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余祥
《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索
周余祥
(鲁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国际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需要高校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索,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的颁布实施为继续进行这种探索提供了动力并指明了方向,作为跨学科的《国际关系史》课程恰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在密切联系当今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下,利用迅猛发展的网络科技,借鉴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国际慕课(MOOC)潮流的推广,作为引领国家教育方向的高校需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并进一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混 合 式 学 习 (Blended Learning)是指:“将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课堂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就留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2]
《国际关系史》是一门涉及世界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法学等多学科的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该课与目前的时事政治、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密切相关,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首先,2012年3月教育部公布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3]山东省教育厅鲁教科字[2012]1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4]山东省教育厅鲁教信字[2014]3号文件又再次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5],这些文件的颁布实施使得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专业教学方式和方法成为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其次,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目前网络已经非常普及,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公用电脑、个人电脑或者手机等工具都可以随时上网,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课程的相关内容,时间和地点不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
再次,《国际关系史》本身和当今世界的国际局势密切相关,当今世界每时每刻的风云突变都和这门课程相关,例如乌克兰危机问题、“伊斯兰国”问题等都涉及国际关系问题,这就需要师生及时地关注并了解当今世界国际局势的最新变化。
(一)借鉴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加强网络课堂的互动与学习。传统的高校师生之间的教学与学习互动主要通过在课堂上完成,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完成,并且对相关问题可以公开查询。例如,笔者利用鲁东大学高春常教授主办的历史教学与研究(http://histudy.lingd.cc/)作为平台对学生的问题的释疑。目前关于美国外交与宗教关系的问题释疑点击率已经超过100多次。这不仅答复了同学的疑问,而且可以让更多关注此问题的同学进一步了解到相关内容。
其次,师生互动的交流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题提问、释疑,可以运用现代技术,例如E-mail,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等。这样师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可以将空间扩大,让双方都有充分的思考空间,能够实现更好的交流,最终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首先,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检测力度。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作业的状况,通过学生的相互提问和回答,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上课的第一节教师布置期中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相关书籍,然后再集中让每位同学讲述个人的感悟,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作业检查的结果显示:每位学生一定是亲自阅读了,并且确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这样不仅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其次,建设课程的专业网站。笔者利用我校鲁东大学课程中心(http://www.coursecenter.ldu. edu.cn)作为平台,积极地建设了《国际关系史》课程的专门网站,让学生可以实时关注该课程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前了解到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通过已有的视频提前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可以将疑问和不解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课下可以通过该网站进行提问、讨论和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明晰教师的角色问题
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授课者,而是课堂效果的诱导者、启发者、检查者和监督者,这一过程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者的角色。结合我校目前的课程人数,我们遵循“大班教学”的前提下,实行“小班研讨”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理解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得到升华。
《国际关系史》课程开课之前,笔者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几个讨论的主题,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一方。学生在辩论中可以引经据典,可以参考现实。总之,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授课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追本溯源,起到一点带面的作用。例如,国际关系格局中心舞台的转移问题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又涉及世界权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转移问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例如美国学者迈克尔·亨特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美国学者索尔·伯纳德·科恩的《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等。
(四)运用瞬息万变的当今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而且是与现实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的。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令当今的国际局势风云突变,甚至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都认为当今国际关系即将进入新冷战的格局。[6]但是这一危机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克里米亚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我们每个学生就可以清晰地认知到了克里米亚问题的历史渊源,学生可以更好地认知当今世界的克里米亚问题。
为了更好地让感兴趣的学生深入认知克里米亚问题,目前笔者正在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将这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一是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研究,二是作为学生参加鲁东大学团委的创新项目进行研究,这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切实践行“学在鲁大”的理念,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对于参加考研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实现立体式的研究目的,毕业论文、创新项目与考研,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兴趣,最终引导学生走上学习、科研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轨道上来。
(五)将兴趣、应用性人才与未来就业紧密结合为三位一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化条件下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笔者一方面通过播放二战等实录片段,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亲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得学生乐于学习本门课程;另一方面实行情感教学的尝试,我们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形象,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趁机引导学生在此情感下学习。
《国际关系史》课程由于其是多学科的背景,所以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我们可以培养具有国际性视野的毕业生,让学生更加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作环境。
从考研专业方面来说,学生可以报考的相关专业非常多,例如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关系史专业、外交学院的外交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国际政治专业、法学院的国际法学专业、历史文化学院的世界史专业。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考研专业的选择范围,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未来的就业渠道。从就业方面来说,学生一方面可以报考公务员、教师等国家事业单位,另一方面可以尝试进入到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集团。
(六)有效划分各部所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
《国际关系史》课程最后的成绩本来是期末考试占据最重要的部分,为了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改革,目前的课程课程的最终成绩是期末考试成绩占50%、期中作业占20%、课堂讨论占20%以及出勤率占10%。这样分配成绩比重的效果是:学生会充分认识到课堂平时表现的重要性,会在课前提前准备好、预习好课程,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合理互动和角色转变。
为了实现更好地分享信息化条件大学课程的教学成果,我们全社会需要更加快捷的网络、需要更加优化的各方面环境。作为跨学科的《国际关系史》课程随着我们对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索,一方面我们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普通大众关注和学习此课程。根据课程网站的注册学员的权限,注册会员可以实时地关注该课程更新状况,并可实时地与注册学员、课程授课教师进行在线互动。另一方面该课程可以成为释疑解惑大众中关于国际问题的理论支撑。国际问题是人民大众每天关注时事政治的重要信息之一,本课程的通识教授将会让大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践行终生教育。《国际关系史》课程最终将实现开放教育。因开放教育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提供免费的和开放的知识和教育,人们可以实现想学习的愿望。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观点和材料以便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员工可以学到有助于他们工作的东西。教职工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交换材料和汲取资源。研究人员可以共享数据并开发新的网络。教师找到新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习。”[7]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际关系史》课程最终会让我们从国际关系问题的历史中来,到国际关系问题的现实中去。
未来的大学教学资源将会实现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课程教学将会融入更多的新兴科技,适应新兴媒介,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将会更好地发挥出来。教师的角色不再单单是课堂讲授者的角色,而是向导者、引导者和教学活动过程的实际控制者。我们有效地利用最新科技信息,使用新的媒介,绝不是主张完全摈弃课堂教学,而是呼吁将课上和课下的时间都很好地利用起来,教师角色的合理化转换,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健康快乐成长,掌握终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睿星.混合式学习法快速提升英[EB/OL].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1-11/24/content_700996.htm,2014-12-7.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2014-12-11.
[4]鲁教科字〔2012〕12号《山东省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EB/OL].http://www.jndjg.cn/tabid/589/InfoID/10710/frtid/588/Default.aspx,2015-9-23.
[5]鲁教信字〔2014〕3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jnedu. gov.cn/publish/portal3/tab598/info23562.shtm,2015-9-23.
[6]戈尔巴乔夫:世界已处在“新冷战边缘”[EB/OL].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46,2015-8-4.
[7]About The Open Education Consortium[EB/OL]. http://www.oeconsortium.org/about-oec/, 2016-2-2.
2016-03-08
鲁东大学2014年度精品课程《国际关系史》建设项目(1300160)。
周余祥(1981-),男,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美国研究所研究人员、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美国和东北亚地区。
G41
A
1672-4437(2016)03-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