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社会的职能

2017-01-19 07:21:06徐赛华刘朝霞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1期
关键词:随班残疾儿童保障体系

徐赛华,刘朝霞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7)



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社会的职能

徐赛华,刘朝霞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7)

我国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已有20余年的历史。20多年来,随班就读学生社区教育、社会支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着教育文化氛围不足、普通学生家长认识偏差、接纳认识程度不够等问题。其实,和谐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社区、社会是一个宣传者、推广者、支持者。因此,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促使社会大众达成共识,营造和谐、接纳且包容残疾儿童的社会环境,对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社会;功能

1 问题提出

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接纳轻度残疾的特殊儿童,使之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对于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普通学校必须予以接收其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和康复提供相应的支持。在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已有20余年历史,但是社会对其的接纳程度仍然不足以与五千年的传统观念抗衡。目前社会有营造出尊重和善待随班就读的氛围。特殊教育专家陈云英提出,让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是随班就读工作的核心理念。而这种回归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特殊儿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掌握融入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社会要接纳和尊重特殊儿童,真正地理解和关爱他们。实现真正的回归,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为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学校为孩子成长成才提供保障,社会应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为特殊儿童的终生发展提供和谐的环境支持。

查询以往文献发现,研究者在研究随班就读支持体系时,主要采用“社区支持”和“社会支持”两种命名。根据本项课题研究的最初假设——试图构建“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四个维度和“意识、决策、管理、实施”四个层面的支持保障体系,“社区”一词所指范围较小,不足以代表“社会”层面,故综合考虑后采用“社会支持”这一命名。通过综述随班就读的研究发现,探讨家庭和学校层面的研究较多,而社会角色的研究匮乏。本研究试图探究社会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以及在随班就读中应如何发挥社会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促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1.1 社会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

随班就读这一教育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改变普通人对特殊儿童的看法,而且能促进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正确接纳及普通学校的教学变革[1]。近些年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有不少研究者对目前随班就读的现况提出担忧和质疑,认为“ 随班就坐”“ 随班混读”现象较为普遍[2]。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大众对残疾儿童和随班就读这一教育教学形式缺乏认识和理解有关。

由于普通社会大众对随班就读缺乏正确的认识,故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学者赖伙琪指出,我国部分残疾学生在随班就读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成了烫手的山芋,处于“边缘人”状态[3]。郭昱在其研究中发现目前的许多随班就读班级中存在着普通学生家长排斥特殊儿童的状况,在家长的影响下,普通儿童也排斥特殊儿童。可见,当前社会中的许多人对随班就读的认同和接纳程度不够。因此,社会大众对随班就读的认可和接纳,是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获得一个温暖而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前提。只有社会大众在观念上真正接纳和认可,普通儿童及其家长才可能放下对班级中这一特殊群体的担忧和不理解。

另外,特殊儿童家庭的和谐和稳定是促进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有利保障。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家庭而言,真正强有力的支持应该来自于最坚强的国家和社会。只有政府和社会才能从法律和政策上为其提供保障。如通过制定针对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政策,或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帮助。

1.2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社会认同的现状及问题

以“随班就读”为关键词、并含“社会”进行精确检索发现,有关“社会”与“随班就读”相关的文献几乎没有,仅有的也是关于“社区”和随班就读的。其他主要是一些研究“家长”和“学校”与“随班就读”的文献。由此可见,在中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对社会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作用的关注还远远不够,社会对于随班就读的认同和支持的现状也不乐观。

由于目前宣传力度不够,因而对于随班就读儿童支持的社会认知与重视氛围不够。郭昱在调查随班就读现状时发现,有77%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创设足够的环境氛围。这种良好氛围创设的缺失导致了主流学生对随班就读生的忽视和冷漠,造成了“随班混读”等情况的发生。另外该研究还发现,有57%的教师注意到班级的普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现象。除了学生,许多普通学生家长也会有不理解和担忧,如担心自己孩子的学习被影响,甚至担心特殊孩子可能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同样,于玉东等在研究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时发现,约66.1%的残疾儿童家长不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4]。

良好氛围的缺失除了反映出学校在营造校园氛围方面的不足和普通家长的认识偏差,也折射出我国社会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支持不足,以及社会中主流群体对于随班就读的接纳和认识程度的不足。由此可见,倘若未能取得社会主流群体的认可,随班就读也会长期陷于“被质疑”“被歧视”的泥泞之中。故营造接纳且包容特殊儿童的社会环境,是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2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社会应有的角色与功能

2.1 宣传和推广者

社会可通过普及推广随班就读的教育理念,让社会中更多的人能够认识随班就读且了解其意义,进一步提高社会大众对随班就读乃至残疾人的社会认同感,最后形成合力。这也为在普通学校创建适合特殊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氛围做准备。

2.2 支持者

社会对于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态度支持,即平等对待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不歧视也不一味地同情,并重视随班就读这一教育教学形式。其次是技术支持,即联合康复医疗机构等,为随班就读教学提供技术指导,同时鼓励社会上相关人员走进学校,并积极引导和推荐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事业。再次是物化支持,联合社区、街道办和企业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的器具、建设无障碍设施等。最后,社会支持还体现在对随班就读家庭的支持,即为随班就读的父母提供经济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以营造有利于特殊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和谐家庭环境。

2.3 监督员和检验员

在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进程中,社会也起着监督督察作用,以保证随班就读工作高质有序地开展。

另外,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好坏最终还是要到社会中来检验,即随班就读儿童最终都要走向社会,某种程度上其在主流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表现直接反映了随班就读教育对其的影响。

3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社会角色与功能发挥现状分析

目前大陆有关随班就读支持现状的整体研究相对较少。卿素兰等在研究中指出对于随班就读儿童支持的社会认知与重视氛围不够,并且通过调查发现在对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的评价中,社区支持度尚不够。综合以往研究发现,目前社会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职能发挥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对随班就读儿童支持的宣传度不够,如缺乏对特殊儿童的报道和宣传。其次,尚未形成尊重和善待特殊儿童的氛围,对其认识不足或不积极,如主观认为残疾儿童低能或无能。再次,社区特教资源支持不够,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完善,辅助特殊儿童的训练器械不足、专业技术缺乏等。最后,特殊儿童家庭也迫切需要社会支持。

通过以上对社会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现有角色与功能和应有角色与功能的分析,发现目前社会在随班就读中角色定位不明确,且其功能并未充分发挥。

4 促进社会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功能发挥的建议

4.1 加强宣传建立共识,营造和谐氛围

社会可利用多元渠道对随班就读进行广泛宣传,促使社会大众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比如可以通过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手段来加强宣传,或者通过在社区、学校召开公益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传递核心理念。另外,针对随班就读工作中存在的歧视和认识偏差问题,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友善包容的氛围。首先,通过宣传让社会大众对随班就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促进普通群体与特殊群体的交流,让彼此更为了解,让普通群体看到特殊群体的闪光点。最后,通过帮扶和媒体等方式积极宣传,营造两者和谐相处的画面,强化特殊儿童也可以融入正常群体,促进社会大众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4.2 提供资金、设施、技术等资源

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有资金的保障,还需要有技术的支持。在资金方面,仅仅依靠国家的扶持是不够的,社会力量的注入才能推动随班就读工作不断开展。例如,可以借助社会上大量资金的融入,为随班就读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另外在技术方面,还需要社会康复医疗训练等专业机构为随班就读老师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4.3 加强社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随班就读并非只是学校和家长的事,社区、医疗和教育机构等都有义务和责任帮助特殊儿童获得平等教育的机会和回归主流社会。因而,建立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主体的资源流动、互通平台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家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故积极取得普通学生家长和特殊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顺利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尽快解答或消除普通学生家长的担心和疑虑。另外,学校要积极取得特殊学生家长的协助,以保障和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比如可通过走访等方式,深入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家庭,并及时沟通特殊儿童的在校情况。

其次,加强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例如,学校可联合社区来开展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借此让社会大众了解随班就读,进而体会随班就读的积极意义,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群众支持。还可征集社会资金以推进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最后,加强社会和家庭的联系。例如,可以在社区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提供专门指导。另外可定期开办培训班、家长经验交流会和专家讲座,以协助家长掌握一些教育特殊孩子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家长间的分享也能为之提供强劲的精神支柱。

[1] 甘少杏,兰继军.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J].绥化学院学报,2015(10):7-10.

[2] 樊越波,范秀辉.我国大陆随班就读支持系统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16(1):28-31.

[3] 赖伙琪.为每个特殊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随班就读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4(2):56-56.

[4] 于玉东,郑艳霞,王新.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和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3):15-16.

(责任校对 晏小敏)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02

20160719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资助项目( XJK014AFZ003);湖南省教育科学特殊教育研究基地和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示范性特色专业(特色教育)基金资助

徐赛华(1958- ),女,湖南浏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特殊教育研究。

G769.2

A

1674-5884(2016)11-0004-03

猜你喜欢
随班残疾儿童保障体系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8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8:02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民政(2016年9期)2016-05-17 04:51:33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14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