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巍
虽然我国在国家层面未就“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专门的文化战略设计,但文化战略总是其应有之义。从战略上,文化代表一种话语权与软实力,这需要基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设计;从文化本身,文化是一种延绵不绝的变迁过程,战略路径需遵循其自身的规律。文化贸易基于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而具有战略上双重属性,既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谁将成为是主流?
大概没有人否认,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除了军事、经济实力以外,文化的影响力也是独占鳌头。美国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一直都是全球效仿的典范,而其传媒影响力更是所向披靡,美国的文化产品在世界各地的谈判力之强令人感叹,多数国家对美国的文化贸易顺差竟已失去了免疫力。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其文化特征也在转型,而形成的新的文化也在世界各地继续发挥着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带来的“正能量”正在降低。在此窗口期,其他文化形态如中华文化事实上已经迎来了一个机遇,以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内容产业为平台的“主流”之争似乎已经开始。
法国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出版他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之前与“文明的冲突”理论的发明人塞缪尔·亨廷顿以及“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创造者约瑟夫·奈进行了交流。他还拜访了印度、沙特和中国的影视传媒集团的高管和1250位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每个文化主体的精英们都极富文化使命感。“面对美国的娱乐和欧洲的文化,这些新的全球内容贸易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幅全新的文化交流版图,尚处于绘制成型的阶段。”他认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关乎内容产业的“战争”已经拉开序幕。
文化贸易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国际贸易,是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所说的“内容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关于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界定标准很多,但无论以哪种划分标准,文化贸易涉及到的文化产品或服务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软实力。美国貌似奉行贸易自由主义,事实上从未放松文化安全战略,通过文化贸易向世界输出美国文化和价值观是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不仅重视文化的发展和输出,而且对国家文化安全极为关注,并将其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地位。其手段是以文化扩张来保障自身文化实力,通过意识形态输出与价值颠覆来保障自身的文化安全。”
从战略角度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通过强大的文化贸易维护文化安全,而弱势国家如果不能通过文化贸易壁垒加以保护,则会陷入国家安全崩盘的境地。从半个世纪的历史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权或政府都是被“软硬兼施”的手段被瓦解的,软的一方面就是文化渗透。文化贸易是一种特殊的贸易,从东西方文化比较而言,我国文化也处于弱势地位,通过适当的文化贸易政策进行文化保护,通过加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贸易以求对等和平衡,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国家安全法。
可以预见的是,在21世纪,钢铁与鲜血的战争发生的概率越来越低,而争夺经济掌控权和文化主流的战争将愈演愈烈。而文化贸易恰好又是经济与文化的交叉点,这使得文化贸易具有了一种特殊意义。
文化贸易与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体。我国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在文化方面缺乏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国家整体实力不匹配,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的短板。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十七大以后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包括价值体系、道德素养、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意识形态的争论已经不具有特别的代表性,当前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文化贸易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形势和“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能够体现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战略中更具有特别的时代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对外来文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进口的文化产品,如电影、戏剧、出版物,近10年来,网络游戏对外来文化的传播也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文化软实力在内是一国文化凝集力、国民文化生活水平和人文素养的综合能力,在外是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对外方面,除了文化交流活动外,文化产品走出去,让中华文化随着产品走入其他国家人民的精神生活当中,在文化融合中促进社会进步,文化贸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贸易的战略双重性
文化贸易的基础依然是文化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但是战略与策略还需要建立在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特性之上。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最大特性就是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其经济属性是指其具有与其他产品相同的利润和增值的经济诉求,而文化属性是指作为满足精神需要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性。
文化的经济属性是随着文化的产业化得到认可的,40多年来全球文化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26%。联合国贸发会议2014年初预测,2015年全球文化产业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升至左右,每年平均提高0.7-0.8个百分点。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统计口径不一)在其国家GDP中占10%以上。我国的文化产业10年来也呈现快速增长,被国家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来大力发展。
在文化战略下,文化贸易和文化产品一样具有双重性,即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文化贸易常常凸显的矛盾,往往就是两种属性的矛盾体现。在国家战略设计中,从经济属性上关注贸易总量和比重,从文化属性上要关注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状况,因为这体现了文化影响力对文化主体的作用和反作用。在企业层面,从经济属性上关注文化贸易对企业发展的利益,如解决规模性发展和消费者差异之间的矛盾,从文化属性关注文化附加值以及国家文化政策导向等问题。
“高势能”文化主体如美国者倡导文化贸易自由,而大多数国家持保守的文化贸易政策,包括欧洲对美国也一直持有文化保护主义态度。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从未停止在文化贸易上与美国的拉锯战,坚持“文化例外”,对美国文化产品的输入采取极其严苛的政策。其他很多国家虽然不在乎对美国的文化逆差,但是对其他文化进口(例如中国)还是保持谨慎态度。
同时实现经济诉求和文化诉求,是文化贸易战略的终极目标。这一点上,在全世界美国无出其右。从文化属性的战略设计,将中国和美国放在一个擂台上显然还是不对等的文化战略博弈。如今,中美之间,大概在相互之间的文化贸易上并不是很看重,而是更加看重各自在第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影响力,这一点将文化贸易的文化属性更加放大了,尤其值得重视。例如美国文化在中亚及东南亚等各种势力交汇的焦点地区已经站稳了脚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每一个文化动向都会引起美国的关注,这种博弈将持续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