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式教学初探

2016-04-14 18:48:24许彬刘婕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1期
关键词:概论课概论民族团结

许彬,刘婕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概论课”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式教学初探

许彬,刘婕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概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阵地。教师应精心设计,把民族团结教育主要内容融入教材有关章节之中;同时,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内地高校;概论课;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式教学

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以下简称“两部一委”)于8月20日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高等学校要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探索体会,谈谈如何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之中。

1 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1]。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30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日益巩固,民族团结事业不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证。然而,境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长期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它们的煽动和支持下,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先后在2008年、2009年策划和组织了两起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不仅严重扰乱和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对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当前我国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具有严峻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的新特点,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其中,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就是一项重要的治本之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简称“概论”)是对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阵地。然而,在内地高校,仍有相当一部分“概论”课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问题认识不足,认为“内地高校民族问题不突出,民族团结教育不必小题大作”。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在不断扩大和深入,民族因素已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就内地高校而言,师生民族构成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一些高校还办有“西藏班”“新疆班”。还有不少内地大学毕业生前往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功立业。不同民族的人在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为各族人民的相互交流和了解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各民族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难免产生一些问题。对此,如果认识偏差或处理不当,就会激化民族矛盾、引发民族冲突,甚至会酿成民族之间的群体性事件,从而被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所利用。可见,“民族宗教无小事”,无论是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还是在内地汉族地区,都应对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惟其如此,才能防微杜渐,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睦相处的新型民族关系。

2 精心设计:保持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两部一委”《通知》规定,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的教育;二是党的民族理论的教育;三是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教育;四是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教育;五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治的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要进课堂、进头脑,首先必须进教材。然而,内地高校并没有开设单独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现行“概论课”教材(2015年修订版)的相关内容也比较单薄。因此,任课教师必须通过精心设计,化整为零,把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有机融入到现行教材的有关章节之中,同时注意保持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关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的教育内容,可融入第九章第一节的“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主要讲授以下内容:第一,在中华大地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之中,中华各民族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不仅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而且形成和发展了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2]。第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毋庸讳言,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是,这只是孕育程度更高、范围更大的大统一之前的“阵痛”。第三,坚持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光荣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战争的影响,中国局部地区处于分割状态,各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坚决斗争。第四,维护国家统一、热爱伟大祖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义务。

关于党的民族理论的教育内容,可融入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之中。主要讲授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第二,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第三,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第四,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第五,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关于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教育内容,可融入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之中。主要讲授以下内容:第一,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建设了祖国河山,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二,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第三,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第四,各民族都应该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以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荣,以分裂祖国、损害祖国为耻,共同维护伟大祖国的统一和安全,共同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第五,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民族团结友爱的模范,反对民族歧视。

关于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教育内容,融入第七章第一节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之中。在讲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变化时,以举例形式,重点介绍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一般聚居在比较偏远和落后的地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超过了历史上的五千年,大大缩小了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第二,社会公共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第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第四,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观;第五,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治的教育内容,分别融入第七章第二节的“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中。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在阐释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这一道理之后,以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这两起恶性暴力犯罪事件以及中东、北非地区因民族问题而引起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为例,说明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同时特别说明,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力保障,任何危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言行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3 改革教法: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为了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笔者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教师的讲授应视学生回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问题,可以少讲或不讲;重点讲授学生还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还可适当延伸,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这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师讲解的针对性,避免面面俱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前,笔者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3个问题,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新中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问题层层递进,囊括了教材上的相关主要内容。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看了教材上的定义后很快就能理解。第二个问题是教学重点,第三个问题是教学难点,但教材上只是各用一句话作了概括性阐释。对此,学生一般难以理解,教师应逐字逐词地对这两句话进行重点讲解。

互动式教学包括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两大类。课堂互动是主要形式,包括提问、让学生“反串”教师角色以及在一定情景设计之下的“表演”等;课外互动是辅助形式,包括课间同学生的“聊天”、课后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以及网络互动等形式。开展互动式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第一次上课之时,教师就要摸清所教班级学生的民族成分,并主动公开自己的电话、微信号,并加入所教班级QQ群。在开展互动教学之前,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它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第二,要做好课堂互动组织工作。为了确保互动式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应说明互动要求,确定互动角色,掌控互动节奏,并对参与互动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性点评,以激发学生参与欲。第三,有关的学生也应做好准备。如,在讲授少数民族的爱国历史时,笔者让该民族的学生“反串”教师角色,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这有一个前提——他们必须在课前备好课,因为即兴的“反串”会让学生感到太突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实践证明,由少数民族学生讲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更能吸引其他学生,更容易使学生获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真切感受。

运用研究式教学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教师应予悉心准备、精心组织和耐心指导。第一要明确教学目的。采取研究式教学法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创新性的研究形成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而是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已有教学内容的理解。二要拟定选题指南。鉴于上述教学目的,因学生的研究能力还处于政治培养阶段,教师在拟定选题指南时,不应追求创新性、学术性,而应着眼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三要指定阅读书目。阅读书目可分两类:一类是全班学生都应阅读的“必读书目”,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有关重要讲话、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权威教材等;另一类是开展研究的参考书目。研究民族问题的论著很多,但良莠不齐,观点不一。为避免学生受到不良影响,教师在指定参考书目时必须仔细甄别。四要划分研究小组。由于思政课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因此,应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形成若干个3~5人的学习小组。这样,既可减轻工作量,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五要进行具体指导。当前,由于灌输式教学的长期影响,多数大学生对研究式教学还一时难以适应。因此,教师应对各研究小组进行更为耐心的指导。六要点评研究报告。对于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教师应仔细阅读,写出评语。对研究报告的总体情况,要在课堂上进行总结,特别要注意纠正普遍存在的问题、表扬表现好的研究小组。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校对 龙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24

20161009

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DJ011);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DJ014);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14C12)

许彬(1966- ),男,湖南安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G642

A

1674-5884(2016)11-0076-03

猜你喜欢
概论课概论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青铜器辨伪概论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电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4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论高职概论课教学中的历史共通感培养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17:45:23
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设计初探
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
高教探索(2015年5期)2015-06-01 03:54:43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