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 四(上)Unit 2 B Let’s talk 对话教学

2016-04-16 06:47陈燕华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6年7期
关键词:失物试教书包

陈燕华

一、教学过程对比

1.营造氛围,体验语用

【试教片断1】热身环节,先播放歌曲视频“My schoolbag”,再播放A部分Let’s do视频,接着是游戏“I say,you do”。

【教学片断1】播放完“My schoolbag”歌曲后,教师先示范问学生:What’s in your schoolbag?然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书包里有什么。

【教学对比】试教中的歌曲和Let’s do都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英语学习的状态,但Let’s do与歌曲的作用重复,“I say,you do”是让学生听懂教师指令做出相应动作的游戏,与本课教学内容联系不是特别密切。改进后,教师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前画一画、写一写书包里有什么。经过课前的预习,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有话可说,也敢于、乐于、急于用英语表达自己书包内的物品,本课主题更加鲜明、简洁,语言运用更加自然、真实,也实现了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2.串联情境,丰富语用

【试教片断2】

(1)教师表演,引入主题。准备上新课了,但教师找不到书:Where is my schoolbag?Oh,I lost my book.”接着,教师夸张、着急地寻找自己的课本,由此适时教学难点单词“lost”,并引导找到书的学生说:Here it is.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理解“lost”和“Here it is.”的意思。

(2)头脑风暴,激活旧知。笔者设计了一个情境:一年级的小朋友总是丢东西,他们都在着急地找东西,请同学们帮帮他们。第一位小朋友Ann丢了书包,她可以去哪里找呢?从而引出地点标题“Lost and Found”,图中出示了一个箱子,里面装有许多丢失的物品,让学生猜一猜Ann丢失的书包是什么颜色:What colour is it?What’s in it?利用头脑风暴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

(3)猜物游戏,学习新词。第二位小朋友Andy也丢了书包,同样以“What colour is it?“What’s in it?”的问题引导学生猜,但Andy的书包里只有“An English book,a notebook and two toys.”,从而引出课文内的句子,并教学新单词“notebook”和“toy”。

(4)学习课文,解构文本。第三位小朋友May也丢了书包,同样以“What colour is it?What’s in it?”的问题引导学生猜,但May的书包里有一本故事书,故事的内容就是课本内容。

【教学片断2】笔者对该环节进行了改进。先插播一小段《爸爸去哪儿》的音乐并出示其图片,然后设计任务,要求Kimi,Angela,Cindy,Tian tian,Shitou完成村长交给的任务,寻找失物的主人,请同学们一起帮忙:假如你要找失物的主人,你会问什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会用“What colour is the schoolbag?What’s in it?”提问。然后分别出示两张任务卡。第一张任务卡,请学生帮Kimi寻找蓝色书包的主人,书包里装有“An English book,a Chinese book,a math book,a pencil box and three story books”;第二张任务卡,请学生帮Angela寻找红色书包的主人,书包里装有“A story book,a notebook,two toys, three keys and some candies.”。

【教学对比】试教中,设计一年级新生寻找失物的情境,虽然贴近生活,但情境不够真实,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预设答案回答问题,话语权受到严格的限制。而且三个环节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既没有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又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导入课文的学习,降低了教学效率。修改后,笔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为情境,让学生思考问题“If you want to help them find the owners,what will you ask?”,通过这一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语用动机,激活其英语思维,培养其学会提问、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一个任务是帮Kimi找书包,遵循了《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做中学”理念,复习旧知。第二个任务是帮Angela找书包,注重了单元整体教学,将B部分的四个新单词融入其中。因为本课的对话中,出现了“a notebook,two toys”两个新单词,“key”和“candy”两个单词的发音不难,难点在单词的单复数形式,所以我在板书时,特别区分了单复数形式,让学生在对比中观察、归纳、总结单词的单复数形式。然后,Angela被书包里的故事书吸引了,我们和她读一读这本故事书,这个故事的内容就是课文内容。

3.应用主题,提升语用

【试教片断3】在学习课文内容前,第一步,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1)What did Zhang Peng lose? (2)What colour is ZhangPeng’sschoolbag? (3)What’s in it?;第二步,出示文本框架,让学生同桌交流,再看动画视频检查答案;第三步,听录音跟读,注意正确的语音、语调。第四步,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学片断3】在第一步前增加了一个环节:教师对课本插图进行加工,在图中的失物箱内加入更多的丢失物品,让学生观察图片,预测张鹏丢失的物品;第二步,带着问题“What did Zhang Peng lose?”听录音,检查学生自己预测的答案;第三步,学生第二次听录音回答问题:(1)What colour is ZhangPeng’sschoolbag?(2)What’s in it?

【教学对比】此环节增加了看图猜测这一步,培养了学生读图和观察的能力,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给其更多的表达空间。听课文内容由一次增加为两次,第一次是整体呈现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第二次是听细节,培养学生的听力。框架文本的运用,又为学生创造了开口交流的机会,提升了其理解能力。

4.延伸主题,拓展语用

【试教片断4】第四位小朋友Terry不见了铅笔盒,让学生猜一猜他的铅笔盒是什么颜色,里面有什么。又进行了一轮头脑风暴,发现铅笔盒内有一张任务卡,任务卡里有两个任务,请学生在两个情境中任选其中一个,与同桌创编对话。

【教学片断4】第三张任务卡:请学生帮Cindy寻找黄色铅笔盒的主人,里面装有“a pen,an eraser,a ruler and two pencils.”。教学前准备好如下不同的卡片藏在四个小组中,找失物的学生要根据任务卡上的内容寻找失物。然后再设计四人小组活动,两位学生分别帮天天和石头找失物。

两位学生手上各持四张失物卡(如上图),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活动。找到失物后,对学生及时表扬:You are great.Please help the people who needs help.But put your things in the right place.Don’t always lose your things.

【教学对比】试教中,教师将学生的书包和文具盒装在一个纸盒内,让学生表演对话,但讲台上的书包和文具盒的颜色都不一样,学生只要问“What colour is your schoolbag/pencil case?”,就不用再问“What is in it?”,这样的情境缺乏真实性,不能真正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修改后,学生手上不同的信息卡含有信息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其想说的欲望,让学生真正地运用语言,检测了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及时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文化教育。

二、感悟与启示

1援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语言运用的情境性。《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应该考虑该情境与主题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语言储备和语言能力等。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创设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语境,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课例中,笔者虽然运用教材主题“Lost and Found”,但学生似乎不能感受到主题的真正意思。为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笔者加入了《爸爸去哪儿》的情境,将语言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工具性融为一体,遵循了新课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升语言运用的重复性。教材中一个单元一个话题,知识的滚动复现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已学的知识会慢慢忘记。为了将已学语言知识不断地重现、巩固和运用,使学生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让其获得话语权。课前,笔者围绕单元话题“What’s in your schoolbag?”开展头脑风暴,激活学生关于文具和书本等已学词汇的知识,并在板书上下足工夫,左边是单数物品,右边是复数物品,用红笔标出复数中的“s”或“es”。通过板书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复习单复数的用法,并为理解单元话题内容做好铺垫。

3.基于教师的提问,提升语言运用的思维性。《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抓”与“放”相结合。在本课中,教师设计的前置作业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促使学生预习了新课的核心语言,在Free talk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自然、真实、高效。当询问学生帮助别人寻找失物时,应该怎么问?教师富有思维含量的提问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4.基于活动设计的形式,提升语言运用的趣味性。信息差是指人们对事物或对人了解程度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彼此都想了解对方的信息,人们才有必要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信息平衡,实现交际目的。只有存在双方信息差的交际才是真实的交际,才有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没有信息差,就不可能有真实的语言交际。在拓展环节,教师设计了不同的失物卡,让学生根据任务卡寻找失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其思维潜能,调动其使用所学语言的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基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语言运用的人文性。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更要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影响。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美好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重知识运用、轻情感渗透的现象,始终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充分运用语言的同时达成学习目标,培养美好的情感。

总之,一堂有效的英语课应该有适当的语量、恰当的情境,并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用材料,并提供机会让学生感悟和运用语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学生语言使用的敏感性,学生就完全有能力在语言交流中理解并习得目标语言,并逐步有意识地在适合的语境中自主运用,真正实现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得体地使用语言。

猜你喜欢
失物试教书包
我的书包
不要随便怀疑别人
减负书包
失物启事
我的书包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尼亚加拉瀑布欲拍卖游客失物
闲话“裸课”
试教,你怎么看?
路不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