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玲
(漳浦县实验小学,福建漳浦363200)
以《弟子规》浸润语文课堂
何春玲
(漳浦县实验小学,福建漳浦363200)
摘要:涵泳《弟子规》的章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渗透传统价值观,陶冶良好性情;渗透体验活动,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渗透;自主学习;良好性情;表达能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像《弟子规》这样的经典,虽然只有1080字,分量似乎很轻微,但这小小的经典里蕴含着亘古不变的真理。若能取其精华,则受益无穷。笔者所在学校以《弟子规》作为校本教材,是因为经句音韵谐调,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和背诵,为学生喜闻乐见,又是童蒙养正的启蒙读物,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生本”“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本质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必须启迪和训练学生学会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并形成迁移能力,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把《弟子规》的经句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加以渗透,恰当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训练,不仅能够“润物细无声”,而且简便易行,省时高效。
1.以“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样心、眼、口齐上阵,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读书,能使文从眼入、句从口出、言从耳入、意从心得。经过多次强化,学生不仅能迅速集中精力学习,而且很快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甚至读出情味来。
2.以“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启发学生在品读时,有所疑问,试着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在文中标注出来,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讨论交流,师生、生生互动,弄懂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反复训练中,不仅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大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以“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训练学生书写时必须端正态度、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书写中,书写起来既快又好。
4.以“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时,吐字必须清晰、响亮,语速适中,养成好习惯。
5.以“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训练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劝解和辩论中,应该言之有理、有理有据,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纵观语文教材,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赋予人文精神。它们集语言学、审美学和精神哲学为一体,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神采之所在,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充满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应该深入挖掘,注重正确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引导学生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的性情。[2]
如:人教版第八册第二组教材以“以诚待人”为专题,讴歌真善美。教学第一篇《中彩那天》,课文的难点是“你的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7、8两个自然段,懂得“道德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围绕“最后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父亲这样做值得吗”等问题,采用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想法可以归纳为:
1.库伯家里很有钱,完全有能力去买一辆汽车,而“我”家里穷,父亲又那么渴望得到一辆汽车,是否可以去和库伯商量一下,把车留下。
2.彩票上K字记号除了父亲,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不用打电话给库伯等等。
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笔者是这样正面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
师:现在请出智慧导师——《弟子规》,看看“信”字篇一开头就怎么评判的?
生:“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师:《弟子规》教导我们守信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在汽车和诚信之间,汽车代表物质财富,诚信是一种美德,代表精神财富。选择能满足一己之需的物质意味着将与成功无缘,选择让人交口称赞的美德意味着将叩响成功的大门,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生:原来库伯早就知道做人诚信为本的道理,所以才放弃汽车,选择诚信。
生:诚实、讲信用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金钱买不到的,我们也要像库伯一样。
此时拔云见日,学生很快就形成了共识,感悟到文本所表现的主题,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由此一颗正确的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经典千般好,不做总是空。[1]伴随着新八德素质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力行《弟子规》成了第二阶段的内容,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经典诵读比赛结束之后,“日行一善”活动马上拉开了序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联想到学生的作文常苦于无米之炊,这无疑是天赐良机,可以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写作新天地。笔者先从口头作文开始训练起。把每天的课前十分钟做为“分享时刻”,要求学生用一个完整的四素句进行表达行善的内容。如:“放学了,我在操场上捡到了一部手机,交给保安叔叔。”这样的要求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门槛超低,再加上笔者适时的评价:“拾金不昧、好样的!你是个好孩子!”充满鼓励的话语犹如甘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所以分享时学生非常踊跃、兴致勃勃,个别未付诸行动的学生再也坐不住了,迅速加入到行善与分享的行列中。等到人人都乐于开口分享,笔者又要求学生要表达具体,把细节描写嵌入句子,逐步扩展句子,一次次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善于细腻地表达。以捡手机为例:
1.放学了,我走到操场的榕树下,只见一部儿童手机躺在花坛边,就赶紧弯下腰捡起来,跑到门岗,交给保安叔叔。(添加动作描写)
2.放学了,我走到操场的榕树下,只见一部儿童手机躺在花坛边,就赶紧弯下腰捡起来,跑到门岗,交给保安叔叔。叔叔接过手机问:“小朋友,你是哪个班的?”我大声地说:“我是四年(3)班的潘煜晨。”(添加语言描写)
3.放学了,我走到操场的榕树下,只见一部儿童手机躺在花坛边,就赶紧弯下腰捡起来,我想起《弟子规》说的“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别人的东西更不能藏起来,于是快步跑到门岗,交给保安叔叔。叔叔接过手机问:“小朋友,你是哪个班的?”我大声地说:“我是四年(3)班的潘煜晨。”(添加心理描写)
当学生能很自如地交流时,再要求他们写《爱心小天使成长日记》就水到渠成了,也更加接地气。遵循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说与写就这样乘着经典的东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实现无痕地对接。
经历两年的实验,笔者发现这样的“渗透课”,不论是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滋养,都是卓有成效的,这真是“有心”插柳柳成荫。
参考文献:
[1]卞新国.国学经典导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2]赵志伟.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及对当下教学的意义[J].福建教育,2014(1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2-0036 -02
收稿日期:2016 - 01 - 16
作者简介:何春玲(1972-),女,福建漳浦人,漳浦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