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第一中学,福建漳浦363200)
高效地理课堂中教师肢体动作探析
范渊志
(漳浦第一中学,福建漳浦363200)
文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肢体动作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组织教学、辅助难点知识突破、协调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具体应用。文章同时还例举反思教师肢体动作使用应注意的事项。
肢体动作;作用;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用准确的有声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所要教学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准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均能充分重视有声语言的组织和表达。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对肢体动作重视不够,或者运用不尽恰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无法进一步提高。
实施地理教学,除了需要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巧。在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内,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始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只有采用符合学科知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来剖析难点,才能切实保证课堂效率。肢体动作便是一种教学技巧。若能结合教学内容和课堂实况合理应用,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地理课堂上,肢体动作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肢体动作与有声语言相辅相成。在课堂导入和内容讲授等环节中,教师除了要有洪亮又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外,饱满的精神状态、亲切友好的目光、自然放松的肢体动作可起到明显的辅助作用。有时,一个简单的手势,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理学科是一门颇为有趣的学科,挖掘其中的兴趣点,并用形象的肢体动作演示,像是在平静的“课堂湖面”投入一粒的“小石子”般,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知识点讲解之前,可先用手势明确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让学生一起用手指出四个方向;指明之后,鼓励学生再次用手,连贯指出当天白昼时的太阳方位变化。这类形象的“手势法”,将抽象的知识点简易化与趣味化。
又如,在讲解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地是否“可通视”这一知识点时,板图出“上陡下陡”和“上缓下陡”地形示意图后,教师模仿个孙悟空的招牌动作“手搭凉棚”,配以凝望的眼神,课堂的气氛定不会再死气沉沉。若再用语言加以引导,学生便能快速进入热烈谈论中。
2.辅助知识教学轻松突破难点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经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意味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实现高效学习,不仅仅要“听到”,同时还要“看到”。结合教学实践和听课经历,教师若面无表情、站姿呆板生硬、低头不与学生交流眼神,单纯依靠声音讲解重难点,其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等重难点,知识之间有严谨的逻辑关系,适用形象直观的肢体动作演示,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如在讲解“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难点时,在黑板上先画出位置、大小适中的地球底图,伸直左手横于地球中部代表晨昏线,再伸出右手,让右手上臂垂直于整只左手,表示太阳光线。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线保持垂直,即右手上臂始终垂直于左手,随着右手上臂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即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底图中南北半球昼夜范围与长度的变化便一目了然。
又如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论时,便可结合该理论的特点,采用肢体动作教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小板块交界处存在着相对或相离的运动,可用放平于胸前的两只手臂演示。手臂相对运动模拟“消亡边界”,手掌不断向上表示隆起形成绵长的褶皱山脉;或指尖接触后下凹表示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在交界处形成海沟;手臂相离运动模拟“生长边界”,张裂处形成裂谷或海洋,十分形象直观。
再如“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分析时,也可用“手势法”。受热过程主要有三个环节,其中天气状况对太阳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显著。可用伸直的手臂表示云层,另一支手演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协调师生关系优化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既包括硬件设施等物理环境,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班风学风、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等,都属于课堂环境的范畴。
由于学科特点,难度较大的自然地理,足以让学生出现畏难心理。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某个难点一时无法理解,眉头紧锁、眼神迷茫时,教师仍按照课前的预设按部就班,甚至提高声调,出现责备、鄙夷的神情时,师生关系定会急转直下,课堂环境立即恶化。出现类似情况,肢体动作就能发挥其独有功能。教师带着微笑的神情、热情地鼓鼓掌,及时打破课堂上正在蔓延的消极情绪,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关键环节的思考与突破;教师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提高解说语言和动作演示的准确性、启发性;同时鼓励出现疲倦状态的同学,动动身子等等。师生一心,加上方法得当,离突破难点就不远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声的语言表达能透露所思所想,肢体语言亦然。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一般具有绝对的话语主动权,是课堂实施教学的主导者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者,有声语言与肢体动作都会对学生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肢体语言进行反思。
1.重视对肢体动作的设计
舞台上的演员,唱、念、做、打、舞等都经过严格训练的。出色演员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就可以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深入人心。讲台上的教师不比演员,但也有必要课前预设并演练课堂上将使用的肢体动作。缺乏肢体动作,或是随意的、凌乱无序的、过于频繁的的肢体动作,不仅无法准确表达教学内容,甚至还可能干扰学生思维过程,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2.重视肢体动作的“形美”
形美,主要指的是教师肢体语言表达出的形象美。教师除注重自身身体锻炼,有较好外在形体线条外,肢体动作应高雅讲究,绝不能有粗鄙低俗动作。课堂提问环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应用食指直指学生,而应用大拇指内收、四指并拢的“请”的手势;回答完成后也可用同样的动作示意其坐下。这样,学生接收到的是富于尊重与安全感的信息。提示同学们静下来时,可用双手轻轻做“下压”手势或者食指放于唇上的“嘘”的手势,取代面红耳赤、怒目圆睁、牙关紧咬的盛怒神情。
3.重视肢体动作的“意美”
意美,主要指的是教师的真诚性。进入教室时面带微笑,传递着愉悦和喜爱的信息,让学生如沐春风,在舒畅心情中开始一节课的学习;板书完成后,轻步移开,往不同角度侧身,防止遮挡学生视线,这是换位思考后的贴心举动;学生回答完成后,教师眼神诚恳、嘴角上扬地对着学生上挑大拇指或鼓掌,让同学倍觉温暖的鼓励。学生能在老师这些细微的举动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明显提高。
4.重视合适的空间距离
教师若终日面部表情严肃、嘴唇紧抿、难见一笑,会让学生感觉高傲冷淡,甚至是在有意疏远;上课时教师全程置身于讲台上,手撑桌面,只顾低头看教材、教案,也会让同学感觉沟通存在障碍、不易亲近。带着微笑走下讲台,缓步于同学之间,其实拉近的不仅是师生的空间距离,还有心理上的距离。
高中自然地理的教学,因知识、技能、学情、生情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会出现许多疑难困惑。肢体动作的合理设计及使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设计合理、亲切友善的肢体动作,既能提高教授效率,还能打破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多关爱学生,多换位思考,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定能明显提高。
[1]华丽军,孙玉江.肢体动作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2).
[2]黄桂新.语文课堂中肢体动作的辅助演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
[3]元彩军.浅析体态语言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时空,2015(22).
(责任编辑:廖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