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扬
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
■高扬
2016年5月中旬接到采访任务,6月下旬进行实地采访,现在距离采访归来已经一月有余。翻开手机相册,采访时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仿如昨日。
依然记得当时接到采访任务时的激动心情,也难忘临行前的惴惴不安,采访期间发生的事情更是久久不能忘怀。今年5月,报社为庆祝建党95周年和检察日报创刊25周年组织了“走长江·说检察·看发展”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安徽一行,总编室的美女编辑程振楠和我分在一组,为期九天,我们一起走过了安徽省的五市六区 (县):古雷池所在地安庆市望江县,因亭得名的安庆市大观区,“千载诗人地”池州市贵池区,“古铜都”铜陵市义安区,芜湖“浦东”芜湖市弋江区以及“诗仙”李白的终老之地马鞍山市当涂县。
进入检察日报社工作将近两年,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采访活动,对于基层采访“零经验”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考验,对于不熟悉检察工作的我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有“老资历”的编辑陪伴,我犹如吃了一颗定心凡;可以暂时抛下办公室单一的编稿工作,实地“练兵”,也让我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期待。
尽管有“军师”在侧,但为了成稿时能更加胸有成竹,临行前,我将其他采访组采写的文章仔细读了读,试图了解其中的“写作套路”;为了能在采访时有话可说,我事先认真研读了自己负责采写的三个基层院的材料,并仔细浏览了这几个基层院的网站,寻找其中可能隐藏的检察工作亮点。事前的准备工作增强了我采访的自信,也让我在事后的采访工作中不至于手足无措。但良好的准备只是采访的前奏而已,在采访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按照计划,本次采访活动要求沿长江顺流而下,采访长江沿线的52个基层检察院。根据安排,我们属于第七组,前面已有六组记者对三十余个基层检察院进行了采访,并形成报道。对我们来说,如何避免取材的同质化,是我们成稿时面临的一大难题。
基层检察院的职能都一样,只是每个基层检察院开展工作时的侧重点所不同。但几十个基层院采访下来,想要完全避开其他采访组所报道的检察职能,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同中求异:即使报道同样的检察职能,也要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写出新意。这一点在采访安庆市大观区检察院时我深有体会。
从大观区检察院提供的材料中,我发现他们在打击环境犯罪方面有“亮点”,可“生态检察”的字眼在前面几组的报道中已经出现过,基本围绕长江沿线的水土保持、滥伐林木等方面。采访时,我惊喜地发现,大观区是个化工工业区,市化学工业园区及特大型企业安庆石化也坐落在该区,重点污染环境监管企业44家。这些企业一旦发生泄漏或事故,将对长江水源、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安全隐患。大观这种独有的区位特征,为我成稿提供了新的灵感。以此为切入点,大观院检察长吴才广向我介绍了该院联合当地区环保局、区公安局办理的一起污染环境案。该案办理过程中,三机关围绕“废旧机油壶”是否属于危废物品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罪名。这一案例丰富了大观区“打造生态检察,服务绿色大观”的工作品牌,也让我关于大观生态检察工作的报道得以不落窠臼。
采访时如果能够实现有效互动是采访的最佳状态,但如果在采访中,即便记者主动引导,被采访对象依旧“金口难开”,这对记者来说,难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解决办法之一,则是持续沟通,尽量获得更多素材,如果实在不善于表达,就让他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在我们采访池州市贵池区检察院时特别突出。
贵池区检察院检察长余文庆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尽管他们为采访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但每次想深入挖掘时却都面临没有具体事例的尴尬。为此,我们一次次研读他们提供的材料,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工作亮点,最后竟抱回厚厚一摞资料。尽管资料形式上充足,但写稿时却发现,内容还是不够。为此,在成稿时,我们再次电话采访了将近4个小时,丰富素材;在成稿后,又请他们丰富案例。最终得以完成一篇内容充实的 《池州贵池:“千载诗人地”的法治守护者》报道。
“没米下锅”的尴尬,在采访铜陵市义安区检察院时我们再次遇到了。为避免报道的同质化,我的预定写作思路是专门报道该院的公诉团队,成稿以后却发现,报道的“分量”不够。于是一大早我们又驱车来到该院,专门补充采访了该院公诉科科长张磊。采访时,张磊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的公诉团队,并提到他们曾办理的一起“顶包案”。这些补充采访内容成为了稿件的重要支撑。
在采访义安区检察院时还曾发生一个小插曲。在我将稿件全文发给他们审核时,该院检察长胡锦华提出,报道中引用的一个案件一旦报道出来,可能在当地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换个案例。但实际上,该案极具代表性,很好地展现了该院在创新工作机制方面所作的努力。当时,我们已经回到北京,重新当面采访已经没有可能,双方通过电话进行沟通。几番沟通下来,最终选择了一个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方案:隐去当事人和关键信息。
“不断沟通”是我们组在采访时一贯坚持的一个原则:通过沟通发现工作亮点,通过沟通丰富素材,通过沟通化解分歧。
走过了安徽省的五市六区 (县),印象最深刻的是马鞍山市当涂县,来到这里,意味着我们这一组的采访已经接近尾声,如释重负的欢快让我对这个城市颇有好感;前往当涂县检察院的一路,狂风暴雨的“洗礼”以及四处被阻断的交通,这些都是我铭记这座城市的理由。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涂县检察院在“科技强检”方面所作的努力。
来到当涂县检察院,处处都可以感受到科技的气息:主楼大厅,LED大屏幕滚动播放业务开展、队伍建设、争先创优等资讯;会议室,多媒体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设施设备齐全,足不出户,就可出席会议、接受培训;办案区,监控设备先进,安全措施完备,指挥通信便捷……其实,在来到当涂院之前,我已经仔细阅读过该院提供的材料,了解了他们想宣传的内容,并确定了心中的主题——科技强检。说实话,尽管“胸中已有沟壑”,但对于如何行文我却没有把握。在“眼见为实”之前,“科技强检”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直到走进当涂县检察院,看到该院的那些现代设备时,我才了然于心。
在采访时,我了解到,该院已经启动检察服务大厅建设,当时我试图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想作为报道的一个重要部分,希望能听到这方面的介绍。当时有人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去实地感受一下,就什么都明白了!”很朴实的一句话,对一名记者来说,却至关重要,如何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记者首先应该身临其境。
来到当涂县检察院的检察服务大厅,我发现该厅设在距离道路最近的一个办公区。跨过安检门,便进入了检察服务大厅。一进门,只需一扫身份证,就能完成登记工作。咨询台附近,摆放着一台电子信息触摸屏,页面信息与该院官网同步,实时提供机构职能、律师预约、办事指南、案件查询、重大信息发布等资讯查询和浏览,电子触摸屏上方的LED屏幕滚动播放近期办理的案件及重大信息等内容。大厅左侧,摆放着检务公开手册,雨伞架、医药箱和工具箱等贴心的设置方便了来访群众。该院还设置了专门的律师阅卷室,配备了扫描仪,供律师实时扫描、拷贝电子卷宗。
这些眼见为实的内容最后都成为了支撑稿件的重要细节,增强了“服务群众体现人文关怀”的说服力,也让报道更加真实和生动。
如今,归来已经数日,采访也已结束,但这次不同寻常的“旅行”所带给我的意义,却将伴随我一生。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评论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