课标卷与福建卷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在现代文阅读文本的选考上,福建卷倾向于选择散文,而课标卷则倾向于选小说。从学生选考情况来看,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偏少,这与考生没有掌握好文学类文本备考策略有很大关系。为此,结合《考试大纲》和《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笔者认为备考时应增强文本意识。
平时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喜欢对学生提类似的要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文本。其实,阅读文本绝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深入读懂、理解到位才行。因此,考生可以从把握文体、读懂文本和填补文本空白三个方面来深入阅读,达到理解文本的要求。
(一)把握文体
把握文体特征是阅读前应明确的,这将是读懂理解文本的关键。在复习备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时,首先应注意其体裁是小说,这就要求考生从小说这一体裁特点出发,通过阅读分析,准确把握小说文本内容,读懂小说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叙述、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尽管课标卷在选择文本时,有时会是一篇有删改的小小说,有时是一个长篇的节选,但无论如何选材,考生必须心中明确这是小说体裁。阅读小说就应按照小说体裁的阅读答题方法来进行。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小说的三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要注意小说的叙事角度与方法、刻画人物的描写手法、情节的发展过程、环境描写的作用、主题的表现等。只有把握文体特征,才能更深入读懂文本。
(二)读懂文本
能建构起较完整而系统的小说知识体系,便于读懂理解文本。如何读懂文本,领会其意蕴?首先应关注高考文学类文本内容题材的选择,文本内容的选择会关注“一点四面”中的“立德树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在2015年课标1卷《马兰花》一文体现得很充分。小说通过马兰花这一普通人的生活平常事来彰显社会大主题,通过文本很好的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的育人意义。其次是要整体把握文本。一篇小说是一个整体,阅读过程中对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应全面而客观,限于考试篇幅不可能详细揭示人物性格形成过程,只能通过对其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通过事件的叙述来表现,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突出。因此,整体把握文本就要求综观全文,围绕主题来分析人物性格,理清情节脉络,注意情节推进发展变化过程,关注人物间的关系,将多种手法的交汇和多个角度的描写看作一个整体,才能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再次是关注“变化”。人物的性格会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发生变化,人物形象会随情节发展而更加丰满,主要人物也可能因其他次要人物的对比、烘托而发生变化。同时,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不容忽视,在细节中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涵养,更能突出人物的形象性格,这对主体描写是有力的佐证与补充,更是一种丰富人物形象的手法。环境转换也是变化之一,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特殊情境场,在特殊的情境下,人物就会有特殊的言行举止,会有特殊的情感体验。因此,环境描写对丰富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也有作用。
(三)填补文本
“在文本中留有‘空白’是小说的艺术技巧,同时也是关乎阅读的重要方法,小说的阅读要求读者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点’,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1]一篇技巧高超的小说,它的主旨总是含蓄而深刻的,总会在有限的文本中留下许多“空白点”,诸如情节发展的空白、人物心理的空白、人物情感的空白,这需要读者去联想、去想象,要读者来填补、品味、确定,而这些“空白点”又恰恰是命题者喜欢用来设计题目的题眼。作为考生,如何去填补文本的空白点呢?最切合实际、最有效的策略还是回归到文本中,借助语言情境的创造功能和预测功能来解读文本,填补文本。如2015年课标1卷文学类文本《马兰花》第(4)题:“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2]这就要求考生回归到文本中找出对马兰花三次流泪的描写内容,并自我追问:为什么马兰花三次流泪不一样?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导致了她心情的变化?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填补文本空白,发挥语境的创造功能,利用了语境的预测功能。
阅读文本要深入理解内容,把握文体是基础,读懂理解是根本,填补文本空白是丰富和补充,三位一体,旨在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主旨,更好地解答考题。
读懂文本,深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是为准确答题。要答好题除了审清题干要求之外,更主要的是要回归文本,紧扣文本来回答,选择题的题干诸如“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简答题中“请简要分析”“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等,这些都明确要求考生答题必须扣紧文本内容来理解分析。
(一)紧扣文本主题
一个文本都有一个集中的思想主题,文本的人物形象刻画、情节的推动发展、环境描写等都指向主题,都为文本主题的彰显服务,这就提示考生在答题时必须回归文本内容,紧扣文本主题这一大语境,因为文本主题也是命题者命制题目的根基。例如2015年课标1卷《马兰花》第(1)题:“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2],其题干中“小说思想内容”明确指向是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与分析,这道题的E选项为“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2]这篇小说没有写人生中波澜壮阔的大事,却是在生活小事中让读者感到温馨,这只是普通人的普通事,为何能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如文本中担心的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缺失和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小说对马兰花的赞颂,对麻婶女儿诚信为人的肯定,既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有对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忧虑与反思。将此选项回归到文本主题的高度来理解,结合整个文本分析,选准答案就不难了。
(二)紧扣文本情节
情节发展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形象随情节发展而丰富,人物性格随情节推进而更全面,主题随情节演变而深刻,命题者也会抓住文本情节内容来命制题目。有结合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来考查的,如2015年课标1卷第(1)题的A和C选项,将文本情节的变化和人物形象概括、艺术特色分析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只要将选项内容回扣到文本情节中去做简要分析就可得出答案。有些完全就情节发展的内容及作用考查,如2015年课标1卷《马兰花》第(2)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2]线索就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过程的主要脉络,它把人物性格塑造、主题意义的揭示等事件联结起来,使全文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考生要解答上面这个问题,就要紧扣文本情节,认真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变化脉络,找出这两条线索。分清了这两条线索才能分析它们的关系以及为何这样处理的好处。
(三)紧扣文本语境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备考,尽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放到解答问题上也是一样,要将问题的点回归到文本语境中,结合真实的语境来分析,做到尊重文本、贴近文本、吻合文本,才能切合作者写作意图和命题者的命题思维。[3]脱离文本语境解答问题,容易造成答非所问,即使答了也不全面深入。紧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答案就将更全面准确。如2015年课标1卷《马兰花》第(4)题(原题见前文),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应紧扣文本语境,找出文本三次写马兰花流泪的具体内容,再进一步作简要分析每次的心情为何不一样,只有深入到文本中,紧扣语言环境,才能分析比较出这些表现与心情的不同。
总之,高考小说阅读备考过程中,增强文本意识是关键,让考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答题时紧扣文本内容主旨,必能提高文学类文本选考的答题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文科试题分析(2016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邹春盛.课标卷选考题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责任编辑:赖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