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文化管理:管理的高端境界
张健
文化管理;职业教育;创新行动
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出台后,各省市也纷纷跟进,出台了下位的、配套的、实施性的“行动计划”,《江苏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18)》也应时而至。其中第五点“实施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行动”含“凝练院校核心文化”“推进优秀文化深入校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三项内容。第一项主要讲院校本身的文化建构;第二项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引进企业文化等,是讲整合外来文化;第三项讲文化育人的目的,主要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三者之间逻辑关系明晰清楚,取向鲜明,又涵盖全面,有利于指引文化育人创新行动。
一直以来,文化管理育人创新作为一种高端的、顶层的管理模式,并未受到职业院校的普遍重视,或者说我们的管理方式尚未达到这一管理层次。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分为三个阶段、三种形态或三个层次:一是经验管理;二是科学管理;三是文化管理。经验管理是一种“跟着感觉走”、依凭教师经验实施的管理,是“以感觉为本”的管理,它是一种低级阶段的管理。科学管理是一种制度管理,它是管理的中级阶段,是有章可循的、较为规范的管理,也可以称之为“以制度为本”的管理,但偏于静态、刚性。而文化却是一种柔性制度,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倡导灵活、务实、高效、柔性、民主、平等的管理。制度是外在的、强制的约束,文化是内在的、自觉的、自律的约束,因此,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是管理的高级阶段。比如,同样看见地面有垃圾,经验管理(被要求捡)是个人可捡可不捡,制度管理(被管着捡)是我值日我来捡,文化管理(我主动地捡)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捡,这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文化是深入人心的、渗透心灵的一种修为,一种自觉的素质,一种超越的行为习惯和文明境界。
江苏省的“实施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行动”要求“职业院校要从学校理念、校园环境、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设计,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总结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点、职业特质、院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形成可传承发展的独特校园文化标识,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传播,发挥其在院校管理中的熏陶、引领和激励作用”。这就明确地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目标诉求,希望补齐文化管理的“短板”,使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校园文化管理是一种精神追寻,是一种价值规范,是一种美的素质建构。然而校园管理文化的建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积淀、反复提炼、不断深化、升华完善的过程。以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训为例,开始提的是“以德为魂,以勤为径,以能为本,以创为先”的“四以”办学理念,后来感到过于烦琐,有面面俱到之嫌,2004年,又将其凝练成“育人铸魂,修能致用”,直到2007年,才凝练为现在的“修能致用笃学致远”的“双致”校训。又如,学风为“学思相资知行相须”,学习、思考、认知、行动这四个要素,都是与职业教育学习密不可分的,其“相资”和“相须”关系的厘定,也与职业教育的学习实践要求吻合无间,将其确定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学风,选择准确,凝练有度。再如,人才培养目标“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揭示了人才培养的转换过程和生成路径,做到这一点,将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功绩与建树,是职教人的最大荣光与骄傲。显然,这样的学校文化建构在学校的办学过程和管理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导读: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育德为先。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代职教强调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强调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强调人才培养的多元立交。
那么,如何构建多元合作育人立交桥?江苏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牢固树立“德育就是质量”的教育观,遵循“人以德立、校以德兴”的原则,秉承“德技双馨、手脑并用”的校训,遵循“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精一点、美一点”的德育理念,结合苏州水城特色,以德育规范和积极心理学为依托,实施“彩虹德育”。依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立项课题“基于bbw平台‘中外校企合作’学生德育工作机制的实践与研究”等研究项目,搭建中外合作育人彩虹之桥和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和社区等)校内校外彩虹之桥,成就学生七彩人生。“彩虹德育”多元合作育人立交桥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借鉴中外育人经验以提升“彩虹育人”意识,利用学校、社区、企业、家庭等育人阵地以发挥“彩虹育人”合力,在“彩虹德育”多元合作育人中实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G717
C
1005-6009(2016)47-00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