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琰
讨论鲁迅小说《祝福》的内涵
◎谢琰
鲁迅小说《祝福》里的一种重要叙述手段是仪式意象写作,鲁迅通过仪式进行观念意识的传达,这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是文章意义和内涵阐发的途径。小说以祥林嫂的现状和预见的未来作为视角,通过仪式感的意象描写了祥林嫂的现实情况,体现了当代女性生存的现实遭遇,揭露了当代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社会历史吃人以及人吃人的腐败,反映了被吃者的悲惨境遇以及自我存在感的维护方式。鲁迅通过《祝福》表达了对当代社会中国妇女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鲁迅 《祝福》 内涵 探析
鲁迅的《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老篇目,是中国青少年所需要了解的基本常识,也是被人们广为熟知的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以“吃人”社会来探讨国民性的问题,体现出了他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他的小说取材多是在病态社会有着悲惨遭遇的人们,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揭露社会的丑恶面,改良社会风气。
《祝福》有几种不同的接受和阐释视角,(1)以政治批判视角来看,《祝福》是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批判了当代的社会环境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即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以及神权这四种封建权利导致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还有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祥林嫂周围的群众,正是他们维护着“三纲五常”,用封建统治的观念责备、折磨着祥林嫂,导致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进而加速了她悲剧人生的形成。[1]鲁迅在《祝福》中,描写了精神病态的祥林嫂,揭露了社会病态导致的精神病态,以封建社会吃人为主题,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对人肉体以及灵魂的摧残。(2)以人性拷问视角来看,他是以政治批判视角的人性和文化人格的逻辑性展开,鲁迅的作品取材多是在社会病态下不幸的人们,是为了揭示病态,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对病态人性的解剖,自然会对人性和灵魂进行拷问,作者在《祝福》里描写的处于封建是神权下的祥林嫂恐怖心理,这是对人性和灵魂的拷问,是对农民和知识者灵魂的拷问。(3)叙事美学的研究视角,《祝福》叙事艺术的研究前提是政治和人性的阐释,是小说研究层面的一种深化趋势。在小说《祝福》里有三个视点,分别是我、祥林嫂和鲁镇,构成了三重关系,本文主要是描写祥林嫂和鲁镇的关系,这也是读者普遍关注的,它所体现的是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而我和鲁镇的关系,往往是读者比较容易忽视的,其中蕴含的模式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祝福》的主体好像是祥林嫂和鲁镇的关系,其实不然,这里面包括三重结构,分别是我和鲁镇、祥林嫂和鲁镇以及我和祥林嫂,这三重结构之间的关系,最有特色的还是我和祥林嫂的考察关系,在我和祥林嫂的对话里,祥林嫂扮演的是一个精神审判者,对我的追问,使我感到无地自容。[2]这种叙事方式最后会上升到人的存在方式审问、人的境遇审问以及对我的灵魂审问,是《祝福》研究的一个新向度。
在五四时期,鲁迅是高举思想启蒙大旗的先驱,他的作品里也有较多的对封建社会的指斥和对旧思想的批判,在揭露了吃人社会的残忍冷酷的同时也揭示了旧社会被吃者的愚昧无知。[3]他的小说《祝福》本体意义是关注祥林嫂的存在和未来生存问题,在小说里频繁地描述了相关仪式,如年中隆重的祝福仪式、鲁四爷家的祭祀仪式、祥林嫂的再婚仪式等,仪式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与其他行为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从仪式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鲁迅的小说《祝福》里,通过对各大仪式的描述,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残忍真相,并探讨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本质,体现了当代女性的不幸与生存艰难,在《祝福》里,鲁迅通过仪式书写了祥林嫂的存在问题。首先,在旧社会,没有姓氏、没有籍贯的祥林嫂只是男人的附属性存在,她的归属性存在问题,在旧社会对女性的身份有明确的规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祥林嫂丈夫已死,儿子早夭,所以她的身份问题就没有了归属,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祥林嫂非常渴望确切的归依,而祥林嫂的死便是她的归依,祥林嫂在祝福仪式时节死去,在当时人们看来就是触犯了大忌,这是看客群体意识的表征。
综上所述,《祝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和理解,分别是政治批判视角、人性拷问视角以及叙事美学的研究视角。本文是通过仪式意象进行观念意识的传达,体现了当代女性生存的现实遭遇,揭露了当代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社会历史吃人以及人吃人的腐败,反映了被吃者的悲惨境遇以及其自我存在感的维护方式。
[1]杨矗.《祝福》的存在主义美学阐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崔绍怀.21世纪初期《祝福》研究综论——鲁迅小说《祝福》研究之二[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3).
[3]邱诗越.鲁迅小说《祝福》内涵新探[J].中州学刊,2016(04).
(责任编辑 宋倩)
(谢琰,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