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民族主义的排他性研究

2016-04-14 18:10:57
南风 2016年14期
关键词:赫尔德排他性普鲁士

孙 坤



19世纪德国民族主义的排他性研究

孙 坤

德意志民族主义不同于同时代的英法等民族主义。拿破仑战争失败后的德意志被动的产生了民族主义,于是无论浪漫派的文化民族主义,还是普鲁士时代的政治国家主义,都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而犹太人无论文化还是种族都被排斥在主流德国文化之外,即使他们在德国领土内生活了数百年。研究19世纪的德国民族主义对理解德意志文化、德国的外交政策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德国民族主义相关概念

1774年,德国民族主义者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首先使用了 “Nationalismus” 民族主义这个词,19世纪才逐渐为西欧社会所接受。埃里·凯杜里(Elie Kedourie) 认为,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学说。人类自然地划分为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由于某些可以证实的特性而被人所认识,政府的唯一合法形式是民族自治政府。史密斯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征、历史和天命;对民族的忠诚压倒所有其他忠诚。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紧密相连。 民族主义情感首先表现为爱国主义,但更为明显的是在民族受到外族压迫或国家主权受到侵犯的时候或表现为对外族的态度和情感。民族主义者特别强调自我和他者的区别。除通过共同的因素来进行自我认同外,还通过与他者的不同来界定自我和做自我认同。伯林说:“民族主义就等于我们对自己说,因为我们是德国人或法国人,所以我们是最优秀的人,我们完全有权做我们要做的事。”因为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是建立在法国对德意志,特别是普鲁士战败的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来讲,在德意志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德意志对于法国、英国等其他民族的敌对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就是对抗拿破仑进攻和法国的入侵战争。讨论德国民族主义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德意志民族与德意志国家是两回事。历史上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并不是民族国家。跟法国、英国等欧洲民族国家相继建立发展不同的是,德意志民族却沉迷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幻影下。尼采说,德意志人的特点就是,“什么是德意志人”这个问题在他们当中始终存在。19世纪以前,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最多时有三百余个小邦国,一直没有像法国一样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情况之下,所谓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没有办法改变德意志国家与国王分离后不等同于民族的事实。等到德意志试图建立自己的国家时,已然落后了300余年。第二,德意志民族是个文化概念。没有国家的民族只能是文化民族。1828年,诗人歌德谈到:“首先德国应统一而彼此友爱,永远应统一以抵御外敌。它应统一,使得德国货币的价值在全国都一律,使得我的旅行箱在全境三十六邦都通行无阻,用不着打开检查……此外,德国在度量衡、买卖和贸易以及许多其他不用提的细节方面也都应统一。……德国如果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平均地流灌到全国各地,他如何能伟大呢?德国现在有二十余所大学分布在全国,还有一百余所公家图书馆也分布在全国。……在这一点上,法国的情况怎么样!”歌德的话字里行间透露出德国文化发展的前提不是国家统一。早在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志人的身份认同就绕开了欧洲其他人民身份认同的首要因素:国家或政治因素。通过文化活动,德意志人的自我意识突出出来。德意志人乐于称这里是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

二、19世纪以前的德意志民族主义

小邦林立的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直到18世纪中叶才改变。普鲁士在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统治下,中央政府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战争和领土部以及总参谋部的设立,地方议会的影响力被进一步限制。而当时的知识分子面临重重困难,只有极少数幸运的天才才能通过大学教职养活自己,而政府职员和教会神职都掌握在贵族手中。这样,失业的学者们便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用以维持生计。然而彼时盛行的却是法兰西文化。作为当时知识分子领军人物的赫尔德对此颇为失望。他认为德国不应该学习法兰西文化等外国文化,德意志需要有自己的文化。而除赫尔德以外,当时的德意志作家大多把法语作为主要工具,他们的作品内容和形式也几乎以效仿法兰西为标准。但是,德意志与法兰西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相差极大。1799年,威廉·施莱格尔比较了作家在德意志和法兰西的处境:“杜克洛指出,很少有值得注意的书不是出自职业作家之手这一阶层在法兰西受尊敬已久。而在我们这里,以为作家如果仅仅是作家而没有别的身份,那他常常被认为狗屁不如甚至今天这种偏见还不时的冒出来。”知识分子的自尊与社会的不尊重之间的反差造成了知识分子巨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又诉诸于他们的文字。随着铅字印刷术的发明,这些试图摆脱自己困境的独立的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德语,将他们的主张传播到广大民众心中,这种无意识的宣传灌输了德意志民族意识萌芽,并打下了浪漫派的烙印。

三 、浪漫派文化民族主义的排他性

拿破仑对德战役以前,德国的文化界或者说学者们从情感上都是可算得上是世界主义者,并没有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意识。歌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法国大革命之后,德意志知识分子们无不欢呼,因为他们觉得法兰西政权不仅仅属于法兰西人,所有的民族差异和民族偏见在法国大革命所宣扬的平等、自由下都消失了。人们欣喜于世界主义者这个身份。然而耶拿战败,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瓦解,德意志人终于接受并认同德意志民族要有自己的国家政权。拿破仑横扫整个德国之后,在德国占领区进行改革,并通过武力将法语、《拿破仑法典》等输入到德国。由此,德意志知识分子们也认识到:唯有在一个共同的国家里,文化上的同一性身份才能发展并得到保护,才能真正的将个体整合成民族。拿破仑占领了德国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中就包括给普鲁士犹太人公民地位,对犹太人的解放加剧了当时德意志社会内部的紧张,使得反犹主张固定到了反对法国支持德国的思想体系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要承认拿破仑的入侵促进了德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近代德国政治民族主义也由此兴起了。可以说,德国民族主义就是在反抗异族的压迫和统治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德意志人不得不充满对异族的厌恶和憎恨,尤其是对法国民族。然而,此后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的愿望还是没有在反法战争中变成现实,德国依然处于分裂状态。但民族主义者们没有放弃这个目标,他们努力发掘德国民族的神圣所在,并为德国目的衰落现实做出自己的解释。这种特殊的产生背景决定了德意志民族主义从开始就被界定为反法事业。由于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不可割裂的关系,对德意志民族的界定就落在了浪漫派的身上。可以说德意志民族主义就是浪漫派的民族主义。浪漫派是从文化方面来界定民族的。在他们看来,共同的血缘、语言、历史、文化把人们联结成一个民族。个人属于某个特定民族并非理性选择和服从某种政治原则的结果,是血统和文化环境决定的,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民族属性。阿恩特(E.M .Arndt)在《德意志人的祖国是什么?》中提出,德意志国家不只是普鲁士,奥地利。讲德语的地方都是德意志。同时,阿恩特鼓励反法情绪、传播仇恨法国人的思想。他声称要把对法兰西的仇恨教给儿子,教给自己民族的下一代,努力使对于法兰西民族的鄙视和仇恨深深的扎根于德意志人心中,是德意志人知道他们自己是谁,以及他们的敌人是谁。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提出,语言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他有语言。而相邻的民族使用不一样的语言,是因为家族或民族之间的相互仇视;而民族间的仇视又源于人的天性,即争夺生存资源的本能,以及妒忌、荣誉感和部落的自豪、自尊心理。出于这种天性,人们恨自然的团结在一个口号之下:不是我们中间一员的人,就是贱者!异族人不如我们,他们是野蛮的。赫尔德这种对于语言差异语言民族冲突中间关系的分析,颇体现了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排外性。基于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准这一观点,文化的差异,如语言、文学、历史等,就应该加以保持。为此,赫尔德主张用德语教学代替拉丁语和法语教学,建立民族宗教、研究德国的人类学和哲学等。继承了赫尔德民族学说的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弗里德里希·萨维尼等浪漫主义思想家从历史发展和命运出发提出了德意志民族的概念,并谴责外来的民族主义植入德意志文化的土壤。费希特认为,没有一个排他性的、自己的主权国家,任何文化都不能生存。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四、政治民族主义的排他性

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外族压迫和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1806年败于法国之后,与其他德意志诸国直接通过莱茵同盟直接与法国结盟不同,普鲁士有意避开法国的影响,比以往更有自觉的想要发展成“普鲁士”民族国家。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像费希特、萨维尼这样热情的民族主义者都被聘为教师。1815年,文化民族精神日益盛行,导致奥利地帝国内各个民族,如德意志人、捷克人、波兰人、塞尔维亚人和意大利人等难以融合。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就哪些人是德意志人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1848年12月,法兰克福一会发布了《德意志人民基本权利宣言》,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色彩。由于1848年秋发生了暴乱,最终由于需要普鲁士军队,而选择了“小德意志”方案,也就是说,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不包括哈布斯堡王朝的土地,也就是说奥地利被排除在统一的德国之外。

五、结语

德意志民族主义与同时代的英法等民族主义不同。产生于拿破仑战争失败的背景下,无论浪漫派的文化民族主义,还是普鲁士时代的政治国家主义,都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而犹太人无论文化还是种族都被排斥在主流德国文化之外,即使他们在德国领土内生活了数百年。这也为20世纪希特勒纳粹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埋下了伏笔。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十九世纪德国民族主思想起源研究(项目号:QW201423)结题成果。)

猜你喜欢
赫尔德排他性普鲁士
互联网平台排他性交易反垄断规制的若干思考
法制博览(2021年22期)2021-11-24 11:18:44
友情为什么有时会有排他性?
谈谈赫尔德不等式
中等数学(2019年8期)2019-11-25 01:38:16
非排他性管辖条款的法律效力研究
商情(2017年41期)2017-12-19 22:45:58
《赫尔德著作指南》
民俗研究(2017年4期)2017-08-31 12:11:19
赫尔德:启示与启蒙之间
诗书画(2016年3期)2016-08-22 03:17:52
普鲁士18世纪对华贸易银币初探
中国钱币(2016年5期)2016-06-15 20:29:55
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
赫尔德不等式的应用
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
军事历史(1998年5期)1998-08-15 0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