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略谈

2016-04-16 16:51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起跑线三角形交流

(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福建福州350001)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略谈

范敬凤

(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福建福州350001)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应给学生创设充分的空间,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探索中发展,实践中成长,反思中提升,在活动中获得创新的意识,提升创新的能力。

课堂;探索;实践;反思;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是主阵地,探索是生命线。教师应该走出教材,积极创造条件,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可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获得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思维。

一、重视操作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充分应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可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求新,培养创新思维。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一始,课件就出示图片,让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呢?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有的学生将一个三角形剪拼成长方形,有的用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还有的学生拿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之后,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要除以2,这两个三角形是怎样的三角形”充分交流,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化静为动、以动促思”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培养。

如四年级“鸡兔同笼”问题,首先出示题目“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共7只,它们的脚共有22只,鸡兔各有几只?在学生理解题意之后,教师问:“听说过数学画吗?数学画就是最简单的画。你能用数学画的方法来找到这道题的答案吗?”学生经过这么一诱导,就想用“O”表示头,用“I”表示脚,开始画数学画。此时,教师适时引导:“怎样画既快又不容易出错?”学生便对“先画几个头,再怎么画脚?”开展了讨论,最后交流得出,可以先画7只鸡有14只脚,还有8只脚没画,再两只两只地添上去。“那能不能先画兔再画鸡呢?”学生又投入新一轮的思考与探索。这样学生转换思考问题角度,克服思维定势,产生一些新颖、独特的解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活力。

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如教学“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幅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得到“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随后,让学生提问题和补充条件,形成例题:“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18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杏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接着在学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道题有几个未知数?该怎么设?怎样列方程?”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结果方法很多,教师给予一一展示,每一种列法都让学生充分说明理由,暴露思维过程,引导他们自查自纠,并着重引导对不同的列法进行比较,概括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答关键: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x,另一个未知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行解答。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放教学时空,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然学生有“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创造出来的”感受;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学会思考,在表达中提升思维品质。

二、创造性处理教材资源,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在课本的知识内容学完后,教师可带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实地考察,从身边寻找数学问题。或带学生走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资料,或者带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互助进行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主动地从数学的思考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学生在这开放式的课堂里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在这大课堂中,学生也开阔了视野,在与同学合作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困惑,在交流中获取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与方法,发展了创新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学生在掌握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等内容,便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开展《确定起跑线》的实践活动。本节课设计“运动会跑步比赛,四个人从同一个起点,沿着各自的道跑一圈,谁先回到起点谁就获胜。”这一话题让学生在一场不公平的比赛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如果作为一名裁判员,为了比赛的公平性,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接着让学生观看400米决赛录像,并提问:对于运动员在起点所站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比较运动员在不同跑所站的起跑线的不同,讨论交流后清楚地知道了每个跑道的长度不同,为了实现比赛的公平,就得将外道的起跑线逐一向前移动。那相邻两跑道的差是多少呢?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向前多少?学生从运动场上跑道起跑线设置的这些问题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鼓励学生围绕“如何找出相邻跑道的长度差?相邻跑道的长度差其实是谁的长度之差”等问题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发现可以将跑道左右两个半圆的部分合成一个圆,那各跑道的长度差也就是几个同心圆的周长差,而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计算出各个同心圆的周长,算出相邻的两个圆的周长差,就是相邻跑道的长度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填写表格,通过计算比较发现规律,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若在这个400米跑道上开展200米赛跑活动,你认为起跑线应该如何设置呢?还跟原来一样吗?”整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跑道的起跑线位置不同的理由、每条跑道长度差的形成的原因及确定起跑线间的距离的方法”等问题进行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设想,找出解决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创造性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意识也增强了。

三、注重反思能力培养,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课改以来我们不断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其实学习反思正如生物消化食物一样,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反思的过程有比较、推理、概括、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形式,学生在反思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往往会使得数学思维不断提升,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学生在之前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已经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也体验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课一开始,教师便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旧知,学生很快就在旧知的回顾中得以正迁移,在反思中加以猜想:梯形的面积与上底、下底和高有关?从对旧知学习过程的反思中得到方法的启示,可以将图形通过变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进行推导。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适时地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或者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反思,以矫正偏差,使活动顺利地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后都将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图形转化前后对比,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来反思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变与不变”的讨论中,相互交流,互相提示,即时反思,最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课堂的探索中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认知的冲突点上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与方法等方面来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强化,加深了对所学的知识及方法的印象。此时,教师追问一句:“你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疑惑?”引导学生开始反思这节课学习中还存在哪些疑难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在学生中讨论解决,这样,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既引导学生反思课堂中缺漏,又让已经学会的学生回顾梳理一遍新知,达到经验累积升华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1]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2]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闽晓)

猜你喜欢
起跑线三角形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