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口译研究最新进展的“大全之作”
——《劳特里奇口译研究百科全书》①

2016-04-16 10:25:52邓小玲
翻译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颖全面融合

姚 斌 邓小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评口译研究最新进展的“大全之作”
——《劳特里奇口译研究百科全书》①

姚 斌 邓小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本文对2015年劳特里奇公司出版的《口译研究百科全书》一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首先简要回顾了口译研究发展概况,然后对该书的内容、特色及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论述。本书对口译研究的既有成果整理翔实,勾勒了口译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全面、新颖、融合、易用等特点,对我国口译学界有启示意义,但也存在着对英语以外文献关注不足、特定词条信息不够全面等问题。

口译研究;词条;融合

1.引言

2015年是口译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劳特里奇公司在这一年出版了两部总览口译领域研究与实践的重量级著作,即Routledge Handbook of Interpreting(下称《口译手册》)和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Interpreting Studies(下称《口译研究百科全书》)。

尽管有关口译活动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开始,但“口译研究”(Interpreting Studies)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较之1972年霍姆斯(James S.Holmes)提出“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要晚20年。近年来口译研究与翻译研究相伴而行,发展迅速。继2009年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百科全书》)再版和2013年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手册》)出版后,《口译手册》和《口译研究百科全书》于2015年出版,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口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于翻译研究而存在的学科的事实。

过去20余年间,在吉尔(Daniel Gile)、波奇哈克(Franz Pöchhacker)等学术名宿推动下,口译研究凭借其跨学科特点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但任何学科的独立存在与发展,都须有对该学科领域既有成果的总结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擘画未来研究之方向,进而推动学科建设不断进展。如果说2002年出版的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口译研究读本》)与2004年出版的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口译研究入门》)是21世纪初第一波为口译研究描绘路线图的努力的话,那么2015年推出的这两部作品就可以说是近10年来口译研究状态的最新体现。

限于篇幅,本文将集中介评《口译研究百科全书》,《口译手册》将另文评介。

2.内容简介

《口译研究百科全书》的编写始于2011年,由波奇哈克主编,历经4年,方始成书出版,被主编波奇哈克称为是“首部全面体现口译研究最新进展的大全之书”。劳特里奇公司起初的设想是编写一部与此前已出版的《翻译研究百科全书》相对应的口译著作。对主编波奇哈克来说,在组织编写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与已有的各种有关翻译研究的综合性书籍相区别,因为在已出版书籍中多多少少纳入了一些与口译研究相关的词条。二是如何跟与本书编写同时进行的《口译手册》项目相区别,后者也是定位在对口译研究各大领域的全面梳理。

考虑到这两大因素,主编波奇哈克最关注的就是突出本书特点,以区别于其他作品。从成书来看,与上述其他两种著作相比,其差异是较为明显的。比之《翻译研究百科全书》的有关词条,本书中收纳的口译研究概念范围之广和解释程度之深都大大超越。而较之《口译手册》,本书的特点是以主题词及其所包含的系列概念为中心,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谱划口译研究领域的整体脉络,而前者则以长篇论文形式分别描述了20余个领域(包括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现状。相比之下,本书更易使用,也更方便读者自由建构自身对口译研究领域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框架。

以下我们对《口译研究百科全书》的内容及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正如主编波奇哈克所言,本书内容主要是“对既有的有关口译研究的知识总结”,其根本目的在于“融口译不同领域和研究传统于一书”。因此全书最大特点即为“全面与平衡”。

虽然口译研究学科的确立仅20余年时间,但对口译的研究却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经历了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同时也与多个其他学科实现了相互浇灌。体现在本书中,首先是来自30个不同国家的139名撰稿作者。这些作者中既有口译研究领域的名宿,也有刚刚完成博士论文的新秀,还有其他学科,如历史学、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研究等领域的学者。这样多元的作者来源确保书中每一个主题词的释义都是权威的。

其次是本书收录的300个与口译研究相关的主题词。这些主题词的确定及其释义撰写颇费工夫。主题词的确定采用了基于实证数据的方法,即基于大量已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筛选出主题词条,再依据词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撰写释义。波奇哈克将此方法称为“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法”。较之以往编写百科全书时采用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即根据编写者或撰写者的经验确定主题词条的方法,这种方法无疑具有革新意义。因为经过这种方法筛选出的词条能够更加真实地体现口译研究领域的实际状况,同时使得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和查询本书把握口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

考虑到本书由多人撰写,而每位作者都有特定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能带来学术观点的片面性,主编特别强调通过“融合”实现观点的平衡,也即每个主题词的释义都要求作者注重跨领域、跨形式和跨场合的知识介绍。

为方便读者查找词条,本书提供了两种检索方式:一种是按字母排序,另一种是按主题领域分类。在书首的“词条释义与作者列表”(List of Articles and Authors)中,按英文字母顺序列出了全书所有词条及其作者姓名。而在其后的“词条主题大纲”(Thematic Outline of Entries)中则按主题领域对全书词条进行了分类,共计11大类,包括:“理论概念与方法”、“历史”、“口译形式”、“口译场景”、“口译过程”、“口译产品与质量”、“口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法”及“口译研究之为学科”等。这两种检索方式既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查询手段,又让口译研究领域的问题、概念、历史、脉络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使用者眼前。

可以说,为实现主编波奇哈克所设想的对口译研究领域既有知识的“全面”且“融合”的呈现,本书还采用了与其他百科全书类著作不一样的主题词(概念)呈现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书中每一个主题词之下,都标明了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链接”。该链接有三种类型,分别以向上、水平和向下的箭头表示。向上箭头表示上义概念,水平箭头表示并列概念,而向下箭头则表示下义概念。举例来说,Fidelity这一词条下就出现了↑Ethics, ↑Quality, →Accuracy和→Trust等一组相关概念。其中的向上和水平箭头就表示Ethics和Quality是Fidelity的上义概念,而Accuracy和Trust则为其并列概念。读者可以循着此类线索,在书中查询其他相关概念。例如,Fidelity的上义概念之一是Ethics。在Ethics词条下又提供了↑Profession、→Role、↓Fidelity、↓Neutrality等相关概念。以Ethics为主题词,Profession是其上义概念,Role是其并列概念,而Fidelity和Neutrality则是其下义概念。我们注意到,Fidelity和Ethics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这种双向标识的方法得以明示。本书中的其他概念也是通过此种方式环环相扣。只要读者顺着书中提供的概念关系标识按图索骥,就可以逐步建构起对口译研究各领域的全面和深入理解。

这种设计体现了对概念框架的精细分类与整合,从而在纸质书籍中实现了原本只有在电子文件中才能实现的“交叉引证”功能。同时,借助书中标识,读者可以在不同概念之间自由穿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按照主编波奇哈克的话来说,就是提供给使用者融为一体、连贯且详细的主题词群,通过多层次的主题词架构,最终呈现一个融合而全面的“知识网络”。

作为书中“知识网络”的数据支撑,全书还提供了两种形式的参考文献。一种是词条释义中的夹注,其特点是与词条相关度高,易于查询与获取。另一种是书末所附的大型参考文献目录,收录了2,100余条文献,这些文献对应书中的词条与概念框架,可以说是口译研究领域截至目前最全面的文献目录。

3.简评

3.1 特色

《口译研究百科全书》是一部内容丰富且颇具特色的作品。主编波奇哈克是当今西方口译研究界的学者之一。他集合全世界范围内口译研究各领域专家共同编撰的这部百科全书全面呈现了口译研究领域的历史、脉络、主题与概念,体现了口译研究发展的最新趋势。本书的关键词可以归纳为:全面、融合、新颖、易用。

全面。本书的编写目标是要全面收纳既有的口译研究成果。这一点既体现在参与本书编撰的人数之多和范围之广,也体现在书中提供参考文献收录书目之多。本书中收录的词条是根据实际研究中的主题而选定的,因此可以说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口译研究的趋势。读者通过阅读或查询本书,可以形成对口译研究领域较为全面的理解。

融合。本书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其实口译研究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从一开始就具有跨学科特征,从早期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到近来的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口译研究通过跨学科借鉴实现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不断革新与推进。而跨领域的融合则更多地体现在口译研究内部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打通。例如,对Ethics的介绍,不局限于社区口译等特定口译场合,而将其视为贯通多种场合,如会议口译、社区口译、法庭口译的普适性概念。

新颖。本书的新颖性体现在其设计理念。全书中的所有主题词,都采用了“交叉参照”的呈现形式,同时呈现特定主题词的上义、并列和下义等相关概念,从而构建起整合性的口译研究知识体系。读者按照书中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对特定领域研究架构的理解。

易用。本书提供了两种检索方式,即字母顺序分类和主题领域分类。使用者既可以通过字母顺序迅速定位自己要查询的词条,又可以依据主题分类快速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书中还提供了超大量的参考书目,可以满足读者延伸阅读、拓展知识的需求。

3.2 不足之处

口译研究领域的丰富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本书作为口译研究领域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已经尽力做到“全面与平衡”,但由于编写过程涉及的撰写者很多,内容范围也非常广,因此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或由于对特定领域信息的掌握不全,或由于撰写者的一时疏忽,也给今后的修订与完善留出了不少空间。

本书的不足之处之一是在参考文献方面的语言偏见。如主编波奇哈克所坦承,全书撰写主要参考的是已发表的英语论文与书籍,而对其他语言发表的论文、书籍则鲜有涉及。尽管有些词条撰写者的母语非英语,但遗漏其他语言发表的口译研究成果,甚至导致观点不够全面的现象在所难免。

本书的另一不足之处是在特定词条方面信息失实。尽管主编波奇哈克强调该书体现的是口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但由于内容跨度太大,未能确保每一词条信息的精确性。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龙惠珠(Rachel Lung)撰写的China词条。书中China词条被归于“历史”主题类别,其释义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中国的翻译史,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参照撰写者此前出版的Interpreters in Earlier Imperial China(《中国古代的译语人》)一书。第二部分介绍当代中国口译研究现状,其内容不乏失实之处。例如,在回顾中国口译员培训历史时,撰写者引用的资料是发表于7年前的国内学者的英文文章,其中有关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部分信息因袭了来源文章中的错误。原文如下:

Most notably, it (the opening of China) kick-started the UN training program for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1979-1995), which produced some 100 interpreters, most of whom went on to work at the UN (Wang & Mu, 2009).

上述引文中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文写法有误,应为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同时对联合国译训部的存在时间点也记录有误,应为1979-1994,1994年联合国译训部改名为“高级翻译学院”。以上信息属于常识性信息,而且比较容易查证,撰写者应通过查询校订引文中的信息错误。

接下来的一句信息也不准确。原文称:

Before that (1979), interpreting courses were simply perceived as tools forimprov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and constituted a subsidiary part of degree programs i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其实对国内的翻译(含口笔译)人才培养并非起始于1979年建立的联合国译训部。早在1957年,外交部就已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制定了外交翻译干部培养十年计划。在此计划下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了多期翻译培训班。这个培训项目中的翻译训练显然是带有专门目的性的,而非仅从属于提高外语技能和语言文学学习的需要。

3.3 启示

洋洋洒洒数百页的《口译研究百科全书》是迄今为止口译研究领域最全面也是最新的路线图,此书的设计和编写给国内口译学界的同仁以诸多启示。

首先,本书集多国学者之力,旨在编写体现口译研究最新进展的大全之作。这样的里程碑式的工程或计划在国内口译学界还没有出现。方梦之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译学大辞典》是目前国内翻译界最新最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但其中有关口译的词条只有区区20条,且涉及面很窄,不足以体现口译研究之全貌。因此,国内口译学界也应有编写能够全面体现我国口译研究成就的百科全书或辞书的宏大目标。编写百科全书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口译研究者提供清晰、完整的研究路线图,而且将会推动口译学界的紧密协作与创新。

其次,本书采用了新颖的词条设计与呈现方式,旨在构建完整的概念框架和知识网络。这一点值得国内今后编写类似书籍时参考。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口译学科的发展也在跨领域、跨学科的相互浇灌中突飞猛进。在如何引领有志于从事口译研究的读者迅速构建对该领域研究现状及架构的理解方面,本书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最后,百密难免一疏。本书中有关China的词条释义中出现了信息失实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撰写者没有有意识地去获得最新资料,而另一方面也值得国内学者反省自身。由于在国际学界的发声不足,不能将有关国内口译界的准确信息传递出去,导致以讹传讹。国内学者也应以此自省、自警,在埋头研究的同时,加强与国际学界的交流,争取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更强的中国声音。

4.小结

《口译研究百科全书》是对国际口译研究界近年来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同时又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口译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研究者可以借助书中提供的检索工具和主题词架构,较快地形成对口译研究领域的理解,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未来可以垦拓的领域。尽管在少数词条上,本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但瑕不掩瑜,《口译研究百科全书》仍不失为主编波奇哈克所称之“体现口译研究最新进展的大全之书”。

Baker, M.& Saldanha, G.(2009).(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2nd ed.).New York: Routledge.

Lung, R.(2011).Interpreter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Mikkelson, H.& Jourdenais, R.(2015).(Eds.).Routledge handbook of interpreting.New York: Routledge.

Millán, C.& Bartrina, F.(2013).(Eds.).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Pöchhacker, F.& Shlesinger, M.(2002).(Eds.).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New York: Routledge.

Pöchhacker, F.(2004).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New York: Routledge.

Pöchhacker, F.(2015).(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interpreting studies.New York: Routledge.

方梦之.(编).(2011).中国译学大辞典.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 王颖冲)

① 本文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口译案例教学创新模式研究”(项目号2016JJ011);同时获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姚斌,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邓小玲,德国美因茨翻译语言文化学院博士候选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电子邮箱:姚斌benjaminyao@163.com邓小玲lydia_lene@163.com

猜你喜欢
新颖全面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05:54
作文立意的探究
武术功能的“全面性”与全球化发展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27:18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2:19:47
浅析新颖的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