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有山
2015年是“一带一路”战略从倡议转变为实际行动的元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真正产生实效离不开沿线国家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各自战略的相互对接。在此背景下,企业与组织的活动将最为频繁和活跃,企业应适应文化交流格局的转变趋势,在国际合作和交往中积极承担其必要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义务。
了解文化差异,创造文化交流的氛围
中国企业与组织首先要充分认知中国的文化精神和内涵。例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知天、知人、知己之道,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如中国文化关注天人关系,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主张天人合一、和谐,人要遵循自然法则,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提倡“仁”、“义”的精神,推己及人、求同存异、与人为善,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不仅要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也要了解西方和东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魅力。在跨国文化交流中,中国企业应具有世界眼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人口40多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在,宗教信仰繁多,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中国人应该了解和掌握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外名胜古迹、哲学宗教、音乐绘画、社交礼仪等,这样才能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之桥梁,学习先进文化之先行者,推介中国文化之志愿者。
30多年来,我国企业与欧美国家交往较多,融合度高,管理文化比较也更充分。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作为世界两大文化阵营虽然过于简单,但从实践和管理的角度看,分析中西管理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在“一带一路”经济共建中给我们提供一个参照系。
但是,文化差异在“一带一路”范围内更加复杂,即便在中华文明圈内,中国与新加坡、日本、韩国也不尽相同。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司法等各方面的内涵,其中文化的差异是关键因素之一。要进行跨国文化交流,首先就要对国外文化进行详细的研究。开展跨国文化交流的实证研究和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文化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值得国际化企业与组织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当今世界,2/3以上并购后的企业未能实现所期望的商业价值,2/3以上的并购企业失败源于并购后整合过程的文化冲突,并购后两家企业最难整合的是企业文化的整合。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有条件进行跨国投资的大公司已经开始重视对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对国外文化的研究却相对缺乏。
以人文精神焕发创新活力
加快与沿线国家文化沟通
“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是对“一带一路”的要求,我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各个通道的建设,其中的“民心相通”更是责无旁贷。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比较,人文精神是特色之一,而较少宗教、民族色彩。“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是以人文精神加强加快与合作国之间的深入沟通与相互了解。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学识修养、人际交往、情感态度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期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重功利、轻价值、重理性、轻人性的世俗态度,这是导致一些人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
从微观层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提高企业与组织成员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以包容、平等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企业员工和民众进行文化交流。同时,跨文化国际合作和交往中,企业与组织应对外来文化具有批判意识、鉴别能力,以及解读各种文化差异性的观念、符号和象征的能力,才能正确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的文化精髓,并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这就要求企业与组织成员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立的人文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质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引进文化到推动文化走出去,从弱势走向强势,从世界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历史上,中华文化几度领先于世界,如今又迎来文化复兴的巨大机遇,企业与组织在此洪流中责无旁贷。
找准“保持自我”与“适应他人”
之间的平衡点
管理人员在国外的文化环境中既要注意“适应他人”,也要“保持自我”,关键是找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适应他人”是真正理解、尊重东道国的文化;“保持自我”是坚信本国优秀文化的特色魅力与影响力,并把它变为自己的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要把中西方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和谐的多元企业文化。
跨国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对人有效管理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体系的开发利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的经理人,同时要实行开放的用人体系,尽量依靠当地人和意见领袖,借助他们的优势发展企业与组织的事业。
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差异、做好跨国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在这些方面和国外有不小的差距。可以通过跨国文化研究并进行跨国文化培训,开发我们的人力资源,提高管理人才跨文化能力。成功的国际业务人员要具备相关性格特征、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等素质。如何评估国际人才并据此派出海外工作人员是跨国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企业一开始就选拔合适的人才从事国际业务,将大大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发的成功率,大幅度减少国际人才培训经费和节省时间与精力投入。
充分利用经贸与文化交流平台
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
跨国文化沟通是国际化企业与组织生存的重要前提,解决跨国文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便是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有效实施跨国文化沟通的途径之一是充分利用政府主导或引导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参与,促进相互了解。
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利用的文化交流平台主要有:中国与沿线国家如伊朗、埃及等国互办的“文化年”“2015中国巴基斯坦友好交流年”等;经贸与文化贸易展会平台有“西洽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新疆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之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品交易会”“广东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
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商业逻辑参与“一带一路”,更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企业的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和吸收。有理想有远见的企业应着眼于大局,着眼于未来和长远利益,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统一,在文化交流中让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沟通方式与世界接轨,共同创造新的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