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发展的苏台职教国际化比较与思考

2016-12-20 06:45王维婷
江苏教育 2016年52期
关键词:职教国际化职业

王维婷

基于区域发展的苏台职教国际化比较与思考

王维婷

教育国际化是适应全球化而产生并发展的。随着职业市场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和移民的流动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呈现出跨国竞争的新态势,这让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在借鉴相关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抛砖引玉,尝试性地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江苏职业教育新形态。

职业教育;职教国际化;区域发展

21世纪是全球教育大变革和教育理念急剧转变的时代。职业市场的国际化迫使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和移民的流动呈现国际性,跨国竞争的新态势愈演愈烈,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笔者在借鉴相关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着融入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浪潮的积极态度,借助比较、交流、碰撞、融合的方法,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抛砖引玉,尝试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以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江苏职业教育新形态,供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苏台职教国际化的比较

(一)基本情况比较

注:换算为美元时采用的是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6.2284。

(二)产业发展比较

台湾是围绕着由20世纪四十年代的农业、五六十年代的轻工业、七十年代的重化工业以及八十年代以后的高科技工业构成的产业发展主轴来发展的。1963年是台湾工业化的标志年,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结构。1987年,台湾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在制造业内部发生了最大的变化,即技术密集型工业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工业不断下降。九十年代末期,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开始超过30%,高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占近40%,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不断下降,不足30%,成功完成产业升级转换。

江苏省2006年三次产业比为7.2∶56.5∶36.3,官方数据表明,人均GDP达到3598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关,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时期。2015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为5.7∶45.7∶48.6,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标志性转变。外贸进出口值为5637.6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二,出口实现了正增长。人均GDP14128美元,居中国各省首位,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产业调整对苏台职教的影响

台湾的产业调整对职业教育影响深远。20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进入技术密集产业的出口扩张时期,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成为主流。技术学院的设置、专科教育的扩充以及职业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如火如荼。高中与高职学生的比例由原来的7∶3发展为5∶5,最终至3∶7。台湾跃升为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几大区域之一,核心武器就是职业学校培育的“量多、质精、薪水低”的技术人力与专科学校所培育的技术工人及技术员,他们成为台湾技术密集产业的主力军。1980年后,高科技产业出口扩张,台湾鼓励外国公司投资,引进跨国公司,以“高科技”为目标。策略性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越来越高比例的“知识性技术人力(专科、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生)”“知识工作者(大学毕业生)”以及“高科技的研发人才(博、硕士班毕业生)”成为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最大的助力与优势。职业学校所培育的人力已无法满足高科技产业需求,高职毕业生出现过度供过于求的现象,职业学校的优化转型势在必行。1990年开始,台湾产业结构重点转向以高科技、新能源等为重点的知识型经济,高级人才供需失衡。1990到2014年间,台湾大专院校数量增加了38所,达到159所。由此可见,配合经济发展的教育政策才是台湾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动力,也是台湾竞争力优势之所在。

从工业化进程看,“十二五”时期,江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呈现同频共振现象。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集中在第三产业,公办高职第三产业专业占三大产业专业布点总数的62.60%,而民办高职的第三产业专业占三大产业专业设置总数的72.43%,六大主体专业中除制造类和部分电子信息类专业属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均属于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与江苏现代产业结构有良好的匹配度。但三大区域间差异还比较明显:苏南地区由工业化后期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苏中苏北地区由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职业教育的转型步伐在加快。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由投资向创新转变,技术创新性人才的供应与支撑数将呈现上升态势。

(四)苏台职教国际化发展对比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多是社会变迁、产业变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目前技职教育是区域产业革新的领航者,顺应本地产业需求与经济发展。1999年底,台湾成立技职教育“国际合作”推动组织架构。目前职业教育国际化主要的交流活动包括:签订学术交流合作协议书(MOU)、互访、交换教授、交换学生、语文学习及信息出版品交流等。虽然在国际交流上都有很大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障碍点,如相关经费与规定限制、经办国际合作业务之行政配合能力较弱、合作与交流目标不够具体以及交流诱因不明等,在执行交流活动上亟待突破。面对未知的产业升级以及全球化推进,未来技职教育仍是首先反应、变革的教育体系。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职业教育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主体,三年制、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布局相对合理,具有江苏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主要质量指标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世界范围内具有职业教育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江苏的交流正由经济交流转向教育与人力资本的交流。截至2014年7月,江苏省共有82所高职院校(省属37所、市属21所、民办23所、中外合作1所),占全国同类院校的6.4%,地级市覆盖率达100%,其中31个院校有海外本科直通车招生或中外合作办学招生,20多个院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或国际合作学院等。将江苏现有的13个行政地区2013年度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和各地区2012年度的经济国际化水平进行对比,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总体上适应经济国际化,区域间经济国际化和职教国际化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国际化类型全面,目的明确,学习借鉴经验多,形成成果输出的少,欠缺自身的特色。

二、基于区域发展的江苏职教国际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传统的教育国际化交流主要以本土学生的出国求学、专家学者的访问讲学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与交换研究等方式体现,实现知识传递与相互学习。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化呈现多元趋势。职业教育国际化要与城市国际化功能吻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适时适度地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

(一)扭转观念,树立目标,锁定落脚点

随着各国贸易拓展至全球,国际就业机会随之增加,未来劳动者需要发展全球意识以及加深对竞争、文化、经济因素影响企业方式的理解,并能在国际场域中工作。新的职业观强调,教育机构对国家经济政策贡献的需求,大部分被置入经济表现的人类资本理论中,此理论要求经济表现与人力的技能层级息息相关,这也是各国政府教育政策的共同特征。原农耕年代、工业时代我们更多关注技能、技术的问题,后工业时代我们探究人才的标准,即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产业进步的实用型人才。但“德”“才”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最根本的是培养的人才要有民族的情怀,要有中国心,要有德行,立足本土,对国家和民族复兴敢担当。

(二)加强管理,梳理思路,增强执行力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涉及面广、发展时间长的系统工程,涉及厘清思路、统一目标和资源优化整合等问题。国际交流只有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当中,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强教育信息沟通,促进优秀人才的流动,才能达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其本质是参与双方实现互通、互赢。对此,目前各职业院校只是理念上认可,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或欠缺,如校园自主运作观偏差、校务运作效率低,用人及财务规范弹性不足,致使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制定出现空白。政府在全省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工作上欠缺力度和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多从自身角度出发,目标偏散,产业对接不清。这就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兼顾各方相关者利益,分阶段对已有的项目加强管理,量化考核,评价国际学术交流对地方的贡献;尚在摸索中的,要规范管理,设立补助基金会,通过国际性讲座,增强国际化对接。

(三)加强沟通,创新渠道,构建交流机制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现象日趋明显,并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政府要在国内外劳动力市场上建立具有主动性和引领性的外向型人才培养基地,增强职业教育区域间的对话,构建组织化的沟通交流机制,采用国际双方认可的资格认证制,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流动性。职业院校也可以适当地增进自己和他国的关系。在教学、研究与学制等方面均应增强全球意识,将合作国或者交流国的国际事务及活动的经济、社会、文化、法律与政治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相关课程开设中,促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仅具有国际视野,而且还能扎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适用兼通用。

(四)奖惩并用,强化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职业教育国际化工作应投注更多心力在课程教学与学习成果的国际化上。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职教经验,在引入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体系与培训包、英国的质量保障体系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创新教育模式。各职业院校在引进课程的同时,不能仅仅是“拿来主义”,还要转化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性技术成果与劳动成果。西方有用的东西,未必适合本土,只有使之本土化、民族化,才能最终变成各国间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双向交流,真正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尤其当产业竞争呈现全球创新链高端化、产业链整体化特点时,为增强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职业教育既不能闭关自守、狂妄自大,也不能生搬硬套、邯郸学步,而应在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下不断自我发现、自我突破、自我创新。国际化是有标准的,如国际通用的生产标准、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等,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要能够达到标准,要能预判风险,多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与国际企业全面深入合作的可行性,不做表面文章,深入研讨、实践、纠错、提升,在互动合作、激荡碰撞中,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新常态。

未来,结合产业资源与需求暨整合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区域性组织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工作。在建立职业教育国际联盟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人才核心素质的培养,提升多元文化国际特质,努力朝“结合产业界资源与需求”“扩大国际合作空间”“落实学术单位主导国际合作”以及“参与或发展区域性组织”等方向发展。我们要未雨绸缪,瞄准国际标准,加强合作方的互动交流,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化认知,最终从单向输入转向并肩同行,共同迈向新时代。

G710

A

1005-6009(2016)47-0063-03

王维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徐州,221000)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职教国际化职业
聚焦港口国际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职业写作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