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要听出 “研究”的味道

2016-04-14 02:15冯丽君
考试周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石河老师课堂

冯丽君

听课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但不同的听课行为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想借听课之机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就不能把听课看做一个孤立事件,而应将其放在教学活动的全程中把握,带着“研究”的心态去听去看去想。本学期我听了本校梁志伟老师的一堂课,对我的启发很大,引起我持续的思考。

梁志伟老师,三十多岁,是一位有十余年教学经验的朝气蓬勃的帅哥,因长期兼任学校办公室干事而没有任教一流的班级,然而,这并不妨碍梁老师的学生在大考中创造佳绩,总感觉梁老师上课教得轻松,也不见其课下辅导得更扎实,骄人的成绩从何而来呢?猜想其课堂上必有奥秘。恰逢学校开展人人晒课活动,带着探寻梁老师独特教学魅力的冲动,我迫不及待地和若干领导老师一起走进梁老师和他那些“差生”的课堂。

这节课讲的是《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课前,梁老师已经编制了导学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这节课是针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展示交流。课上得非常精彩,上课过程中我校校长禁不住插言,表扬学生“回答得真不错”;课后几位副校长和老师们仍沉浸在教学内容中,围在一起议论河流的治理问题不愿散去;在晒课活动总结大会上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面对全校教职员工给予梁老师这节课充分的肯定。

经过课后反复观看梁老师讲课的视频,我总结梁老师的课堂魅力可用一个“美”字概括。首先,梁老师遴选了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景观图片,例如风光旖旎的大烟山风景区、灯光璀璨的田纳西河航运景象、满目葱茏的自然保护区等,给人心旷神怡之感,令人产生旅游的冲动;其次,体态美。这节课从头至尾,梁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满眼是期待,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举手投足恰到好处;还有与画面、神态交相辉映的、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梁老师优美的语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活动,语言是这种交流主要的载体。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科学性;而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优美程度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数量。梁志伟老师的课堂语言除了一般老师的逻辑思维严谨、条理性强之外,还兼有诗人般的优美、播音员般的圆润。语言,是梁老师课堂魅力的突出表现。下面选取三个片段欣赏品味。

片段一:引课。在播放了“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和“三峡水库建成后拦截洪峰”的两段视频后,梁老师满怀深情地说道:

“中国是世界上深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国家,中国人民与水患灾害斗争的历史非常悠久。追溯到上古时期有大禹治水;战国时期有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都江堰一直在健康的运作,一直恩泽着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如果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后来的天府之国、刘备入川、三国鼎立,甚至那段历史会因此而改变。即使用今天科学家的眼光看,它依然是科学的、合理的,我们古人的智慧很了不起!

今天,更令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是著名的三峡工程。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使长江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站,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但是我们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我国已经进入科学论证、即将开工的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墨脱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将是三峡水电站的近三倍!我们中国人还在大踏步地前进!”

听了这段话后,我感觉心潮澎湃,自豪之感油然而生,相信学生的爱国情怀也一定被瞬间点燃,并化作此刻认真学习的强大动力。

片段二:学习“田纳西河的综合治理”的措施。学生不理解“梯级开发”这一地理术语。梁老师俏皮地说:

“很多同学不太理解,开发就开发吧,为什么是“梯级”?大家看这幅图片(白板投影),“梯”就是“楼梯”的“梯”,大家看这里(指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是9座大型的水坝,像一级级楼梯吧?水从上面的大坝流下来,因为有一定的落差,又有了一定的速度,又有水能了,人们又修一座大坝,一直修、一直修,9座大坝在发电,9座大坝在防洪,所以它的能力非常强!这是田纳西河治理的核心——梯级开发(加重语气说,随后沉默了10秒钟)!本来这里的水电如此之多,但田纳西人还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了很多坑口电站;火电有了还不满足,继续发展核电!水电加火电加核电,最后的结果是本区成为全美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这里的电有的是!电一多,价格就便宜了,这就为后续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可能。什么工业?高耗能工业!那企业就来吧,因此形成了一条工业走廊。”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直修、一直修”;“火电有了还不满足,继续发展核电!”“那企业就来吧!”听了这样的话你能睡着吗?你能不受感染吗?学生能没有学习兴趣吗?

片段三:结束语,关于家乡的母亲河。梁老师说:

“这是离我们最近的河——石河。石河治理一期工程的成果我们已经有目共睹。大家看,这张卫星图片清晰地显示出石河下游的水域面积比上游大很多,这是一期工程修建了橡胶坝(拦水坝)的结果,之前石河的下游跟上游一样像条小溪流,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水域;二期工程我们将再往北(上游)修若干座这样的大坝,使石河全程都形成今日下游这样的水域景观,大家可以想象那时山海关的湿地将会扩大多少?我们的城市将平添多少美丽?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此言一出,听课老师们的脸上立即洋溢起对未来的憧憬,相信学生的心中也被浓浓的乡情填满。

听课后我与梁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是教师,要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并有不失时机向学生渗透的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刻苦学习的主动性,即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是地理教师要把地理课上出特色,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要多涉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民俗风情等广博的课外知识,即把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东西,持续保持学生对课堂、对课程的新鲜感,燃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是地理老师可以追求课堂上的画面美,既陶冶学生情操,又感染激励学生。

四是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一次听课我感觉收获很大,原因是我把听课当做了借鉴吸收他人优点提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带着“研究”的态度去听,把握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时机。

第一个时机——课前。兵书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想赢得战争,需要对敌我的实力心中有数。听课亦如此。教师若想强化听课的效果,则需要在听课前充分了解讲课老师的情况和自己的需求,从而确定听课的主攻目标,有的放矢地进入课堂,收到应有效果。

第二个时机——课中。课中无疑是听课最重要的环节,但并不是往教室里一坐就必然会收到满意效果。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听课教师要根据课前所选择的目标重点观察,必要时要进行录音录像,以便听课后反复研磨,汲取营养。

第三个时机——课后。听课后一定要总结,整理反思,这节课的亮点是什么,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这样听一节课的效果胜过随意听10节课,坚持下去一定能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石河老师课堂
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转轮改造水力稳定性研究与实践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蒲石河电站#1机组定子绕组安装工艺浅析
老师,节日快乐!
蒲石河发电电动机定子铁心拉紧螺杆结构改进
石河村的两场风波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