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菁
(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择业观的途径
郑晓菁
(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012)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出新的特点:择业期望值高,不够务实理性;缺乏理想信念,缺乏奉献精神;缺乏职业规划,缺少理论指导。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择业观意义重大。国家、社会、高校应采取多种方法合力推动,通过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发挥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课堂,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择业观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式传播的时代,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选择多元化、标准多重化、途径多样化的特点。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结合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淡薄、择业观缺乏理论引导的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择业观意义重大。
所谓择业,指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能力,从社会职业中选择其中一种作为自己从事职业的过程。择业观是指贯穿于择业过程中的认识、态度、观点等。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在“互联网+”时代背景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发生变化。
(一)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出新特点
1.择业期望值高,不够务实理性
2016年5月发布的《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汇总了全国3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6.9万2015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报告显示,仅38 %的硕士毕业生和39.3%的本科毕业生对薪资满意;本科毕业生的平均离职率为20.8%,专科毕业生为39.7%,硕士毕业生为9.3%。对现今的大学生来说,一辈子做一份工作已经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他们的择业标准多元化、择业途径多样化,对工作地点、环境、舒适程度以及休假时间的要求高,对薪资待遇期望值高。可是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经验少、需要学习的内容多,一部分人不肯吃苦钻研、心态浮躁且过分关注“起薪”,不谋求未来更大的职业发展前景,轻言放弃,频繁跳槽,导致众多行业人员的流动性增大。
2.缺乏理想信念,缺乏奉献精神
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选择在沿海地区就业的比例最大,为66.91%,而选择去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乡镇、农村就业的少之又少。尽管政府推广“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到人民需要的地方支教、工作,但是目前西部、基层大学生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当今的大学生择业较少考虑国家、社会的需求,首要考虑的是满足自身的需求。追求个人的前程、事业的发展是正常的,但是大学毕业生更应该明白,个人的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个人的事业和理想根植于人民的事业和国家的理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是用人单位和国家需要和欢迎的。
3.缺乏职业规划,缺少理论指导
现今的大学生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对择业有着自己的见解,但毕业生经验不足,缺乏职业规划,对当今就业形势的研判不准确。据《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显示,2015届毕业生中,58.1%的本科毕业生和74.0%的专科毕业生有创业意向。但是在现实中,仅有1.2%的本科毕业生和2.6%的专科毕业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创业。毕业生认为创业难在缺乏好的项目及筹备资金。实际上,许多大学生大学期间没有了解自己的专业前景,对与本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缺少理性认识,致使其盲目就业、创业。《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显示,在创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仅13.7%的创业者的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一致”。目前 “公务员热”“留学热”“考研热”依然盛行,大学生扎堆就业,趋热求稳,缺少正确的就业知识与理念。部分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推脱自己的社会责任,“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甘做“啃老族”。
(二)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特点的成因分析
1.社会缺乏对职业、身份的平等与尊重
当今社会职业、身份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均以“身份”取人,人为地造成群体之间的割裂与隔阂,导致用人市场的结构性过剩,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出现短缺,相反地“白领”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加之大众媒体没有很好地发挥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无法提供给大学生更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求职与就业环境。人才供需市场出现结构性矛盾,人力资源的配置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调配[2]。如果市场缺乏对规则的遵守与尊重,市场规律的作用则会被忽视。
2.高校就业指导策略不到位
高校的就业指导策略不到位,表现在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搭建不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度不完善,对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充分了解自身优势与缺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没有切实有效的策略,在择业、就业方面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大学生理论指导。
3.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自身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首先是缺乏理想信念,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对理论的学习;其次是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不能为自己做理性、科学的职业规划;再次是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短板,盲目追逐“热门”职位,眼高手低。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形成不正确、不科学的择业观。
(一)国家层面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对于促进国家更快更好地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建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积极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择业要充分考虑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需要,把个人择业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无私奉献,以此为己任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抱负。面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对于促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全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层面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对于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意义重大。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将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平稳实现就业,提高就业率,对于保证社会安定和谐、家庭幸福美满来说,必不可缺。对于社会和每个家庭而言,培养出一个能够承担个人责任、不推脱和逃避社会责任、及早独立于社会的青年,有着重大的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对于引领社会全面进步,扩大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公平、公正、法治、自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个人层面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择业观,对于大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十分重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增强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他们的日常思想教育中。当代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步步走稳人生路;怀抱理想信念,勇于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艰苦的基层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自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择业观,会不断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操、敬业奉献精神、诚信意识及友善观念,使得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遵守职业道德,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全民族的追求和梦想凝聚在一起,共享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与时代一同进步的机会。
(一)用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择业观
政府需要制定出合理的鼓励政策,带动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首先要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各方面,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推广社会主流价值观,营造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保障青年人才的合法权益,让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对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就业意识。政府要完善各领域、各行业的准则规范如市民公约、学生守则等,建立完善的政策评估机制,防止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3];其次以项目资金扶持、带动毕业生就业创业,例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推广公益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发放失业保险金,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再次政府部门可以以公布大数据的形式,分析就业结构,做好就业向导,让毕业生了解就业情况,转变择业观念,从而使“为人民服务”的择业理念深入人心;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可对高校的学科设置做进一步调整细分,对连续几年就业率低的专业暂停招生,宏观调控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应引领社会、高校、家庭,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择业观。
(二)大众媒体应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转变大学生错误的择业观
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借助公共社交平台发表言论。这时大众媒体更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法治理念,广泛传播“正能量”,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的大学生思想可塑性极强,传统的大众媒体应占领舆论制高点,强调职业和社会身份之间的平等与尊重,使“公务员热”“事业单位热”等社会现象逐渐消失,让大学生明白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课堂,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等,既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形势、制定职业规划的大课堂,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完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工程,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与专任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更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极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在课堂中、生活中感染和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进大学课堂教学中;高校辅导员应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择业困扰,关注学生发布在公共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QQ空间上的言论,通过“面对面”谈心等环节及时在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予以心理疏导,通过“党课团课”培育先进的大学生党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还应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彰显特色校园文化。人才培育终将服务于社会,高校应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为毕业生举办校园招聘会、开展校企合作,邀请实力企业进校宣讲,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择业求职过程中能够自信地展示自我。
(四)主动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的择业观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为自己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未来的职业目标,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主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主动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求职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首先要自尊自信自强,学会认识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个人的理想和前途与祖国的理想、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祖国的需要、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大学生党员更应该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模范带头作用,勤工助学,下基层“三支一扶”, 尝试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论身在何处,都应时刻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择业观意义重大,需要集政府、社会舆论、高校与大学生个人的力量,通过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发挥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课堂,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高校的推动与引导下,大学生应主动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己的择业观,多方合力共同完成这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1]李抗. “三支一扶”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调查研究[J]. 北方经济,2012,(9):80-82.
[2]刘瑞. 转型期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 管理学家,2012,(22):24-26.
[3]刘建军. 合理区分层次,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J]. 思想教育研究,2015,(2):11-13.
(责任编辑:练秀明 )
Exploration the Measures of Integrating China’s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College Students’ Job-Choosing View
ZHENG Xiao-jin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In the Internet age, college students’ job-choosing views show new features. They have high expectation of career choosing, but lack of realistic consideration, dedication, career planning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China’s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choice. Our government and colleges should implement fund support policy, develop the influence of the mass media, integrate China’s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improve job-choosing guiding system, and help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outlook on world, life and values.
China’s core socialist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job-choosing view
2016-07-28
郑晓菁(1989—),女,福建福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4940(2016)05-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