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玉 闵淑娴
【教材解读】
《诗园里的百音盒》选自《学语文之友》杂志,是由胡安妮的《蛋》、彭俐的《雪》、金波的《雨铃铛》和英国诗人里弗茨的《巴喳——巴喳》四首儿童诗歌组成的类文文本。这四首诗分别描写了大自然中蛋打破,白雪落在树林里和房檐上,春雨洒在房檐上以及小动物们遭遇“大皮靴”迅速躲藏的不同景象,诗中藏着“沙沙”、“啪嗒”、“咔嚓咔嚓”、“丁零当啷”等不同形式的拟声词,组成了一座会唱歌的诗园。这些拟声词模拟了大自然中物体打破,雪、雨等自然现象和小动物发出的声音,拟声词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韵律美和画面感。
【目标制定】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一组诗的学习,学会“读诗句、找词语、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并尝试运用。
3.能展开想象,个性化地朗读拟声词,认识拟声词不同的构词形式,体会拟声词的生动优美。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美妙,激发聆听、模拟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兴趣,并尝试运用拟声词创编小诗。
【教学流程】
以猜谜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朗读《蛋》,在猜出谜底后,通过“你的蛋是什么蛋?从哪儿滚下来的?”的提问,引领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如:我的蛋是鸡蛋,是从鸡窝里滚出来的;我的蛋是鸭蛋,是从山坡上滚下来;我的蛋是鸽子蛋,从树上滚下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读出不同地方滚落的蛋发出的不同声音。然后抓住“啪嗒”引出拟声词的概念,板书课题“诗园里的百音盒”,引领学生走进这一组有声音的诗歌园。
首先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雪》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分别朗读,并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拟声词“咔嚓咔嚓”“滴答滴答”。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树林里美丽的雪景,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时,相机启发他们想象:树林里一串串不同的脚印会是谁留下来的?在想象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扮演在林子里玩耍的各种动物。如果是庞大笨重的狗熊,就引导将“咔嚓咔嚓”读得又慢又重;如果是娇小玲珑的小兔子、小鸡,就引导将“咔嚓咔嚓”读得又轻又快,从而个性化地读出动物们在雪地上玩耍的快乐与淘气。紧接着让学生自主朗读描写“房檐上的雪”的段落,经过前面朗读的指导,学生能想象出雪水刚融化和已经完全融化的不同情景,把“滴答滴答”读得有急有缓、有断有续、有轻有重。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了“咔嚓咔嚓”“滴答滴答”的不同画面。最后男女生分小节朗读诗歌,读出雪的“淘气”和“娇气”。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不同环节相机板书“读诗句、找词语、想画面”,从而帮助学生在感性的学习过程中提炼出理性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雨铃铛》提供方法的支撑。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读诗句、找词语、想画面”的诗歌学习方法,布置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雨铃铛》。全班交流时先自由朗读,再进行同桌合作,结合想象的画面,用“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___。”的句式说一说春雨除了洒在房檐上还会洒在哪儿,从而培养学生的仿句说话能力和想象力。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小铃铛还会发出怎样动听的声音,如:叮铃叮铃、叮当叮当、叮咚叮咚……使学生积累更多有趣的拟声词,激发学生对拟声词的兴趣,并在替代式的反复朗读中体会拟声词的美妙。
学完《雪》和《雨铃铛》,将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观察并发现两首诗相似的地方。学生会发现诗中的拟声词都是反复出现的。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思考“如果将拟声词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在对比诵读的过程中,会体会到拟声词反复运用使诗歌更有韵律感和画面美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拟声词,发现拟声词构词形式的秘密,如“AA”“AB”“ABCD”式结构,体会拟声词构词形式的多样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先读诗句、找拟声词,再联系诗句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巴喳——巴喳》时我们设计了更加开放的活动。
首先把《雪》《雨铃铛》和《巴喳——巴喳》这三首诗放在一起,让他们比一比第三首诗与前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会有许多精彩的发现:1.第三首比较长,题目中就有拟声词。2.声音发出的对象不同,前两首诗都是自然景象发出的声音,第三首诗是人和动物发出的声音。3.前两首诗直接写出雪和春雨发出声音,第三首诗没有直接写出是谁发出声音,而是用拟声词替代了发出声音的人与小动物。在学生交流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找拟声词、读拟声词,并根据拟声词再来猜一猜是谁发出了这些声音。“笃笃”可能是啄木鸟,“叽叽”是百灵鸟、喜鹊、麻雀,“吱吱”可能是小松鼠,“蹦蹦”可能是袋鼠、小鹿、小白兔,“沙沙”可能是田鼠、蛇……这些发现是课堂上精彩的生成,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发现中他们也体会到拟声词既可以模拟动物的叫声,也可以模拟动物运动、吃食等活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一环节,通过三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拟声词在不同诗歌中运用的妙处。
接着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这首诗,学生会发现中间的五行诗都有“一下”这个词,教师相机指导他们读出小动物们听到“巴喳——巴喳”声响时的慌张和动作的迅速,再依据诗中的动词“躲、飞、窜、钻、溜”,让他们加上自己的动作再来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演一演。这一环节将学生真正引入了奇妙的大森林。
最后通过想象当“巴喳——巴喳”走远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景象,让学生用声音代替这些小动物来说一说,如“呱呱”一下跳出了池塘;“嗡嗡”在花丛中采蜜;“咕咕”在蓝天飞翔……这一环节抓住诗歌的结尾,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拓展想象,提升了学生模仿诗句,创造性想象说话的能力。
教师通过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聆听各种奇妙的声音,再运用拟声词来模仿声音。教师选择的声音是具有典型性并且容易模仿的,如“哞哞”、“呼呼”、“布谷布谷”、“哗啦啦”、“噼里啪啦”等,这些拟声词的结构也各不相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拟声词的不同构词方式。最后引导学生用拟声词合作编一编小诗,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但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语言充满了童真童趣,此环节在开放的活动中提升了学生运用拟声词创编诗歌的能力,陶冶了学生的诗心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