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海淀 100083)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旅行叙事
吴丹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海淀 100083)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幽默家马克·吐温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以往对这部小说中种族问题进行研究的专著很多,这既使得这部小说长期以来在美国被禁,同时又导致其突出的旅行叙事特点被人长期忽视。从旅行叙事角度对该小说进行分析,对重新认定和解读这部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吐温;旅行小说;真实写照;河流叙事;良知斗争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和幽默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广受欢迎的文学作品,《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被认为是其最佳作品。《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讲述了美国白人小孩哈克贝里·费恩(以下简称哈克)离家出走,巧遇逃跑的黑奴杰姆,哈克为了帮助杰姆获得自由,两人沿着密西西比河一起逃往自由州,一路上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美国另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曾经评价《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这一本书”。然而,作为一部巨著,《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在美国却长期被禁,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美国没有任何一本书比《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历经过更长时间、更加持久、更加多变的审查。也很难找出另外一本书,像《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样,一出版就被大量的组织所禁,而且在出版后的110多年后还在持续面临着这样的困境”(Johnson 1996:29)。
大量的研究着眼于这本书中的种族问题,而忽略了这部小说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旅行叙事。马克·吐温本身就是一位成功的旅行作家,他的作品大多以旅行为线索展开,如《傻瓜国外旅行记》、《赤道旅行记》等。《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一半以上的章节都围绕着哈克和杰姆一路沿着密西西比河的冒险展开,是一部典型的旅行小说。本文将结合马克·吐温的亲身经历,从小说中的河流叙事以及在旅途中哈克经历真假良知争斗并最终成长的角度进行论述。
马克·吐温耗时八年创作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也是他自己最喜爱的作品。马克·吐温晚年最后一部作品是《马克·吐温自传》,《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仅次于这部自传的一部自传式小说,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可以从他的自传中找到原型。马克·吐温自幼生长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拔小镇上,青少年时期在河上当过水手,对河上的生活十分熟悉。《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从哈克的旅途同伴到在密西西比河的旅途所经之事、所遇之人,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真实生活。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重要角色杰姆就是马克·吐温的“丹尼尔大叔”。“他是一个中年黑奴,我们叫他‘丹尼尔大叔’。在黑人中间,他最有头脑,富有同情心,诚实,单纯,从来不懂得欺诈。多少年来,他一直照顾着我”(吐温2011:8)。马克·吐温把自己也写成了受杰姆保护和照顾的哈克,两人在密西西比河之旅中建立起了超越主仆的朋友及父子般的关系。在马克·吐温笔下,杰姆是一个充满温情、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夜行日休,晚上在河上漂流的时候,哈克和杰姆轮流值班,该轮到哈克的时候,杰姆总是不忍叫醒哈克,让他多睡一会儿;他们第一次在大雾中失散,杰姆看到哈克平安无恙,激动万分:
“我的天,史(是)你么,哈克?你没有自(死)吗——你没有落水盐(淹)自吗——你又回来啦?这太好啦,叫人布(不)敢相信,乖乖,叫人布敢相信哪。尚(让)我看看你,孩子,让我摸摸你。布,你没有自!你又回来啦,活得好好耳(儿)的,还史原来那过(个)哈克——谢天谢地,还史原来那过哈克!”(吐温 1989:88)
当杰姆被国王和公爵出卖之后,哈克焦急万分,最后决定,即使冒着将来可能会入地狱的风险也要去把杰姆解救出来。
哈克和杰姆在半路上遇到的两个大骗子国王和公爵,他们的骗术也源于马克·吐温的亲身经历,因为他自己就当过一个催眠师的同伙。“我们村子里来了个催眠师,这可是件叫人激动的大事……催眠师首先大做广告,保证他能创造奇迹”(吐温 2011:61)。青少年时期的马克·吐温“鬼迷心窍”,为了出风头当英雄,竟然配合催眠师,假装被催眠,并夸张地表现出自己见证了各种奇迹。晚年的他为自己的少不更事感到惭愧,这在小说中也有体现:哈克起初与国王和公爵合伙,一路行骗,最终良心发现,帮助三个孤女保住了财产,并决定与两个骗子决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把国王和公爵的行骗过程写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这与他曾经深入地与催眠师的合作密不可分。
“马克·吐温忍受不了夸张的旅行小说……他批判盲目听任于浪漫幻想的旅行者”(Robinson 2001:30)。小说中还有大量的来自马克·吐温亲身经历的内容,这些源于生活的写照也使这部小说摆脱了传统的天方夜谭式、想象多于现实的浪漫主义旅行小说,这也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一直被称道为脍炙人口的旅行小说的奥秘之处。
河流叙事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尤为独特的地方。旅行小说必然沿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移动,在空间上,比较典型的是沿着公路、大海进行叙事,以大河为叙事线索的小说相对较少。《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就是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以河流为线索的叙事,不同于在大海上,在一个单一的广阔的空间上漂泊;也不同于在公路上,摆脱不开陆地的限制,而是把流动的河流与静止的河岸,即陆地结合起来。“川流不息的河流向前流动,是人生旅程的象征。它哺育了哈克,让这位诚实的孩子茁壮成长”(张龙海1998:83)。陆地上充斥着死亡和暴力,黑暗与虚伪,不公与束缚,就像哈克的酒鬼父亲一样,迫害着哈克,使他选择投入“母亲河”的怀抱。密西西比河如同哈克的母亲,为他提供庇护,用她的力量,阻挡着陆地上侵入的恶势力。
河流是主线,以陆地上的村庄为坐标和节点。虽然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上,但是他们需要以陆地为导航,到杰姆渴望的自由州去。“我们谈着凯劳①,说是我们到了那地方,也不知道能不能认出它来。我说怕认不出,因为听人说,那儿不过有十几户人家,万一那些人家没有点灯,我们又怎么能知道正路过一个镇子呢?”(吐温 1989:92)哈克和杰姆担心错过自由州,时时刻刻盯着陆地上微弱的灯光来辨明是否到达了目的地。只有到达自由州,杰姆才能得到解救,不会被倒卖,不用四处躲藏,不用担心被抓住了会被绞死。“万一错过了它呢,那他又回到蓄奴地区,再也不用想自由啦。每隔一会儿,他就会跳起来说:‘瞧,灯火!。’其实那不是灯火,是磷火或是萤火虫”(吐温 1989:93)。他们以陆地上的灯火为导向,殊不知,这微弱的难以分辨的灯火就像陆地上这片小得可怜的“自由天堂”,它也是那么的微弱,一旦错过,就会陷入新的黑暗之地。当他们发现自己错过了自由州时都懊恼不已,也不得不改变航向,重新找寻。在这整个过程中,河流为他们庇护,在黑夜中小心翼翼地前行着。小说里有许多关于密西西比河的景色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在哈克眼里,这条河流美丽壮观而又神秘莫测,有时也令人生畏,但对比起陆地上那些由人心制造的险恶,他最终毅然选择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马克·吐温在自传里提到“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并不厌恶奴隶制度,不懂得奴隶制度有什么不对”(吐温2011:8)。就像小说里的哈克,他同样认为奴隶制是理所当然的。哈克和他周围其他的人一样,认为黑人天生低于白人一等。在小说的开端,哈克认为杰姆傻气、迷信、神神叨叨的。然而哈克对杰姆的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旅途中发生了改变,哈克也以自己的良知战胜了被赋予的良知。
哈克第一次对杰姆的看法发生改变是在他们被大雾拆散后,杰姆为能见到哈克平安归来而谢天谢地,哈克却若无其事地捉弄杰姆,正当他为自己的把戏得意时,杰姆的一番话使他的内心第一次受到了触动:
“我一边照管木柸(排),一边叫你,乏得布(不)行,我睡着了,当时我的醒(心)都碎啦,云(因)为你走散(失)啦。我自己,还有这木柸,会布会出事,我都布圆益(不愿意)去想啦。我醒来一看,你并并(平平)安安回来啦,布由得直荡(淌)眼泪,我满醒感谢,恨布得跪下来亲亲你的脚。可你,你想的史(是)怎样撒谎,作弄我劳(老)杰姆”(吐温 1989:91)。
这番话,唤醒了天性淳朴的哈克,他开始意识到:杰姆也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原先认为的那样,黑人都依附于白人,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会有高尚的思想,可以任意地捉弄,他自责道:
“可是他说的已经够了,够叫我觉得自己多么卑鄙,我恨不得想吻他的脚,求他收回他的话。足足经过了十五分钟,我才鼓起勇气,走去向一个黑奴低声下气地告罪——不过我到底做到了,以后我也从来没为了这件事懊悔过。我从此对他再也不使坏啦,我要早知道他会这么难过,我连这一回也不会干”(吐温 1989:91)。
看似是一个顽童的改错自知,实则是哈克对待杰姆这个黑奴身份的人的重新认识,他对杰姆有了尊重,这也是之后他们的关系逐渐升华的前提。
当哈克发现杰姆被国王和公爵卖了之后的反应,是最为著名也是小说里最富有内涵的一段,最能体现在整个旅途过程中,哈克与杰姆建立的真挚情感和哈克的人格走向成熟。哈克心中有两个良知在搏斗,救杰姆意味着对奴隶制的违背,这便是他被赋予的假良知,他觉得这么做是偷走华珍小姐的财产;不管杰姆的死活,显然他已经做不到了,因为他天生的真良知告诉他,杰姆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对他是多么的友好、百般照顾:
“我接着想,想起了我们在河上漂流的光景;我的眼前老有个杰姆,白天也好,夜晚也好,有时在月光底下,有时在暴风雨中,我们在一起漂流,聊天,唱歌,欢笑。可是不知怎么,我在他身上挑不出让我对他下狠心的短处来,反倒是念起他的好处来。我看到他值完了自个儿的班以后,不叫醒我,接着替我值班——好让我睡个够;我又看到,他在我从大雾中回到木排上,还有在两族人打冤家的地方,在沼泽地里,我又找到了他以及别的这种的时候,他有多高兴,他总是叫我乖乖,跟我亲热一番,凡是他能想到的对我好的事儿,他都做了,我想到他的为人有多好,末了,我想起了那天我告诉人家我们木排上的人得了天花,救了他以后,他怎样对我千恩万谢,说我是老杰姆这辈子在世界上交的最好的朋友”(吐温 1989:215)。
哈克的自白充分说明,他的真良知在整个旅途中慢慢地占了上风,他完全靠自己的判断来评价和对待杰姆。哈克最终决定,即使会下地狱也要救出杰姆,他的真良知战胜了假良知。哈克由原先仅仅是把杰姆当作奴隶来看待,到开始尊重杰姆,从杰姆即将获得自由时的良心不安,到最终毅然决定帮助杰姆获得自由,并解救杰姆,哈克的改变与真良知的寻回,能够独立判断和思考,是这个旅途最大的意义之一。
马克·吐温把独特的个人经历有机地与作品相结合,赋予《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以真实感,同时运用旅行叙事,为作品提供了清晰的主线。独特的河流叙事,把河流与陆地相结合,使小说的叙事地域空间更加广阔和多样。从陆地上看河流与从河流上看陆地不仅是叙事视角的交替,同时也象征着哈克在不同旅途阶段的成长历程。在旅途中哈克与杰姆的关系从开始的主仆到最终如同父子般亲密,以及哈克在社会与自然两者中最终选择继续投入自然的怀抱,均体现了哈克在旅途中经历一系列事件后思想与人格的成熟与升华,这也正是这一旅途的重要意义所在。
注 释
① 凯劳:伊利诺伊州的开罗镇,该地区是反对蓄养黑奴的自由州。
Johnson, C.D. 1996.Understanding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astudentcasebooktoissues,sources,andhistoricaldocuments[M]. Californi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Robinson, F. G. 2001. The Innocent at Large: Mark Twain’s Travel Writing [A].TheCambridgeCompaniontoMarkTwai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吐温,马克. 1989.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 成时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吐温,马克. 2011.马克·吐温自传[M].查尔斯·奈德编. 朱攸若译. 杭州:杭州文艺出版社.
张龙海. 1998. 陆地与河流——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J]. 外国文学研究(3).
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