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全媒体融合报道出炉记

2016-04-16 16:14姜子炜陈知春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维权策划受众

■姜子炜 陈知春



“3·15”全媒体融合报道出炉记

■姜子炜陈知春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按惯例是各媒体一年一度揭开产品质量“黑幕”的集中期。今年“3·15”,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编辑部与北京分社提前策划,派出编辑与一线采访团队从报道角度、表现手法、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深入探讨、交流与碰撞,生产制作出一组新媒体特点突出、互动性充分、深受受众欢迎的新闻产品。

通过前方采集团队与后方编辑部的“无缝对接”,这组报道用视频预告片、明星代言、手机端答题、记者暗访视频、打假人专访、客户端现场新闻等“新媒体”的视角和思路、引领手机读者进入“3·15”全媒体报道模式,完成全媒体融合专题报道,形成较大社会影响力,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策划会确定报道形式:“大型全媒体融合报道”

怎样才能做好这次“3·15”的报道?怎样才能使新媒体报道名副其实?精彩视频+文字猛料+图片冲击力一个都不能少,其他还需要什么?大家开始冥思苦想。

“既然是新媒体报道,是不是可以采取全媒体融合的方式和手段使报道更加丰富多彩?”于是“客户端现场新闻”“记者暗访”“打假人访谈”等新鲜想法在策划会上一个个“冒”出来。

“两会报道中有动新闻和轻应用,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一下?”于是我们想到了“互动小游戏”“视频预告片”“H5页面”等呈现方式,这构成了全媒体融合报道矩阵的精彩组成部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一一实现,即使有些想法没有实现,也是采编人员共同进行的一次探索,为后面的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互动游戏选谁代言:“我们就要小鲜肉!”

讨论稿件角度、汇报采访进度、领导点评,最后众人“作鸟兽散”,开始新一阶段的工作,这是简单而常规的策划会。而编辑部和分社团队集合召开的多次“3·15”策划会上,以策划环节中的一个个问题为导向,记者编辑畅所欲言,策划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让些策划会“简约而不简单”。

“这个游戏怎么弄呀?”分社领导抚额长叹,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了起来。“可以请明星代言,用明星效应吸引年轻人啊,现在年轻人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一位资深的记者说。“那请谁呀?”“张艺谋、白百何怎么样?”“不行!吸引力不够!”年轻的女记者编辑们异口同声,“我们就要小鲜肉!”

于是,在 《明星约你来打假》的互动游戏环节里,受众看到了到郑恺、霍建华、吴亦凡、杨洋这群“小鲜肉”为新华社客户端代言,成全了在手机前边答题边“舔屏”的众多女性读者,更是为“我们都是打假人”这组报道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和更高的人气。

语言轻松活泼、口语化表达的趣味性互动答题,也是编辑、记者在策划会上的碰撞中产生的。在策划会上,年轻的编辑记者提议应当顺应年轻人的喜好,将题目改得更有趣味性,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这样,在互动答题的页面上,相关动物产品检疫部门的问题,书面化表达硬邦邦读来晦涩难懂,被改写为“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售前需要哪些部门的‘戳’呢?”;有关洗护用品的问题被改写成了“每个人都会有几个‘不得不洗头’的时刻,小伙伴们在购买洗护用品时,是如何辨别真假的?”题库里的每一道题都经过了精心的编辑和改写,符合年轻人口语化表达,与游戏“呆萌”的界面相得益彰,深受受众的喜爱。

网络访谈设计交锋:“你这是诡辩!”

为深入了解打假人的“江湖”,记者经过艰难的沟通,联系到了王海、刘殿林、杨连弟等几位知名职业打假人,同时邀请了著名的维权律师邱宝昌与他的合作伙伴苗运平,在访谈过程中打假人、律师、消费者代表从不同角度为受众解读打假案例,回应网友关心的热点问题。

策划会上确定的访谈形式包括,记者代表消费者群体与职业打假人的“交锋”,成为访谈节目中的亮点。分社记者卢国强作为消费者代表,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系列真实而犀利的问题,双方对于职业打假和公众利益是否冲突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职业打假人王海回答:“公众和媒体对于职业打假人寄予了太高期望,这是职业打假人不能够也不应该承受的。”记者拍案,“你这是诡辩!”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凝固起来,王海作为职业打假人的“真情实感”在压力之下迸发出来,双方思想碰撞出的闪闪火花都成为后期制作中宝贵的采访素材。

暗访打假人维权:亲历知假买假“奇妙”经历

与职业打假人几次座谈后,记者们对职业打假人在现实中如何打假维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一次策划会上,大家决定以暗访的方式跟随打假人亲历现场。

在接到“线人”发来的消息后,记者跟职业打假人随杨连弟来到北京某购物商城超市的糕点柜台,经过查找,杨连弟发现标价118元的点心已过期数日。在一口气买了八盒过期糕点开具发票后,他迅速找到商家谈判。超市负责人说:“法律是说十倍,但并非必须十倍。”杨连弟则表示“法律是不打折扣的”。在一番唇枪舌剑后,杨连弟最终获赔9400元,而在一旁的记者已经目瞪口呆,“这么容易小一万就到手了?”同时记者也亲历了“知假买假”可受法律保护,对于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假一赔十”的条款真正“入脑入心”。最终,这些内容都成为了报道的一部分。

当时新华社客户端正推出现场新闻,编辑部就联系记者将新鲜的一手暗访素材进行分块和剪辑,整理成适合现场新闻形式的短视频,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让受众在觉得新鲜激动的同时,更为他们在打假维权方面提供了样本与相关知识。

矩阵式发稿:满足分层次阅读需求

虽然采访内容在新媒体终端上新鲜有趣呈现方式,但是在各大媒体的版面上仍需要有历史纵深、可读性强的稿件。

在随后的策划会上,编辑部和北京分社的采访团队对稿件写作的内容与角度继续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报道团队在完成了两场精彩现场报道之后,又推出 《洗脑“暗访记”、“老炮”索赔记、“微商”查抄记——来自一线的打假报告》《争议20年——“职业打假人”的“江湖”》《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打假人》一组文字稿,既有贯穿采访全程的打假维权内容,也有职业打假人生存困境的争议,还有利用新媒体语言、写作方式活泼的普及消法和维权窍门。这组报道发出后,又引起了新的一轮讨论热潮,构成了全媒体融合报道矩阵的精彩组成部分。

一个大型融合性报道出现在公众视野,受到认可和关注可能只有几天,但是这激动人心的几天,却是数十人的采访团队努力奋斗近一个月的成果。

(作者分别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总编室编辑、副主任)

观点速递

网络空间有虚拟性、开放性,但虚拟不是虚假、虚无,开放更不是无法、无序。作为现实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社会也应是法治社会,运行在法治轨道上,不能也不应成为法外之地。网络媒体要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作为红线和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做到了令行禁止、不踩红线;要依法运营,做模范守法的企业公民,做“良心”媒体;让法律法规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抵制和惩治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

——刘金星,《青年记者》2016年6月下

猜你喜欢
维权策划受众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维权去哪里?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