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蓓蕾幼儿园,福建福州350001)
通过小班装扮区材料投放促进幼儿发展
郑玲
(福州市蓓蕾幼儿园,福建福州350001)
装扮区是幼儿在活动区游戏中开展角色游戏场所。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非常喜欢游戏,特别是装扮区的游戏,每次装扮区里的幼儿都特别多,孩子们都乐此不疲地重复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那么在这个小班孩子都喜欢的区域里,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促进幼儿在装扮区的学习与发展呢?教师可以通过注重材料的多元化、低结构化等方面来实现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装扮区;生活化;多元化;低结构材料
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的区域,它包含了四大类型的区域功能,即: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欣赏性活动区。这些功能涵盖了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其中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它又包含了装扮区、表演区、建构区和美工区。而装扮区就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场所,是幼儿最能够自由表达意愿和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区域。他们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叙事能力的发展,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都将在这里得到实现。
小班幼儿最喜欢玩的就是象征性游戏,即通常所说的角色游戏,因此装扮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班年龄段的热门活动区。每天,在活动区开放的时间里,装扮区都是大部分幼儿的“首选”游戏场所,幼儿常常是蜂拥而至,都想在装扮区玩煮饭、照顾娃娃的游戏。即使是在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中,幼儿也常常去摆弄装扮区里的材料,摸一摸、看一看,再依依不舍地离开。那么面对这个“热门”的游戏区,教师应如何趁热打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水平,有目的地投放游戏材料,从而促进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呢?
游戏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不可或缺的前提。华爱华老师在《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中指出:“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包括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这种自发的无意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它的教育功能。”因此,材料的投放和提供是促进幼儿在活动区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班幼儿随意性强,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一。过去,我们常常在装扮区中投放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以诱发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但如果材料过于单一,游戏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甚至无法持续。所以在装扮区提供生活化的材料时,也要考虑同种材料的多层次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能有积极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装扮区的游戏情节。
如在娃娃家里提供的浴巾、毛毯、衣裤、袜子等生活化材料,就可以有厚薄、大小、长短的不同。在游戏中,如一位幼儿给娃娃盖毛毯,她把3个娃娃并排放在床上,随手就拿到了一块大毛毯,正好能盖在3个娃娃的身上,她很高兴,又把另外3个娃娃并排放在床上,这时随手拿到的是一块小毛毯,她试了又试,总有个娃娃盖不到,于是她又找了条小毛毯,两块小毛毯搭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块大毛毯,这下三个娃娃都盖好了。在这个案例中,多层次的生活材料,为幼儿的游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个挑战并不是幼儿自己选择的,而是在游戏中自然遇到的,当孩子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时,游戏情节的发展就更加丰富了。所以多层次的生活化材料,比仅能丰富小班幼儿的游戏情节,还能引导幼儿从中获得许多对今后发展有益的经验。
依据小班幼儿爱玩却不大会玩,思维具体、直接,操作使用的材料通常是实物或具体形象的材料的特点,在小班的装扮区里总是有形象逼真的模拟玩具,这些玩具能唤起幼儿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但不一定能保证幼儿多元的发展。比如各种仿真的“水果”“小吃”等,其单一的功能就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难以长久维持游戏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投放装扮区材料时,可以整合一些废旧用品,提供多元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多元的发展。
如在娃娃家提供沐浴液、洗发水、面霜等生活中的材料,这些洗护用品打开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是按压的,有的是旋开,还有的是拔开的。过去这些练习旋、压、拔等手部精细动作的材料,教师常投放在生活坊,教师注重材料的操作性,弱化了材料的趣味性,孩子常常玩几次就不玩了,且大部分的孩子只是机械得把盖子旋开、再盖上,就像完成任务一样,一套玩具玩过一起后,就马上更换玩具。而当这些材料投放到装扮区时,情况就发生了转变,孩子成了材料的主人,她们一会儿给“娃娃”涂上洗发水、一会儿给自己涂上面霜,孩子不再是被动的、机械的“操作工”,而是在游戏中主动地选择材料,总想找个机会旋开,旋紧,再旋开,再旋紧。
低结构材料是相对于目标明确的高结构材料而言的,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材料进行简单设计,但不限定玩法,目标非常隐蔽,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玩,实际玩法会因幼儿的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低结构化材料能够诱导幼儿的游戏行为,使幼儿作为主体来控制材料,成为材料的主人,对幼儿来说自主的空间很大,可以有多种的玩法。但低结构材料的提供也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思考投放的目的,以及投放后幼儿可能获得的经验和收获,然后再对材料进行筛选。
例如在娃娃家里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盒子、高矮塑料瓶、彩色毛线等材料,这些材料中既蕴含着隐性目标,比如区分大小,比高矮、认识颜色等等,同时又可以让幼儿的按自己的想法任意操作、改变、组合。由于幼儿使用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组合材料的过程本身比产生的结果更让幼儿感兴趣,更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探索和学习。如,我们看到有的幼儿会把小盒子装进大盒子里,有的把大浴巾装进大盒子,小手帕放进小盒子,还有的用盒子当“娃娃”的床;有的幼儿用毛线当“面条”来煮,有的把毛线绕在手腕上当“手镯”,有的绑在腰上当“皮带”,还有的把某种颜色都单独找出来。从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材料的使用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然而又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了材料中隐含的教育目标,获得了更多的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在装扮区投放材料时,也要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使得幼儿既获得了经验又拓展了自主游戏的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旦对某些材料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摆弄、观察、交流和提问,这时教师应及时跟进、灵活地调整材料,从而引发起新的学习内容。
小班主题活动“多彩的春天”中,教师发现幼儿很喜欢花,总是在几盆自制“小花”前“赏花”,摸摸“花瓣”,交流“花”的颜色,询问“花名”等。看着孩子这么喜欢花,教师就与幼儿一起交流、互动,开办了“米妮花店”。在创设“花店”的初期,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花,有向日葵、杜鹃、桃花、风信子等。在观察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花”的制作材料很感兴趣,总是拿在手上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但又说不出材料的名称,常常拿着“花”问:“老师,这是什么做的?”于是,教师继续追随幼儿的兴趣,在“花店”里新增了一个“材料箱”,号召幼儿收集制作“花”的材料。在收集的过程中,幼儿带来了纽扣、彩色铁丝、彩纸、塑料纸、布料和彩色泡沫网兜(包在水果外,保护水果的网兜)等各种材料,并根据材料来给花取名字,如用布料做的花就叫“布花”,用彩纸做的叫“纸花”,还有“塑料花”“纽扣花”等等。然后我们看到在游戏时,有的幼儿自发地在“花店”里根据材料的不同来给“花”分类,分玩后还会数一数;有的幼儿会主动到“材料箱”找材料,模仿着花架上的“花”自己动手尝试着做了一朵花。看到想做花的幼儿越来越多,教师就在花店里,又新增了一个DIY手工坊。但当幼儿出现新的兴趣后,教师马上及时、灵活地进行调整材料,于是就引出了许多新的游戏情景和学习内容。可见,在装扮区,教师也应追随幼儿的兴趣,灵活地调整材料,促进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在开展小班装扮区材料投放的实践中,笔者感到装扮区是小班活动区中必不可少的功能区之一,也是小班活动区中的重点区域。教师应该多关注幼儿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秦元东,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