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优势及其路径探析

2016-04-16 21:30:11高筱红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话语建构体系

高筱红

(集美大学思政部,福建厦门,361021)

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优势及其路径探析

高筱红

(集美大学思政部,福建厦门,361021)

中国话语体系根源于中国文化基因,依赖中国文化内容,以汉语语言为载体。从整体出发,重新认知中国文化,发掘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优势,并提供可行的文化域路径尤为重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可从葆守中国文化主体的自觉自信、加强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认同、提高中国文化大师的培育力度、推动中国文化成果的输出进程等方面着手。

中国文化;中国话语体系;文化优势

当今世界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不等于“角色扮演的成功”,要在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就需要建构一套既区别于西方话语体系,又能够内外相通、系统完备的中国话语体系。由于近代的特殊国情,中国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在文化方面存在着一个割裂状态,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带来了困难。因此,如何从整体出发,重新认知中国文化,发掘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优势,并提供可行的文化域路径尤为重要。

一、中国话语体系、中国文化及其逻辑关系

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要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基础,同时也要依赖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此,需要清晰界定中国话语体系,认知中国文化概念,并厘清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中国话语体系的界定

中国话语体系是在中国特定文化语境下形成,反映中国历史经验,表达中国人民现实需要,体现中国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话语体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话语体系的运用能够表达中国声音,体现中国特色。首先,中国话语体系不仅包含官方话语,还包括民间话语、学术话语等;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代话语,还包括中国传统话语。“中国话语体系必须是一套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沟通的话语体系。它不仅用来说明‘中国模式’,也可以用来质疑西方模式和讨论世界问题”[1],强调了中国话语体系应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的特征,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其次,相较于西方霸权话语体系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历时短、发展顺利的特征,中国话语体系则经历了动荡的发展过程,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位置也几经变化。“一是独立发展阶段(远古到10世纪),中国与希腊、埃及尼罗河、恒河平原等人类文明发祥地共存发展,中国形成一套完整、先进的话语体系;二是交流共荣阶段(11—16世纪),中国吸收和引进了其他文明成果,丰富和扩大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对世界话语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三是受制于人、西学东渐阶段(16—20世纪末),中国话语在西方强势话语的挤压下失去了独立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虽然在国家独立后也在逐渐恢复,但西方霸权的影响仍然深远;四是复兴发展阶段(21世纪后),中国话语在反思和批判西方话语体系的同时开始重建自己的话语体系。”[2]在此过程中,虽然中国话语体系的内容、表现形式、社会认同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中国话语内含的文化基因并未改变,始终以整体、集体主义为中心,注重社会和谐、以民为本。最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目的是形成中国话语权,而中国话语权是由语言能力、知识、表述渠道等要素构成,具有社会表达功能、实现功能和沟通协调功能。由于文化底蕴、生产力水平、现代化程度相异,话语权在各个国家、地区、民族、阶层的配置不尽相同。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话语权的生成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更是将话语权作为重大筹码。

(二)中国文化概念新认知

文化的概念包罗万象,人们对其解释观点各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一整个的丛结。这一整个的丛结包含器物、信仰、习惯以及被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的活动的一切产品。”[3]简言之,文化就是人化的自然或者人的对象化。《新华词典》给出的广义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讲,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意识形态、心理活动等内容。另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深化、细化了对文化的理解。如:按时间顺序分类,有史前文化、传统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当代文化;按地理区域分类,有希腊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等;按信仰分类,有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等;按强弱态势分类,有霸权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等。同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观点不一、各有侧重。简单将中国文化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仅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或者“儒、释、道文化”,并以此为前提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以致中国文化被无端窄化、单一化,面临时空断接、内涵断联的危险。

因此,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仅应强调其中国特色,更应强调其整体性,时代相承、内涵相接、时空相应。第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活形态对象化的体现,具有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特色,植根于中国的国民性之中,外化于中国人日常礼仪习俗、行为举止中。第二,中国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民主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三者共同构成,缺一不可。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1840年之前的文化,特别指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国民主革命文化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和建设的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三,不能忽视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和拓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丰富了中国近代、现当代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世界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自由主义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重塑作用也比较明显。因此,应立足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新高度,结合历史阶段、思想内涵,清晰界定和理解中国文化。

(三)中国文化: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基石

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是时代发展、“西方模式”倒逼、中国自身长远发展考虑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基石,没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就难以建构系统、完备、影响广泛的中国话语体系。第一,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根源于中国文化基因。张维为教授认为:“不管现代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核心的东西是不会变,也不应该变的。”[4]这里所说的“文化精髓”和“核心的东西”,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植根于中国国民性中的文化基因,如家国情怀、和谐、仁爱等;也是中国话语体系的灵魂所在,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政府坚持以和平共处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正是从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本性出发,制定适合本国的外交话语。第二,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形成于中国文化系统。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不仅要把握其精髓,形成框架结构,而且要进行话语内容的充实。如果没有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知识填充,中国话语体系就只能是一副空架子,缺乏强劲的说服力和震撼力。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既有悠久的文明积淀,又有深刻的革命实践积累,同时富于多样性、借鉴性和融会贯通性,因此,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作基础。第三,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以汉语语言为载体。话语权的首要因素就是语言能力,因此,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离不开对中国汉语的掌握、运用和推广。一方面,中国话语要通过汉语撰写成文,供人们阅读、理解和领悟;另一方面,中国话语要通过汉语表达出来,让人们听到、明白和感知。当然,中国话语还需翻译成多国文字,输送到世界各地,被大家认同、传颂和反馈。但是,如果不能以汉语为载体建构系统完备和强大说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就谈不上中国话语的翻译和推广。因此,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基石,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优势

有中国话语权意识是一回事,建构一种中国话语体系是另一回事。同样,了解中国话语体系依托中国文化是一回事,深刻认识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优势是另一回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优势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博大精深、秉性优良

中国文化起源较早,历经波折,涵养出丰富的内容和优良的禀性。首先,中国是世界文明、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盘古、女娲等神话时代算起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国。其次,中国地大物博,多民族交流广泛,高度融合,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滋养的土壤。中国历史上,虽内征外战不断,但总能以汉族为核心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凝聚力,和合大同的思想逐步深化。这样的地缘、民族特质使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国家。最后,中国历史虽一脉相承,其间却历经风雨,艰辛异常,加之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差异明显、风俗习惯迥异,所以,国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培育出优良的文化禀性。四书、五经等古籍培育了国人原初的社会心理特征、风俗传统、精神风貌,孕育出国人仁义向善、礼法有度、忠实正义、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不管后来者是否自觉这种延续,他都环境地、语境地、行为模式地、文化继承地延续着先他而在的思维传统。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特殊遭际,涌现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反映中国内忧外患的作品,培养出国人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等优良禀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国人更是百尺竿头,创造出很多新的文化成果,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所以,无论从历史、地缘、民族特质,还是从思想内容方面看,中国文化都是其他民族无可比拟的,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内容基础。

(二)关注现实、服务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种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指导实践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特性相契合。相较于西方文化多虚无缥缈的神学、思辨的哲学思想,中国文化有着对现实一以贯之的偏爱。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中国文化作出重大贡献,却都以经世治国为己任,思想无不源于现实又为现实服务。儒家“仁”虽然高屋建瓴,但并非泛泛而谈,“仁”不离人,见之于日用常行。不论其行为规范是否合理,是否还适用于现代的行为标准,仅从其思维角度来看,“仁”是务实的,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道家以空无、深邃、远离尘世、恬淡寡欲的思想被后世津津乐道,实则却是“无为而治”,即以静制动、以退为进,“无为而无不为”,提供了一种为人处世之道理和君主治理社会之途径。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文化思想都是以君主统治为核心,实行仁政、举贤任能等文化精华无不带着现实的烙印。也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现实基因,所以唯物的、实践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经传到中国就迅速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就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所有的文化思想都是立足于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百姓安康的事情,其现实性更是显而易见。这种文化的现实性,虽然有一定弊端,如容易产生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等现象,但是,知行合一的现实性不仅可以使人们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还能培养国人的辩证思维和灵活机动、审时度势、开拓创新的思想。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建设、改革能取得辉煌成果,正是得益于该文化基因,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现实性趋向基础。

(三)内涵科学、求实创新

中国文化关注现实,为现实服务,必然要求其拥有科学、求实创新的品质。一方面,体现在中国曾在科学技术领域领先其他诸国。“当朱棣指示姚广孝率领2180名学者进行包罗万象、长达4000卷的百科全书,即《永乐大典》的编纂工程时,处于文艺复兴前夜的欧洲,对于印刷术还一无所知。”[5]中国古代的丝绸、青铜器、瓷器、造船工艺、航海技术对西方文艺复兴、科学技术的产生都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国文化能够指导中国人民立足国情,博采众长、掇菁撷华,进而求实创新。近代社会,中国遭受侵略,动荡不安,文化科学出现断裂,民不聊生。中国人民却能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果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最终形成富于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文化;建国以来,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初步探索、拨乱反正、对外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全面深化改革、“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国人每一步都在立足本国国情,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进行自我创新。看中国文化,不仅要品读其思想内容,也要看到其外在表现,物质文化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更能说明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特质和强大作用。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不能不说中国文化追求科学、求实创新精神在其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是谦虚谨慎的民族,也是果敢开放的民族,中国人民的每一次实践取得重大胜利和成果都证明其文化的科学基因,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科学性趋向基础。

(四)源远流长、前景光明

评判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优秀,不仅要看它的过去、现在,更要看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历史上很多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已经消失无踪,一方面,与外族入侵、本国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其文化基因的不牢固、文化传统延续中断。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本身拥有积极进取的特质、强大的民族意识、坚固的语言纽带,即使国家衰亡,文明还将继续。历史上犹太民族虽然国破家亡,人民分居世界各地,但是依然拥有共同的犹太精神、习俗传统,并最终凭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多年后终于重返家园建国。

中国文化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首先得益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政权稳固。目前,我国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综合国力较强,并且呈现欣欣向荣之势,这一切为文化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政治保障。其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有理想就有方向,有前进的动力,就不会左右徘徊,原地踏步。中国社会能继续前进,中国文化自然就会一直被传承下去。最后,中国文化发展前景光明还依赖于强大的中华民族意识和汉语语言的广泛使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近现代以来的革命传统和建设实践又进一步巩固了这种爱国意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给予我们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

三、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域路径

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依托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关注现实、求实创新、前途光明,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的多重可能。为此,有必要在文化视域下探寻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合理路径。

(一)葆守中国文化主体的自觉自信

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话语的传播,要底气足,坚持文化自觉和自信。所谓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印’,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6]。其中,“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实则就是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自身定位和整合,还包括中国文化特征优势等内容。“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印’,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实则就是强调文化的自我觉醒、反思和转型、升级、再创造,实行文化开放但不盲从,有选择的吸收、借鉴人类历史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其本土化,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基因。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国人每天接收大量国外信息,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冲击,惶惑不安,甚至失去理性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对本国文化和价值产生怀疑,对西方文化、价值思想则一味推崇,不加考量。在此形势下,葆守中国文化主体的自觉自信对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坚持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和深化,也为我们进一步坚持文化自觉和自信提供了政治保障。一方面,葆守中国文化主体的自觉自信依赖国家综合国力,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强劲的国家实力,谈自信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葆守中国文化主体的自觉自信需要在对本国文化明确认知、坚定信念、内心敬畏基础上,响应时代号召,引进、吸收、创新外来文化,培育富有时代感的先进文化,争取在文化建设方面走向世界前列。唯有每一个中国人都获得对中国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无限尊崇,同时拥有对世界优秀文化的果敢借鉴和吸收精神,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才有希望,才能内化于心、践之于行。

(二)加强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认同

建构中国话语体系需立足于话语权力垄断的现实土壤。当前,西方国家垄断话语,一方面源于其率先迈入近代工业社会,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经济、军事、政治上的霸权和殖民传统自然转化为话语权的垄断。中国则惯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忙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以致忽视了中国话语的建立,被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历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曲折建设,让国人的思想认识割裂,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不能反映中国文化发展全貌,不利于建构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中国话语体系。

因此,加强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认同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基础。首先,应树立整体意识,将中国文化体系化,形成前后相接的整体序列。中国文化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伊始,先秦诸子百家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进行巩固,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开始反思、变革、引进和创新,直到今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成果,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整体。其次,应进行文化整合,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提炼出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并将其整合、弘扬、推广,为每一个中国人认识和使用。中国文化几个历史时期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甚至互相对立,但是承载体相同,都是中国人。一个人接受新事物获得新成长,并不意味着对自己过去的全盘摒弃,而是过去自我的升华。同样,中国文化能够引进、吸收、再创新,构建新体系和内容,正是因为新文化与旧文化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和秉性。比如中国务实的文化基因就与马克思主义重实践的历史唯物思想相契合,中国民本思想也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相类同等。

(三)提高中国文化大师的培育力度

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内容、核心理念确立之后,就面临谁来整理、转化、构建和传播的问题。构建层次分明、内容完备、结构完整、语意凸显的中国话语体系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做到,将中国话语对外输出,实现国际认可更不是人人可完成。因此,培育一大批中国文化大师是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然而,中国文化诞生上千年,有国际影响的学者却不是很多,大师级人物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对外文化发展的历史有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甚少,鸦片战争之后,国人疲于革命,深入地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也不多。中国真正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实则不过30几年,而且争议不断,限制较大。另一方面,与我国文化偏重本国现实有关。由于中国的古今贤者多以国家兴旺为己任、人民安康为愿景,思想多是反映中国人的风俗行为、心理特征、价值判断,或者为治国安邦出谋划策之作。加之,中国人一向喜好韬光养晦,不喜炫耀,因此,很少有人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向世界广泛传播。现如今,中国对外交流频繁,国际影响日盛,如若没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学者、大师,能学贯古今、通识内外,则不免受制于西方话语。那么,何以成就一批中国的文化大师?第一,宽松的学术氛围是前提。做学问不是一件可以受人逼迫的事情,学者出于对知识的渴求,问者出于内心深处的好奇和困惑。因此,做真学问的人必须是能够身心获得自由之人,这种自由不该受外在环境和他人左右。由于特殊的历史、国情、传统,学者们受多种社会规则、人情、自我规则制约,没有宽松的氛围做出真学问。所以,每每心口不一,时间和经历都浪费在虚文、媚文之上,自然成不了大师,走不出国门,担不了大任。第二,拓宽学术内容是需要。上文讲到中国文化重现实有其弊端,容易物质化。所以,在提供宽松学术氛围的同时要尊重学者个人兴趣,以求获得深刻的见地和丰富的成果。

(四)推动中国文化成果的输出进程

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不是自我命名、自我确认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广泛传播,得到世界的认同。“中国文献、文化作品的对外翻译数量甚少,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7]可见,我们应寻求多种途径推动中国文化成果的输出进程。首先,应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当今是网络化、信息化世界,新兴媒体技术的使用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前一秒发生的事情,后一秒就可能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西方国家正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我国民众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8]可见,国家对新媒体技术运用在国家话语体系建构中的重视。所以,我们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9],运用于中国文化的输出过程中。其次,需建立官方性质的语言推广机构,如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万提斯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话语体系的传播等。虽然中国的孔子学院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但是时间短,经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此外,中国文化在传播和输出过程中需注意文风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文风方面率先垂范,例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讲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10]这种意尽言止、生动活泼的语言可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成果的对外输出。

[1] 陈昕.理直气壮的研究中国模式[N].光明日报,2014-09-22(7).

[2] 张传民.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J].山东:山东社会科学,2012,(10):184.

[3] 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3.

[4] 张维为.中国三部曲.中国超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64.

[5] [英]加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M].师永刚,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6]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428.

[7] 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J].学术论坛,2009,(7):142.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9] 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EB/OL].(2014-08-18)[2015-12-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4-08/18/c_1112126269.htm.

[10]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2013-03-23)[2015-03-25].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5/c40531-20902911.html.

(责任编辑杜生权)

Cultural Advantages and Ways of Constructing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GAO Xiao-hong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ollege of Jimei University,Xiamen,361021,China)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gene,depending on Chinese cultural content,making Chinese language as a carrier.Therefore,a holistic approach,new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exploring the cultural advantages of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and providing a viable cultural domain path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In order to construct it,the paper proposes to hold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conscious confidence,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system,increase efforts to cultivate Chinese culture guru,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the output.

Chinese culture;Chinese discourse system;cultural advantages

G12

A

2095-2082(2016)03-0078-07

2016-05-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X071)

高筱红(1989—),女,山西吕梁人,集美大学思政部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体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