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艳
“工匠精神”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会还没结束,2016年3月10日,小米重金包下《新京报》头版,亮出了自己的态度——“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新国货”,并约定了新品发布会的日期——月29日,届时雷军要和大家一起聊聊“新国货”。
“新国货”是2015年7月份小米在北京召开小米电视2S发布会上,由雷军提出的概念。雷军希望小米的产品能够使国人改变对传统国货的印象,“新国货”就是要提升产品品质,达到比洋品牌品质更好。这个概念颇为鼓舞人心,雷军也坚信小米就是“新国货”运动的推动者。
小米的产品逻辑——大市场
大家对于此次新品发布寄予了厚望,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小米将推出“小米电饭煲”。那么,电饭煲究竟是一门什么生意?
根据中怡康给出的数据:2015年,中国电饭煲的出货量约为5000万台。因此,若“小米电饭煲”的市场占有率能达到0.02%,便算成功。2015年上半年,普通电饭煲零售额占比69.4%,较去年同期下降近10%;IH电饭煲则一路攀升,占比已超过30%。电饭煲正在取代普通电饭煲,并在一二线市场(互联网渗透率最高的地区)的增长很快。
可是格力董明珠先行一步。
小米广告发布的两天前,也就是3月8日,董明珠在北京举办了一个饭局,请大家吃米饭,格力大松电饭煲在“蒸米饭”盲测中完胜其他3种参与盲测的国外品牌,董明珠扬眉吐气了。
格力在生产电饭煲上是有底气的,此款产品最突出的是IH电磁加热技术。在格力,服务电饭煲研发生产的是几百人的团队,从内胆结构到外观设计,每一个技术细节,都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因此,格力推出的大松高端电饭煲售价1199元。如果小米电饭煲来了,多半会主打性价比。
但小米没有技术积累,不可能也不愿意在短时间内养一支几百人的电饭煲研发团队,如果不想被再次指责抄袭,小米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购买相关的核心技术。据松下的内部人士透露,小米曾找松下谈过合作,但由于前者给出的价格过于凶残,最后未能达成交易。但是无论如何,小米还是要与某个技术方达成协议,获得核心技术,而小米只会在外观设计方面着力改进,并发挥其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开展营销。
那么,小米推出电饭煲的底气在哪儿?
一直以来,在小米的产品投资逻辑中,针对产品本身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大市场。“产品做出来,起量必须在百万级以上。”小米投资团队成员高雪曾表示。其产品发展路径是寻找需求痛点,这些痛点或许是由于产品不够好用,也或许是由于产品价格过高,也或者是二者兼有,并通过单品爆款的方式在互联网上销售来满足痛点需求。通过达到一定的生产和销售规模,降低成本,使消费者受益。一系列的数字也显示,电饭煲的市场符合小米一贯的产品逻辑。但是如此简单的逻辑,只凭借“小米手机式”的营销能够打开市场吗?
多元化策略让小米腹背受敌
500年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论述,习近平对于王明阳的知行合一推崇备至,前后次进行了推荐。
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也被无数的互联网创业者以及希望在互联网寻找突破口的传统企业转型者奉为经典。雷军不仅有思想,而且有行动,正是知行合一成就了当年的小米。
从2010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小米用5年时间发展成了估值460亿美元、拥有4000名员工、正全面国际化的超大体量公司。小米的成长过程近乎疯狂,不仅在国内找不到任何参考标的,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其都堪称奇迹。
但是,小米正在失去专注。2015年下半年,雷军提出要搞100家智能硬件企业,要建立智能家居产品链。之后小米在智能家居上推出了很多新的产品,有床垫枕头、充电宝、一根网线。依靠对小米产品发展逻辑的自信,短短的5年时间内,小米已然涉及到了手机、平板、电池、平衡车、插座、路由器、运动相机、体重秤等等多个领域,并在近期宣布进军和机器人领域,“专注”早已被抛在脑后。
同时,低端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小米手机正逐渐失去消费者的信任,米粉们失去了当年的热情,做出核心产品的小米手机也推出缓慢,失去了“唯快不破”的威力。
术业有专攻,小米进入智能硬件领域不能说是一个错误,但却毫无疑问分散了小米的资源,即使雷军本人后来已经意识到了在智能硬件上投入的注意力过多。小米对于旗下小米手环、插线板、移动电源、耳机音箱、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平衡车的营销投入已经远远超过对小米手机本身的投入,这样的结果让用户对小米的品牌内涵感知产生偏移。小米靠手机起家,消费者很难在所有领域对小米的产品都有信心。
分散的精力和资金,不仅使小米的销售额受到影响,而且在手机的宣传和质量方面也受到影响。比如刚刚上市的红米3,就前所未有地没有开发布会,甚至连媒体沟通会都没有开,只是发几天产品的几个特点作为预热就上市了。红米系列是小米现在的主要机型,对于一个如此重要产品的诞生,竟如此“低调”,这不免让人担心红米3的质量问题,进而打击消费者对于红米3的信心。
对于小米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新品发布会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而且也是一个与消费者交流互动的好机会,更是表达了一种对于本身产品自信,对于产品质量承诺的态度。
雷军也意识到了小米正在失去专注,在几乎所有的发布会上,雷军总会反复强调:“小米只做四件事,手机、平板、电视、路由器。”在今年的年会上,雷军已经明确提出聚焦的具体动作,成立核心器件部,助小米手机在严重同质化的竞争下突围,重新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成长受阻,寻求IPO突破
雷军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小米的这些问题他肯定都看到了,但是依然无法扭转颓势,小米由盛转衰是有其必然性的。
小米在2014年底完成融资后,估值达到了顶峰的450亿美元,其高估值来源于两点:第一,智能手机业务的高速增长;第二,在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的布局。这让小米看起来有光明的前景,只要后续融资能找到接盘侠,小米估值继续上涨或者IPO上市后可以套现,投资人都能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在形势好的时候,雷军并不急于。
但是形势发生了变化,小米依托高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变为一个低增长的市场了。
据市场调研公司IDC的报告,2015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4亿部,同比增长10.4%,预计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5亿部,同比增长5.7%,并且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将持续下滑。小米公司在2013年售出1870万部手机,在2014年售出万部手机,公司在2014年给出的2015年预期是8000万部-1亿部,实际销售的数量是7080万部。而小米销量季度环比首次下跌是2014年四季度,恰好是小米估值最高点。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目前略显凌乱的公司战略可能正是由于当初没有在估值高点时选择IPO的后遗症。
作为一个企业,小米必然会存在它的资源局限性,无论是资本还是人才,这意味着小米一定要对产品进行很慎重的筛选。在小米最重要的资源中,有一个稀缺资源,对小米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资源就是雷军本人。战略和产品细节这两个重要的层面都由雷军亲自负责,同时雷军在小米所有的决策中拥有最终决定权,正是由于雷军执着的个性和对产品的极致投入成就了火爆一时的小米手机。
另外,小米的内部架构也成为公司成长的大问题。雷军将权力下放给7位合伙人,类似于“地方自治”,合伙人拥有较大自主权,且不互相干预。但是小米发展太快了,短短5年时间内,小米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成为拥有8000名员工的大型公司,小米还是得了大企业病。如果不能正视这个问题,不采用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去跟上公司变大的节奏,必然给公司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而IPO是公司快速优化治理结构、走向正规化的最佳路径。
也许这是两会期间雷军在接受采访时,不再坚持此前“小米5年内不准备IPO”说法的原因,他转而表示,考虑到投资人和员工诉求,小米公司并不排斥。这可能是雷军寻求小米突围的考量,也或许是他正谋求全身而退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